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經典日劇是哪部呢?日劇的真摯台詞與情感總能反映人生況味,這次推薦 8 部必看經典日劇,一起來回味吧!

看見經典日劇《魔女的條件》歌曲即將改編成影集《First Love 初戀》並躍上 Netflix 螢幕,不由得回想起九零年代瘋狂追日劇的時光,也湧起自己曾是看著日劇長大的回憶;

不知從何時開始,每逢與新結識的朋友聊天,總是習慣性將知名電影、最近熱映的韓劇作為問候詞,但內心還是隱隱期盼著也能找到與自己相同,一樣喜歡日劇的人。

說也奇怪,日劇那過於矯情、說教的台詞讓人彆扭,但不知為何配上精緻的畫面與配樂,那些台詞似乎就成了我們說不出口的心聲;這次我想從這些收藏在內心的日劇中,撈出一些訴說心聲的幾部片,回顧最浪漫的時代。

愛與被愛,都是一種關係的選擇:2008《Last Friends》(ラスト・フレンズ)

似乎總有人這樣界定著,感情世界只有「愛人與被愛」的選擇,愛人可能痛苦,但被愛不一定幸福,或許世上其實沒有絕對理想的愛情,只有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親密關係,在《Last Friends》中的愛情充滿缺憾、保有著各自的靈魂與形狀,沒那麼童話、可能有些不堪卻也更加真實。

《Last Friends》講述著五名男女在共享套房中複雜的人際關係,透過與他人相處經歷的各種變化;重新回顧後,發現其實劇中有許多在當時不太能被接受、卻真實存活於陰影角落下的觀念。

每個人都是抱持著懷疑與不安走進感情世界

愛是什麼呢?會是像《控制》那樣,將愛人打造成自己所喜歡的樣貌,既陌生卻又讓人無法拒絕、還是像《餘命 10 年》與《一公升的眼淚》那樣,帶著無法復原的傷口,即便怯懦與猶疑間仍伸手擁抱;

二十多歲對感情不算懵懂、也不算知曉一切的年紀裡,對於感情的認知更多是在於滲透這段關係間的相處模式,愛著一個人,僅僅只是愛著就足夠,像《Last Friends》片頭畫面中,紅色絲帶聯繫著每個人各自的羈絆,朋友間的關係可能昇華成戀人般的糾纏。

或許這就是感情最微妙的地方,真實地詮釋著感情之於他人的不可控,在愛與不愛間,自己所設想的關係與對方期望的相處模式都會有所落差,但否定這段情感的來源,可能更多是對於自我的認同;

回顧這部日劇開啟了更多對於「關係」的想像,帶著傷痕的自己,可能曾經辜負他人、或是被他人辜負,漸漸地在裡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形狀,成為拯救他人的一方。

好劇畫重點:「要說孤單的話,大家其實都一樣。人的內心到底有多孤獨,光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推薦閱讀:日劇《惡女》劇評:今田美櫻挑戰「好女人」定義,父權體制下,有誰是倖存者?


圖片|《Last Friends》劇照

感情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執拗:1999《魔女的條件》(魔女の条件)

不懂得說日語,卻也還是會忍不住想跟著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中哼上幾句;不知道有誰跟我一樣,「獵巫」這詞的含意不是在歷史或文學課中學到,而是在日劇《魔女的條件》中了解,所謂的「獵巫」,其實更多是社會為了排除異己而創造的藉口。

《魔女的條件》在當時的日劇圈捲起不小的名氣,劇情以相差八歲的師生戀,歷經社會撻伐、遭受殘忍與異樣的眼光看待,詮釋在權力與道德間犧牲的感情故事。

在無法預知未來的選擇中,你只能先相信

做出決定中,都需要花費長時間的累積才能看見成效,而世俗的枷鎖也就像是經過時間層層累積疊加而成,用來綑綁自己的限制器。

「有違常理」、「與他人不一樣」,只要做出與其他人不同的事情,你就擁有《魔女的條件》成為即將被獵巫的一員。

但就如同老話重提,感情世界並沒有固定的形式來闡釋,不論遭遇百般的阻撓,更多時候我們還是選擇執拗地聽從內心的聲音,就為了等待某個與自己相同的答覆。

好劇畫重點:「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奇蹟,如果真的有,那也是愛情、意志、勇氣聚積而成的奇蹟。 」


