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灣藝術博覽會在上個週末登場,我們這次有幸採訪到來自日本的女性藝術家高野綾,對於她的名字我們可能有點陌生,但她的畫作你一定曾經見過,在國際上她的作品可是深深受到來自歐美的青睞!強烈的個人風格,既迷幻又童趣,在高野綾的畫筆之下,可以看見一個超乎現實的科幻粉紅世界。想更了解高野綾的異想國度中,究竟有什麼樣美麗而虛幻的景色嗎?快來看看她親自現身說法,談談她的畫、她的宇宙觀!

天生的藝術家

「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愛上畫畫了。」

來自日本的高野綾,從很小的時候就決定這輩子的志向--藝術家,「大概三、四歲的時候,我就開始畫畫了。那個時候我就跟我的爸媽說,以後我想要當藝術家」除了畫畫,她也非常喜歡閱讀。從小在爸爸的書房中,小小的她倘佯於書海之中,而讓她最著迷的就是書櫃上一本本的科幻小說。「我相信在這個宇宙之中,一定還有著別的星球,也還有著別的世界」對於藝術與科幻文學的狂熱,高野綾將她腦中歷歷在目的科幻世界畫出來,讓觀眾了解到那樣的世界是多麼令人著迷。


"Secrets of the Thousand Year Spiral: Goroyama" 2013

©2013 Aya Takano/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創造,一個超乎想像的世界

「『創造』這件事情讓我感到十分的佩服與著迷,我希望我也創造出非常獨特的作品。」

畢業於日本多摩藝術大學藝術系,Aya 於1997年進入日本重量級大師村上隆的團隊,而除了村上隆之外,她也非常欣賞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她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風格,「創造」這件事情讓我感到十分的佩服與著迷,我希望我也創造出非常獨特的作品」。如果看過高野綾的作品,可以發現她也正在創造一種全然不同的藝術世界。在她的作品之中,我們可以常常看見許多裸身的少女,他們沒有特別的性徵,且關節部分呈現較深的粉紅色。或飄浮在空中、或兩者糾纏,我們不禁好奇這些人物究竟是誰呢?「他們其實沒有一定的性別。在我畫中的世界,她們可以有的時候是男生,有的時候是女生,沒有固定的性別;他們可以做任何的事情」有別於現實,Aya 的世界毫無拘束,在那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2013 Aya Takano/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現實比想像更不可思議

「跟現實生活其實一樣,有的時候現實比想像中的世界更令人訝異!」

現實世界裡,Aya 的人生哲學受到印度瑜珈哲學的啓發,「靈魂是沒有性別的,人類也僅僅是由一個個原子所構成,我們每分每秒都不停地在變化。」藉由Aya 豐富的想像力,她一筆筆描繪出一個看似科幻,其實離現實一點也不遠的國度。在那裡,有很可怕的事情也有著很快樂的事情,「跟現實生活其實一樣,有的時候現實比想像中的世界更令人訝異」。在這次來台展出的系列,Aya 的靈感皆來自於日本一處古墓。在這座古墓之中,牆面上畫有繽紛而規律的三角圖騰;而這樣的圖騰,其實可以在世界上許多的史前遺址中看見。「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話的時代,竟然可以畫出幾乎一模一樣的圖騰。」這樣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著。


“Secrets of the Thousand Year Spiral: Ozuka”
©2013 Aya Takano/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 Aya Takano/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尊重,生命中的每個姿態

「我尊重每一件事物,特別是傳統的東西。各種時間、空間、人、動物,都是我尊重的對象。」

有著與眾不同想法的Aya,私底下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外表甜美可愛的她,就像是從漫畫中走出來一樣的人物,思考模式也有如漫畫般帶著一種奇異的色彩,「我尊重每一件事物,特別是傳統的東西。各種時間、空間、人、動物,都是我尊重的對象。非言語的事物也特別地令我著迷,像是日本傳統的舞蹈、音樂。我也非常喜歡小動物,我自己養了一隻狗狗。」對於生命的尊重與著迷,讓Aya 一筆筆畫出這世界上最美好的姿態;有的時候只是一家普通不過的街角便利商店,有的時候是與各種可愛的動物一同飛翔到宇宙的不思議。

Aya 的人就如同她的畫作一般,看似遙遠而難以理解,仿佛來自另一個星球一般,但經過了訪問之後,我們卻發現她其實非常親切,一點也沒有印象中「藝術家」的架子,和藹可親的笑容,和不停地說「謝謝」、「不好意思」的謙虛客氣,讓我們不禁深深地對眼前這位嬌小的日本女生產生敬佩與感到驚訝不已。

最後,來看看Aya 想對女人迷的讀者說些什麼!

 

 

藝術,不可或缺的生活美學

〉〉凝觀自己的女性藝術家 芙烈達‧卡蘿
〉〉日本藝術家 Hiroshi Fuji 的廢棄玩具展
〉〉做生活的藝術家

本文作者:Womany編輯部/Janice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