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只是為了商業考量!對平面設計師喬納森.巴爾布魯克而言,以人為本,不以錢為第一考量,永遠是最重要的。

字體設計就是力量。

Jonathan Barnbrook

設計是產業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行銷的手法,在現今社會裡,設計儼然已是企業基於利潤必須考慮的核心策略,但真的是這樣嗎?有部分設計師對這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提出異議,他們主張設計並非產業且不可淪為行銷手段,設計師不能因為不擇手段只求利潤的企業而出賣良心;平面設計師喬納森.巴爾布魯克(JonathanBarnbrook)就是這種人物之一。

作為英國著名平面設計師的他,相信設計是將設計師自己的哲學與信念傳達於大眾的溝通方式,不是為了企業利潤而存在的服務業。話雖如此,不過卻也有一些設計師對此反駁,認為那種觀念不符合現實,因為這一切都囊括於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內。針對這些論點,巴爾布魯克的回答是:「胡說!人比錢重要!」


充滿對社會批評性的作品「Corporate Fascist」,在作品中巴爾布魯克將起始戰爭的美國總統比喻成希特勒。

巴爾布魯克的故事

他的設計領域從版面、字體、企業形象到唱片設計都有。

喬納森.巴爾布魯克於一九六六年出生於英國盧頓。學生年代在學校報紙封面設計比賽裡獲選,成為他進入設計界的契機,當時他才十三歲。喜歡設計的他在盧頓的巴恩非爾德學院與克洛伊登學院修完學分課程後,到倫敦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主修平面設計,並且在皇家藝術學院完成平面設計碩士課程。此外,他在史塔佛德郡大學以字體設計主修得到名譽博士學位。

當一九九〇年巴爾布魯克從大學一畢業,就開了掛自己名字的設計工作室,到了一九九七年創立了專門設計字體的公司「Virus Fonts」。

巴爾布魯克的設計領域相當廣,包括字體設計、版面設計、企業形象設計(CI)、網頁設計、唱片封面設計、影像設計等,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革新又突破的。研究所畢業之後並未立刻就業的他,不做既有的作品、不被任何人干涉,希望能以自己的色彩自由地實驗,其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一九九七年與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DamienHirst)一起合作的專題書。該專題書脫離既有的平面形式,採用立體圖片與貼紙來完成,同時,書中將赫斯特的作品分類為各個系列後,用不同的版面設計來突顯每個作品的特色。

推薦閱讀:好設計!打動人心征服世界:什麼是綠色設計?

 


英國藝術家達米恩.赫斯特的專題書設計。

 
大衛.鮑伊在二〇〇二年的專輯「異教徒」封面設計。

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與巴爾布魯克的合作也是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在二〇〇二年的「異教徒(Heathen)」、二〇〇三年的「實體(Reality)」以及二〇一三年的「明日(The Next Day)」等專輯封面上,巴爾布魯克除了將歌手的個性與藉由音樂傳達的精神一起表現出來,也採用自己所開發的字體,將設計師的個性含在設計之內。

巴爾布魯克在設計上與能發揮實驗精神的藝術家或歌手合作,也和民間企業、公共部門、非營利機構、美術館、畫廊等單位一起工作。雖然他的設計工作室規模不大僅有三、四個人而已,但卻具有充分的競爭力,足以執行像日本森美術館(Mori Art Center)、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以及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Contemporary Art)的形象設計等大型企劃。巴爾布魯克曾舉辦過多次個人展覽、團隊展覽與海外巡迴展覽,在二〇〇七年於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的回顧展覽「Friendly Fire」,即為詳細介紹巴爾布魯克創作世界的知名展覽。


二〇〇七年出版的《Barnbrook Bible》裡,所收錄的日本六本木之丘形象設計。

行動派藝術家

巴爾布魯克希望透過字體設計表達真相,並喚醒設計師們的批判精神。

巴爾布魯克雖與眾不同,但不可將他視為是個只喜歡搞創意的平面設計師。若與他的信念相違背,那麼就算再高額的企劃,他也不會接受;把設計當作單純的服務工具、忽視其文化價值與設計師想法的客戶絕不會受到他的歡迎。舉例來說,背棄博愛而販售武器,或生產危害生命產品的企業就屬於這種範疇,巴爾布魯克除了不與他們合作之外,偶爾還會以激進的行動主義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戰爭、恐怖主義、權利攜手,缺乏倫理的巨大企業常在他的作品裡成為批判的對象。