圖片|《魔女的條件》劇照

越是追求幸福,就越是碰壁的人生:2016《東京女子圖鑑》(東京女子図鑑)

近日呼聲響起的《台北女子圖鑑》在串流平台上熱映,讓我不禁想起來多年前看完仍停駐在心中的《東京女子圖鑑》,無法將兩者相提並論,畢竟可能是後者帶來的衝擊過於深刻,也讓我始終難忘。

《東京女子圖鑑》是追求幸福的一帖處方箋,側寫著擁有夢想、渴望獲得幸福的女性,從 20 歲、30 歲再到 40 歲的際遇,寫下她們最耀眼的一幕、也寫下她們夢碎的一刻,最終都直指,內心渴望的幸福人生。

其實絕對的幸福並不存在,我們總是想要比現在更幸福。

20 歲時你會希望自己成為特別的人,想要所有人的焦點都在你身上;30 歲時會介意旁人的言論,開始往眾人所設定的幸福階梯邁進,跟著劇中綾的腳步,一步步看見每段「幸福生活」的真實樣貌,其實成功裡頭更多是失落感,終究有不滿足的一刻。

但如果知道最後還是會失望,重來一次的人生會再做出相同決定嗎?會的。我們仍義無反顧地選擇相同的答案,畢竟誰的生活不是這樣?

苟活在殘酷的現實、卻又幻想著浮生的景象,揹著生命的包袱,收拾自己遺留下的爛攤子,總想著進到更難進入的場所,獲得不普遍的幸福;就像《鬥陣俱樂部》中,在高消費的時代裡,享受著被過度包裝的「幸福」。

好劇畫重點:「小小的幸福,那時覺得這樣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於是放手了,現在已經懂得這樣的小幸福多麼得來不易,至今為止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為了重新認知這個道理而繞的遠路吧。 」


圖片|《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遺憾與錯過,譜出一段未完成的青春:2004《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世界の中心で、愛を叫ぶ)

回想起 2000 年時,日劇似乎開始進入「絕症系」的影劇,從註定無法相愛的《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隨著病痛折磨與成長的《一公升的眼淚》,光看劇名就知道會難過,但還是忍不住想看,或許這就是當時日劇的魅力所在吧。

改編自片山恭一的同名小說《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運用過去與現實交錯的手法,從懵懵懂懂的學生時代,喚起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被遺忘的青春記事,更多是夾雜在回憶中酸澀與苦楚的遺憾。

沒有結局的愛情,才能換來永遠的思念

幸福總是變換著無限姿態,時而閃耀、時而沉在灰色調,始終不會維持相同的姿態。

人一生談的感情不會只有那麼一次,17 歲的我們會緊握愛人的雙手,不負責任地把對方劃進自己的未來中,直到意外發生,一切就這麼臨時地畫下了休止符,才發現理想的未來其實並不存在,感受自己的無能為力,更加懊惱不已。

帶有遺憾與惋惜的戀情,或許更加容易住進自己的心裡,當深深地愛過一個人,就彷彿像是站在世界中心那樣,感受著曾經擁有卻又失去的痛苦,直到最後看清,能夠留下的、能夠帶走的又有什麼。

好劇畫重點:「人所以得病,是為了戰勝它變得堅強。 」

猜你想看:日劇《我是千尋》心理學解析|有村架純的療癒之旅,看見性工作者的關係需求


圖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劇照

時間無法淡忘一切,只是讓故事停留在原地:2011《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それでも、生きてゆく)

光看劇名,不難想像所觸及的主題有多麼沉重;當命案發生後,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又該如何繼續生活?

提到這,或許有些人會先想到前幾年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雖然也是類似的情節,但《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更多是描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否定自我的過程。憎恨與愧疚,雙方只能懷揣著這樣的心情一輩子活下去嗎?

「時間能沖淡一切」,我們經常會用這句話來療傷,但時間並不能將痛苦掩蓋,只是讓它變得模糊,可能不一定會出現在日常中,但那刻的記憶是停在心中,總在夜深人靜、毫無防備之時將你喚醒。

你可以沉浸悲傷、與它道別後,再繼續面對生活

「遇到的都是悲劇,很想逃開,可是逃開也會留下悲傷。」我們無法拒絕悲傷的到來,試圖脫離悲傷、卻越是悲傷,不如好好地沉浸在悲傷瓶子中,感受「悲傷的痛苦」。

畢竟對於此刻的自己來說,「想開點」、「一切會好的」的安慰詞,都沒有任何作用不是嗎?

