其實,面對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有時隻身國外是件孤獨而痛苦的過程。18歲那年,你在做什麼呢?

故事房號:057

故事背包客:施雅齡

畢業故事總匯瘋〈旅人內心話〉分享者

雅齡4

「遇到困難,沒關係,只不過是另一個挑戰,再試試看吧!」

她是施雅齡,一個曾至丹麥交換的女孩。

其實,交換生活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在丹麥的那段日子,大半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原地徘徊,她找不到方向。在學校找不到容身處,在家中得不到溫暖,「我只是一心想辦法撐過那段時間,那陣子,我是過日子而不是過生活。」面對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光,是呀!她也曾經想逃避,龜縮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然而,她選擇堅持、選擇改變、選擇不以有色鏡片看世界。「一開始有很多誤解,調整自己的腳步後,我發現能欣賞到另一種生活。如果他們都能過得很好,那我也要抓住那條線。」

「Why not?」在採訪過程中,雅齡不斷提起這兩個字。人生就是如此吧!完全無法預料自己會碰上什麼樣的麻煩事,但雨過天總會晴,為什麼不再堅持看看?

成大企管系四年級,她在相隔9070公里的丹麥生活了一整年。初次與雅齡見面,是在一個大雨的午後,坐在對面的她,是個開朗的女孩吧!心情絲毫不受外頭大雨影響,侃侃而談自己的過往,中間夾雜著我和她不停的笑聲,很難想像,這麼樣的一個女孩也曾幾乎被黑暗吞噬,這是屬於她的故事。

自幼生長在屏東,她說,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讓她沒辦法拿到許多資源。長大後的她卻漸漸發現,機會其實很多,或許擦肩而過,但這不該歸咎於成長背景,只是自己沒有認真尋找。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她想起國中時看到的一篇關於交換學生的報導,讓一直想出國唸書的她起了真念頭,當時正值報名階段,而她的資格全都符合,就這樣,寄出了報名表,在高三畢業那年,她成了交換學生,這次的目的地—丹麥。

延伸閱讀:學會丹麥的六個幸福基因,台灣會更好

雅齡3

光線亮麗的背後,是黑暗盤踞。

談到交換生活,她說,前三個月是蜜月期,什麼都很新鮮、什麼都很有趣,過了蜜月期之後,才發現自己孤立無援,「他們在講什麼都聽不懂。」因為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因為北歐人生性冷淡,因為台灣人保守的價值觀,讓她發現自己過去十八年的生活中,除了讀書之外什麼都不會。

出國前,身邊的大人總告訴她,別只和交換學生做朋友,想融入當地就該和丹麥人做朋友。出國後,這矛盾心態卻深深困擾著她。丹麥是個高緯國家,越高緯,性格越冷淡。自己不積極,丹麥人很少會主動接近,或許友好,但想成為非常親近的朋友是件困難事。嘗試與他人相處,屢屢碰壁。從小事事順利,在學校卻只能放空,這無非令她籠罩在龐大的挫折感之下。

初至丹麥,第一個面對的是接待家庭。

為了讓雅齡習慣丹麥生活,家人們希望她多說些話,分享些生活上的遭遇點滴,好讓他們了解該如何幫助她,但是,要說什麼呢?她疑惑了。在台灣,說出我愛你已是難事,更何況分享內心的真實感受。每當問起,不擅長表達的她總以簡述悄然帶過,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她選擇了「忍」,或許是亞洲人的個性使然吧。漸漸地,對話越來越少,每天回家,家人明明近在咫尺,她卻有種是不是只剩下自己的感受。與接待家人們疏遠,最基本的社交生活出了問題,雅齡像回到學語階段,凡事從頭學起。

在學校找不到深交的朋友,在接待家庭中得不到溫暖,半年的時間裡她深陷泥淖,「我只是一心想辦法撐過那段時間,那陣子,我是過日子而不是過生活。」一個人的時間變多了,內心深處的感受向何人述說?

