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納悶為什麼好男人這麼難找?這次作家淵淵,用統計算給妳看,女人的單身經濟學上篇!

前些日子剛好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港女滯銷危機,讓我想到之前去香港跟校友吃飯,座上幾個傑出女性皆是銀行高級主管,我試探性的問她們:家庭是否會成為追求職涯的阻力?一個笑說:「我不打算結婚,所以沒有阻力。」另一個坦承的確會擔心自己嫁不出去。

這或許對應到不少優秀女性的困境。三月二十五日,台北市主計處表示去年女性平均婚齡33.3歲,較102年上升0.1歲。雖然這個數據包含很多因素,經濟能力考量、社會政策等等,但是不可否認還是有很多人說「找不到合適對象」。

推薦閱讀:不同意柯 P 「未婚女性危機論」的三原因 單身未婚,為何變成罪名?

根據「演化性擇偶論」(Evolutionary Theory),演化史上,女性是繁衍後代的角色,男性則擔任保護妻小的角色。因此女性傾向重視男性是否可以提供庇護,在現代來說就是身分地位;而男性則傾向重視象徵基因與健康的外在條件,以確保後代存續。[1]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當女性不再需要男性保護的同時,就意味著失去對男性的吸引力。因此女生的學歷越高、工作越好,就越少人追。而當女人自己的條件變好的同時,她也越難找到條件相配的對象。

我們可以粗略的用統計學來解釋這個概念。雖然假設過程不是很縝密,但是說明概念應以足夠。首先我們來做幾個背景假設:

  1. 假設女性對男性身分地位、財富、家世、長相等外在條件可以綜合成一個指數 individual attraction index(IAI)。這個指數完全主觀。
  2. 女性依照這個指數篩選對象,符合條件的才會列入考慮清單,看看感覺對不對;條件不符的就完全不列入考慮。

再來我們做一些計算上的假設: (沒有任何統計證據,純粹方便計算)

  1. 假設男性 IAI 值是 m,女性 IAI 值是 f
  2. 男女皆依照IAI值呈常態分配,平均數為50,標準差為20。
  3. 假設女性會以自己的IAI值為標準,向下接受一個區間,並且無條件向上接受。用這個方式解釋女性可以接受比自已條件差一點點的異性,但是對條件比較好的就直接納入清單。

這個對象區間的設定是因為研究顯示,女性在擇偶時比男性更重視條件(female selectivity),因為女性選錯的話的損失遠大於男性。「男人被女人取笑,女人怕被男人殺掉。」(Men are afraid that women will laugh at them. Women are afraid men will kill them.)[2] 所以用條件來評斷可靠度的話,女生的向下接受條件較男生小是合理的。

  4. 女性IAI值越高,她向下接受的區間就越小。這代表女性隨著自己條件變好也變得更嚴格。假設向下接受區間的公式是1/4(100-f)。

和你分享:不是我們不想嫁,是身邊男人不夠好

接下來我們可以計算看看,一個到達 high level,也就是比平均值高一個標準差的女性,可以有多少候選人?

  1. 50+1.645*20=82.9 只要分數到達82.9,條件就已經超越95%的女性了。
  2. 向下選擇一個區間: m=f-1/4(100-f)=82.9-1/4(100-82.9)=78.625
  3. P(m>78.625)=P(Z>1.43125)=0.0764=7.64%

這個意思就是說,想像一下妳踩著高跟鞋準備去上班,大馬路上迎面而來一百個男人黑壓壓地往妳走來,結果裡面只有七個人有資格列到妳的名單上。

而且別忘了,男人他們評比女人的 IAI 值時考慮的公式跟女人不同。第一,占分不同,外表可能更重。第二,他們向下接受的區間比向上接受的區間大。就算是能力強的男人,可能較追求知識水準的相似,但是還是樂於選擇比自己低分的女性來展示英雄氣概。[2]第三,他們接受的條件區間比女性更廣-如同剛剛理論提到的女性較挑剔,男生相對不那麼在乎條件。

所以,在妳用自己的學歷能力幫自己評分、找到對應的候選人區間時,妳的候選人的區間更廣大。妳把自己的選項刪到只剩七個人,但這七個人的名單絕對遠大於七個人。成功配對的機率雙向降低。

就算清單對到了,男女都在彼此的清單上,這也不代表就可以 happily ever after。剛剛列清單的公式都只有看外在條件,還沒有考量個性契合度。雖然經過條件篩選,你們的志趣接近、知識涵養相似,但還是很有可能這七個條件好的男人都跟妳不搭。

單身的五種享受:善盡生活的每個美好時分!

最後,一百條好漢來了又走,妳依舊單身。

我們女人一生能遇到幾百個男人?

條件真的這麼重要嗎?妳曾經因為考慮條件,而拒絕與某些異性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嗎?

又想條件不錯,又怕錯過對的人,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請期待下篇分享:配偶如何影響你的人生,以及如何制定篩選策略。

  1. Jon A. Sefcek, MA, Barbara H. Brumbach, MA, Geneva Vasquez, MA, and Geoffrey F. Miller, PhD(2007):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Human Mate Choice: How Ecology, Genes, Fertility, and Fashion Influence Mating Behavior
  2.  Noam Shpancer Ph.D(2014), Laws of attraction: How do we select a life partner? published in Insight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