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沒有音樂特效的戲劇,如同一盤無調味的餐點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容易被忽略的重要角色:「聲音設計師」。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盛事剛過,創意與技術獎項類有著許多關於「聲音」的金獎: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原創歌曲、最佳音效、最佳混音等。劇場界的奧斯卡便是東尼獎(Tony Awards) ,然而東尼獎卻在 2014 年 6 月公佈決議取消五感之一的「聽覺」相關大獎—音效設計(sound design)。


圖片來源

東尼獎的音效設計獎項,細分為「最佳戲劇音效設計」與「最佳音樂劇音效設計」。取消音效設計獎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排山倒海的業內專業人士抗議。短短 3 個月內蒐集近 3.3 萬美國境內劇場音效設計聯署,要求東尼獎回復該獎項。雖然 11 月的東尼獎委員會議中已表示來不及於 2014 - 2015 年度回復,勢必在下一個年度有機會逆轉這項不受歡迎的決議。

如此重大的決議不是 3 小時會議中可拍板決定。根據委員會成員 Cecilia Friederichs 表示,多年來眾多投票委員一再表示並不具備專業能力可供評斷「音效設計」獎項。隨著劇場與科技的發達,sound design 其實已經不再侷限於「音效設計」。說實話,中文難以準確傳達它的包羅萬象,因為「音效」僅是其一。

同場加映:鏡頭和故事之外的靈魂:原來《星際效應》配樂是這樣來的!

音效設計的工作,33%是藝術,33%是工藝,剩餘的33%是建立與人的關係。— Randy Thom

音效最常被忽略而普遍被視為技術類。聲音千萬種,沒有創意的設計,藝術的判斷選擇,以及高明的混音,容易被我們忽略的聲音,也難以成為任何表演中畫龍點睛的藝術成就。身為《星際大戰》、《哈利波特》等75部電影音效設計師,同時也是奧斯卡常客的 Randy Thom 剖析在閱讀劇本的同時,腦中已聽見聲音。Thom 表示往往場景中許多聲音出現,要懂得如何選擇與去除聲音的內容,如同策展與編輯的過程,選擇是完整呈現作品之必要。音效設計是技術,是藝術,更是策展。

聲音的造景

法國知名空間設計 Jean-Guy Lecat,也是劇場大師級導演 Peter Brook 的御用設計,曾指出「聲音在劇場中是首要的,視覺也很重要,我們必須看到演員,但我們會去看某個演員,是因為他在說話,看到他對了解他在說什麼有實質的助益,因為肢體語言可以協助我們理解。在電影中我們得看到,但在劇場中,我們得先聽到。我們得看得到位置,我們得聽到聲音的位置。」[1]

如同 Jean-Guy Lecat 提到聲音之於觀賞劇場表演的重要性。同樣的,觀賞電影的經驗亦同。身為觀眾,我們的耳朵精準精巧,能分辨聲音景觀(soundscape)中的細微聲響,並透過立體聲響準確察覺發聲位置。看電影,我們講求立體聲道,讓我們感覺置身畫面中的場景,增強感官刺激,提升觀賞經驗。在劇場中,無論是音樂、音響、音效的設計,完全搭配才能透過耳朵的接收,描繪觀眾腦中的場景與畫面。

音效設計何以重要?環境中的細微聲音,門開門關、車水馬龍、自然環境的風吹草動,都是觸發情感的重要元素。試想「玩命關頭」(Fast and Furious)電影系列,沒有強勁低吼的引擎聲,飛車追逐的高速聲,撞車飛天的轟隆響徹天,如何瞬間激發觀眾的腎上腺素!

2010年臺北藝術節邀請加拿大籍導演 Robert Lepage 作品《眾聲喧嘩》(Lipsynch)於城市舞台上演,帶領台灣觀眾進行一場 8.5 小時動人的故事與聲音景之旅。不同於平常觀眾習慣自麥克風與喇叭傳出的單一而平面的聲響,該劇聲響與音響的設計安排,令觀眾嘖嘖稱奇。

廚房一隅收音機中的音樂,聽在二樓觀眾耳裡,無需畫面輔助便明確指出從舞台哪一個角落傳來。上舞台(離觀眾最遠)的電話機響起,絕非若天神般無所不在充斥著整個空間的大聲響鈴,而是感受到電話機在真實空間中的聲響距離。這替觀眾建構出置身其中的立體空間感。

你會喜歡:跳脫舞台的表演場域!劇場的多媒體想像

 

不是音樂的流動聲音設計

劇場的sound designer(姑且稱聲音設計)難以定義,端看在作品中他扮演的角色。近年來現代舞蹈的表演,開始廣泛應運非傳統認知的「音樂」。簡單舉例「音樂」,如有樂器演奏,有旋律的音樂。許多舞蹈演出的「音樂」,已經脫離旋律或是音符,而是由許多聲音組成。如同日本編舞家梅田宏明多數作品《Holistic Strata》、《 形式暫留》(Temporal Pattern)、《觸.覺》(Haptic)等,以及由前 Dumb Type 舞團編舞家 Takayuki Fujimoto 編創的作品《true》,聲音的設計是整體演出藝術完整性的重要角色。 

Holistic Strata

 

True

聲音的演出,如此與舞蹈演出並肩而行,已經不是單純用「音效」可以形容。然而這樣的聲音藝術家或設計師,亦不願被歸類為音樂設計,或是音樂總監,只因這與傳統認知中的音樂相差甚遠。

可別以為只有較為冷峻的高科技演出中才會出現。自然界的聲音演出也非不尋常。美國加州的 Sonoma 大學於 2013 年秋季舞蹈節的原創作品《Soundscape Project》,便是結合大學裡「保存大自然」計畫,由生物環境聲響專家 Dr. Bernie Krause 錄製自然界的聲音,再轉換為舞蹈演出的聲音設計及配樂。漸漸的,「旁白」作為舞蹈演出的主要聲音設計,也是一種可能性。

延伸閱讀:跨界樂團 The Piano Guys 六首經典回顧

或許因為舞蹈演出可以不依循線性故事與台詞,抽象的闡述一種氛圍、一個概念,在音樂或聲音的實驗上較戲劇彈性與大膽。

劇場演出的臨場感,需要各式音效的促成場景環境的建立;音響的設計,則考驗著音樂與聲響精確且立體地傳達到我們的耳朵聽覺。音樂的設計,就是促成劇情的流動與催出情緒的張力,讓我們一起經歷台上人物的心理歷程。

劇場的聲音設計作品難以被大眾傳播,而廣為人知。聲音,無法被瞬間凝結在一張照片中。當今社會垂手可得的智慧型手機雖可錄影,卻是難呈現聲音設計的精細。雖說僅能靠進劇場看演出,才能親身體驗。

你會喜歡:譜出《十二夜》催淚樂曲,聶琳:「每首配樂,都是獨立的生命」

可惜的是,若非經歷了如《眾聲喧嘩》精彩萬分的聲音饗宴,或是歌手 Jason Mraz 的現場音響設計,我們無從比較聲響的精細差異。然而,假若有幸經歷動人聲響的你,絕對難以回到單聲道的表現。

下回試著看電影,進劇院看演出時,將聲音都抽掉,眼前的劇情與景觀必然頓失任何味道。這就是為什麼 sound design 獎項一定要重回東尼獎。

對於聲音設計師們,你不孤單。線上有著全世界的聲音設計師社群 Sound Design Group,分享著每一天的創作。

 

 

耿一偉 ,<體驗大師「空的空間」--巴黎北方滑稽劇院>,《到全球戲劇院旅行I:歐陸3國的14個戲劇殿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