一扇扇門在眼前關起,孤單的日子一天天過,人終究還是群居動物,她開始反省,是哪個環節出錯了,為什麼走不進他人心房?逝去的半年不會復返,那就把握剩下的半年吧,不可以在原地停留了。即使已心惶疲倦,即使方向仍一片模糊,她告訴自己要改變,不可以在還沒嘗試前就逃避,不可以直接放棄這個國家。鼓起勇氣,「我開始自己找出口,這條路通不了,就走別條路吧!」

一起來看:我們生來孤單,卻學著合群

雅齡2

調整腳步,從抗拒到接納。

她開始自己安排假日,參加社區青少年活動,勤練口說、聽力,學習不僅僅一味觀察而是嘗試溝通,試著融入、接受不同的價值觀。最初的她帶著自己的眼光看丹麥,這時的她漸漸發現,其實事情並沒有完全的對錯,只是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一開始有很多誤解,調整自己的腳步後,我發現能欣賞到另一種生活。如果他們都能過得很好,那我也要抓住那條線。」

「為什麼丹麥學生週末就是不停開 Party 去 Bar,喝得爛醉?」

當初的雅齡以亞洲人的價值觀觀察,內心充滿疑問,「為什麼他們總是在玩?」

拿掉帶著偏見的鏡片後,她才發現,丹麥人不得不如此做。沒有夜生活、沒有課餘活動,對於平時下課後就起身往打工地點去的丹麥人來說,假日開Party是舒解壓力的方法。平常性格冷冽,喝酒之後才會High,喝酒之於丹麥人是一種社交方式,不喝酒就沒有朋友。甩開原本的價值觀,她開始改變、開始體驗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大的轉捩點是在換到第三個 Home Stay 的時候。

第三個接待家庭是個類嬉皮文化的大雜燴家庭。新朋友來來去去,雖然搞不清目前家裡住了誰,卻也遇見了不同的價值觀。只要住在那就是家人,大家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互相尊重,沒有誰對誰錯。嚴冬過去、春暖花開,雅齡學會分享自己,學會溝通協調,從觀察者的角色轉變為提問者,對於丹麥的困惑一一得到解答;從默默忍受轉變為懂得向外求助,透過求救讓家人更加了解自己。與接待家庭的關係日漸緊密,一點小小的舉動也令她覺得被接納,在這裡,她找到了歸屬感、那顆被當做家人的真心。

「人生最痛苦的那段日子已過,沒有什麼克服不了,要做什麼,就去啊!沒關係的。」

這趟交換雖然有很多痛苦的日子,一個人的時間很多,身邊的人也不一定會陪著她走,但是,害怕了就哪裡也去不了了。許多人質疑她,「Gap Year」到底有沒有意義?在朋友們侃侃而談大學生活大小事的同時,她在異地重新一次高中生活,落後眾人的這一年中,她學到了什麼?談到此,她說,如果不是在國外的那一年讓自己找到方向,或許她仍跟一般人沒兩樣,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如果真的害怕沒有意義,那就自己想辦法讓那一年的經歷變成未來的動力。」能在異鄉,在完全不是舒適圈、完全不認識任何人的狀態下,將所有事物再次轉變為自己生活的一部份,這份力量,成了雅齡日後從事許多事的動力。

雅齡 1

堅定目標,遇到困難,試試看吧!

在丹麥的那年,雅齡制定了每年目標。因為已有明確目標,她在進入大學後並無彷徨,著手準備。大一,進入成大學生會;大二,當上學生會外務部幹部;大三,到上海復旦交換。在復旦交換的日子,雅齡進了家外商實習,這是另一段與其他交換生不一樣的故事。因為有著特殊的經驗,她擁有比別人更豐富的背景,她更懂得自己追求的是什麼。「遇到困難,沒關係,只不過是另一個挑戰,再試試看吧!」

踏遍了中國一整圈,沿路遇見不一樣的人事物。在青海遇到不誠實只會老王賣瓜的包車司機,上了賊車一再錯過景點卻只得跟著走;在西安的青年旅館碰到竊賊,東西被偷卻只得暗自傷神,是呀,旅途中也會碰到些倒霉事。在莫高窟昏倒遇見好心人相救,晚上沙漠露營又再次碰面成了朋友,是呀,旅途中也會碰到些開心事。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很奇妙的,不是每個緣分都很美,也不是每個緣分都很差。」

人生就是如此,好人、壞人;好事、壞事,完全無法預測,這份未知,就是它的迷人處吧!在舒適圈待久了或許覺得日子沒什麼大不了,出國後,雅齡發現許多事情一直挑戰著價值觀、改變著生活,也因為這般堅持,給了她向前的勇氣。

同場加映:馬來西亞的無計劃旅行:陌生人是最美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