你也會喜歡:路燈照得亮眼前路,卻望不盡身後身

他曾在某一次受訪時道出自己對政治的看法,「二十世紀的歷史與現今政治成了無止盡的靈感泉源。我們藉著在學校學習或是從新聞接觸到的歷史,其實皆出自狹隘的觀點,而狹隘的了解與解釋歷史,讓我懷疑何謂真實或正確,這也正是我成為字體設計師的理由之一,因為我可以有機會透過印刷的單字來表達真相,最起碼可以介入讀者解讀的過程裡。平面設計師得持平面對每個宣傳品,所以對那些淺窄的觀點我不得不表達懷疑。」

從這段話的脈絡裡,我們便不難理解巴爾布魯克為何與標榜反消費主義的加拿大非營利組織「Adbusters」一起合作。取名原意為「揭穿廣告」的該團體,所發行的同名雜誌《Adbusters》曾在 2000 年發表過一篇宣言─「當務之急二〇〇〇(First Things First 2000)」,巴爾布魯克是為此簽署的第一位設計師,率先喚醒設計師們的批判精神與倫理意識。


(上圖)在二〇〇一年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研討會期間所製作的廣告版。
(下圖)批評美國政商勾結的海報。

正如歷史上的領導者們善於利用印刷品成為宣傳手段,巴爾布魯克也相信平面設計可以有效改變世人的認知,因此,他絕不吝於將自己的信念透過設計表達且傳揚於世。在二〇〇一年,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美國平面設計協會(AIGA, 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研討會期間,巴爾布魯克製作了一個巨型廣告看版,上面寫著提伯.卡爾曼(Tibor Kalman)曾說過的句子:「設計師們,請遠離讓你們說謊的企業。(Designers, stay away from corporations that want you to lie for them.)」

一起看看:無法濃縮的咖啡美學:膠囊咖啡機裡沒有愛世界的溫度

或許,某些人將他視為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但其實他是個致力於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信念的人:住在狹小的房子、為了環保以腳踏車與地鐵取代開車。還有些生活小事,像是他不去星巴克喝咖啡、也不喝可口可樂,在授課時對學生們強調該追求的是信念,不是金錢。巴爾布魯克不願意擴充設計工作室的理由,也是為了與世人接近和溝通。

字體就是我的力量


(上圖)「馬森」字體。原本命名為曼森,但 Émigré 公司考慮社會大眾的觀感,因此將名稱改為馬森上市。
(下圖) 慈善團體「愛音樂,愛食物(Love Music Love Food)」的標誌。

巴爾布魯克說:「我們創造新的形狀,好讓人們更能夠表達自己。」巴爾布魯克在設計工作上很重視字體的角色,他甚至被稱為字體設計師,字體為巴爾布魯克設計經歷的出發點。字體在平面設計工作上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解讀設計的密碼之一,能讓設計師更深地介入企劃中。正如一見到專輯封面出現的樂團象徵圖案,馬上能聯想到樂團的風格一樣,字體可以反映出設計師的聲音、哲學與思想。基於這種理由,巴爾布魯克創辦了字體設計公司Virus Fonts。

巴爾布魯克所設計的字體大多具有實驗性與革新性,也將自己想傳達的概念賦予在字體名稱上。取名源自於連續殺人魔曼森(Manson)的「馬森(Mason)」、以髒話命名的「混帳(Bastard)」、意指火箭的「飛魚(Exocet)」、指笨蛋的「白痴(Moron)」等,都是他設計的字體代表作。其中,由美國的平面設計公司Émigré 所上市的「馬森(Mason)」,是被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購的第一個數位作品。另外,刻印在石頭上的作品「科技無用(Technology is Nothing)」,目前正收藏於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從音樂獲取很多靈感的巴爾布魯克,在學校念書時,常常將自己喜歡的樂團標誌畫在課本上,模仿得一模一樣。可能因為這樣,在二〇一〇年他接受《MyFonts》的訪問時,說:「發表一種字體等同於樂團發表專輯。」他表達想將多層次的意思、創意性的影響力、重要又使人感興趣的哲學放入字體設計中。

一起看看:以泰國水患為靈感所設計的字體

也許有些人認為,他似乎想透過字體設計為自己的信念打廣告,但是巴爾布魯克本身並不喜歡給人「強烈個性」或「巴爾布魯克風格」這類的印象。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做設計,他曾說過:「我們創造新的形狀,好讓人們更能夠表達自己。」對抗世界的腐敗、反對商業主義的巴爾布魯克,看起來是消費主義時代下難以生存的設計師,但是,他確實變成一名成功的設計師。他證明了自己的想法—為了實現正義所做的努力,就算是極為渺小的實現,依然很有價值,畢竟它能發揮一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