就如同作家帕克所言:「The human soul doesn’t want to be advised or fixed or saved. It simply wants to be witnessed, exactly as it is.(人類靈魂不想被建議、修補或是拯救,他們只希望能以現在的模樣被見證。)」

或許我們只是更想聽到「感到痛苦也沒關係」,所謂的悲傷、吶喊與絕望,最後都會昇華成另一種省思,只是需要先去承受與面對。

好劇畫重點:「真正沒關係的時候,是不會說沒關係的,正因為有事,所以才會說沒關係。」


圖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劇照

活著需要的不是勇氣,而是覺悟:2014《我存在的時間》(僕のいた時間)

或許會再次重溫這部的主因是三浦春馬的關係,想起初次看見廣告標語「活下去,需要覺悟(生きるって、覚悟だと思う)。」

現在回顧,不禁有些心酸;生老病死都是我們需要面臨的課題,只是更多時候會先選擇冀望著明天,過著苟且偷生的日子,直到問題發生,才急得發慌,想著為什麼一切來得那麼忽然。

罹患漸凍人症狀的拓人,也是這樣想的,好不容易人生步入了正軌,卻意外得知自己時間所剩不多,一切都來得如此突然;如果是自己發生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面對呢?

不是想死,而是害怕需要依附他人而活著

在劇中最痛苦的是你已經知道在未來的某天,自己得依靠呼吸器、依附他人存活,甚至無法將情緒、心意傳達給對方,宛如一具毫無靈魂的軀殼,但這樣還能算是活著嗎?

我們都是言不由衷又故作堅強的人,寧願自己一個人承擔,背負著過往的溫柔回憶,獨自面對殘忍現實的衝擊,也更容易像劇中某集的拓人一樣,寧可選擇自己離開,也不想讓他人背負自己的餘生。

好劇畫重點:「就好像尋找目標,就是我的目標。 」


圖片|《我存在的時間》劇照

你以為的你,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2015《家的記憶》(アイ'ムホーム)

以失憶為主線,透過十把鑰匙找回失憶前的自己,在尋找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人的性格不是因為個性使然,而是受到經歷與遭遇所影響。

家路久這個角色,更多是反應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為了成就與目標而放棄事物,多數都會從與親人相處開始,直到失去後才發現自己早已什麼都沒有。

我們都在尋找一個能承接自己的人

沒有人能夠獨自生存,總會不自覺尋找自己的歸屬,《家的記憶》中每把鑰匙都可能代表著自己曾經的歸屬,在每次的回憶過程中,重新審視過去所忽略的自己,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卻深刻影響內心。

同場加映:2023 必看日劇《重啟人生》!從安藤櫻的命運循環,帶領觀眾活出不留遺憾的人生


圖片|《家的記憶》劇照

多數派才是正義,意見相反就會被排擠:2012《王牌大律師》(リーガル・ハイ)

世界沒有絕對完美的正義,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以為的想法。懷抱著善良的心、秉持著正義的行為,但誰也不是神,只能用著第一人稱的視角看待事情,想像著這就是事件的真相,但卻也沒看清一切,在不知不覺的時刻做了壞事、失去理智的下判斷。

勝利者不一定就是正義,而失敗者有時也不代表邪惡,正如同沒人能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只是人很難跨過自己的價值觀。

「真正的惡魔,正是無限膨脹的民意。是堅信自己是善人,對落入陰溝裡的骯髒野狗進行群毆的善良的市民。」或許我們所期待的,並不是公平的判決,而是自己渴望看見的結果。

資訊快速發達的世代裡,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各種資訊,卻不見得擁有識別與查證的能力,就好比 2018 年強尼戴普的家暴事件,又有多少人頻藉著單方面的指控證據而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並造成當事人的傷害呢?


圖片|《王牌大律師》劇照

八部日劇講述的是八種人生的模樣,曾經的日劇陪我們走過漫長的時光,那些戳進心聲的經典台詞,角色們不經意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在日劇中充斥著人生況味,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