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世代,成為自由工作者吸引人、成主流?女人迷、Yourator 創辦人分享多年職場觀察,盤點財務安全、意義感與自由度,揭自由工作的優點與侷限。

上篇:如何打造 P 世代人才趨之若鶩的雇主品牌?女人迷張瑋軒與 Yourator 創辦人 Lydia 對談:企業與人才,是一段雙向奔赴的關係

在前一篇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與 Yourator 創辦人陳秋瑜(Lydia)的「雙 CEO 對談」中我們提到,一個令新世代人才趨之若鶩的企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也談到所謂「將工作視為目的(Purpose)」的 P 世代及 Z 世代工作者,他們如何思考職涯、看待工作。

從職涯到生涯,人窮盡一生,追求意義、價值與自我實踐,為的是證明「自我」的可能性與創造力,在此過程之中愈加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並且作為「社會關係」中重要的角色存在。

面對就業局勢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人才意義的改變,新世代工作者在這個自由選擇工作模式、生活方式的時代,該如何踏實的累積自己的未來;當人們脫離了線性的職涯發展,自由的同時也多了更多不確定性,在多元可能性之中如何不迷失所向、不虛擲光陰,亦是當代年輕世代工作者共同面對的挑戰。

女人迷yourator6
圖片|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自由工作或者進入組織⋯⋯權衡之下你的選擇是?

根據女人迷 2022 年《職場大調查》,有接近 96.7% 的填答者認為「文化契合與多元共融為他們選擇工作的重要考慮因素」。

在這個前提下,不光是企業如何形塑雇主品牌、企業文化;新世代工作者也必須在求職時精準地判斷,才能夠做出兩相加乘的合作決定。

承接這個脈絡,瑋軒表示,時代已經到達一個轉型階段,「宏觀角度來看,自二戰以來,人們逐漸從追求基本需求轉向追求價值與影響力。如果新世代工作者對於『工作意義』的定義已經不只有金錢回報,底層上,這意味著有選擇空間的世代已經到來,這些選擇有可能迫使更多公司、組織實施正面的改變。」

延伸閱讀:「從個人推進組織,使組織影響個人!」醫藥與健康照護領域,如何推動多元共融?

人們渴望歸屬感,期待擁有屬於自己的社群。而公司與工作佔據人們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時間,自然形成一個相當具備影響力且緊密的社群。

當然另一方面,為了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上擁有更多的彈性,真正在意義上「做自己的主人」,許多新世代工作者會選擇以自由工作或「斜槓」的方式自我實踐。

女人迷yourator2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對此,Lydia 也表示同意:「我覺得這是一個時代趨勢,年輕人非常重視制度彈性,這也是為什麼近期人資領域經常談論組織再造,就是為了讓團隊能兼容不同思維的成員。」

自由是兩面刃,無論是參與制度彈性的企業,或者不依附任何組織進行自由工作,年輕人在想像職涯、定義職涯以及劃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上,已經愈來愈模糊難以區隔,而難以區隔也會有其困境存在。

猜你想看:自由工作者「接案」把主動權拿回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專訪平凡製作主理人黃銘彰

自由工作者如何保障自己的職涯,亦或者如何確保在金錢無虞的情況下規劃更長期的目標?此外,不被企業拘束的工作模式,是否就長期發展而言有其局限性?

「不可否認,對於某些自由工作者而言,貸款其實相對困難。因為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因此金融機構不一定會願意核可貸款申請。」瑋軒提到,相當現實地,自由工作在當代有其限制。

Lydia 補充:「組織內與組織外能夠給予的歷練不同,有時在組織內,工作者更容易學習到如何處理、因應自己不喜歡的事的能力,畢竟人生很難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只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因此我認為在一個範圍內去學習承擔、掙扎、挑戰,它同樣是可貴的。」

女人迷yourator5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一個人的視野是他能獲得多少選項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見識愈廣、認識的人愈多、經歷過好壞參半的生活,對於生命可能性的探索也就會愈加厚實,這時常是「隻身一人」難以獲得的經驗。

某種程度上,人是關係的產物,而關係是社會的產物。在社會之中與人交流,在組織之中與人互動,是一個人成長的加速器。

同場加映:讓 DEI 成為企業領先的奇異點!2022 女人迷多元共融願景獎:多元聘用、員工成長、高歸屬感工作環境

「我們想要做的,只是告訴年輕工作者:其實你有這個選項;但我們同時也理解,這個時代中個體差異非常的大,我們沒有辦法,也不應該去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而什麼是不好的,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自助的空間,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Lydia 如此理解。

找尋工作與生命中的意義,需靠自身的挖掘與探索

一件事情擁有一體兩面,也令人興奮。瑋軒側著頭笑著說,其實對於年輕人愈來愈知道自己的「想要」以及「追求」,她感到非常欣喜,並且躍躍欲試。

「我覺得很有意思,新世代有自己想要實踐的事情,懂得在工作上創造意義,這件事情與女人迷想要提倡的工作環境相當吻合。我很喜歡跟一群同樣也認為『工作要有意義』的人一起工作,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朝著彼此的意義更加靠近,並且一同創造意義價值的最大化。」

延伸閱讀:專訪 One-Forty 創辦人 陳凱翔:非營利組織在做什麼?投入有意義的事,以專業走得更遠

然而,針對「如何在工作中尋找意義」這一題,除了靠自己之外,還是「靠自己」。

「之前我曾經遇到一名求職者,告訴我前一個工作大概做了 3 個月就離職了」,Lydia 分享,進一步詢問離職動機,那位求職者大方地承認,是因為「在前一份工作中找不到意義感」。

同場加映:大離職潮:人們不想被當資源!請創造多元共融的職場體驗:跨國企業這樣實踐多元共融

她開始思考,當代年輕人是否總是在等待或期待意義感的出現,而忽略了尋找的過程,「我想這也許是教育中缺乏的一塊,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思考;更沒有人引導他們去深入地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的意義,而不是靠他人給予。」

探索意義、挖掘意義、定義意義到懷抱意義,是一連串複雜的進程。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意義並非固定,而是在變動中不斷地與自我溝通,在每一個任務中找到對自己重要的部分,並且透過充實自己去完整意義,這才是實踐意義與探索意義的方式。

瑋軒在聆聽 Lydia 分享的過程中不斷點頭,打趣地說:「這位朋友就是沒有把自己活成動詞。」而所謂「把自己活成動詞」,即為強調自我主動性的概念。

女人迷yourator
圖片|Photo by Bonnie Kittle on Unsplash

另一方面,瑋軒也提到,「確實,真正的意義是要自己給的,但我認為,公司也要提供給年輕工作這更開放、自由的環境」,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要能夠做到充分地溝通,讓每一位員工在達成任務的過程中與自身的意義相互連結。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有時 Over Communication(過度溝通)是重要的,為什麼呢?

「每一個人的意義需要自己創造,但也正因為每一個人在工作上追求的意義都不相同,多元共融才更顯重要,透過理解、溝通與共融,讓每一個員工在公司內部,都能夠基於公司的目標完成自己的意義,我認為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瑋軒提到。

創造給予不同生命階段得以「選擇」的工作環境

選擇企業文化相符的企業,在工作過程中連結自我的意義,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達成自我的意義,說來簡單,但是過程是一連串的嘗試、迭代與練習,而要達成這件事情,除了「個人工作者」自己的探索與挖掘之外,企業是否提供「溝通的心理安全」也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主管同事互說對方壞話怎麼辦?5 招提升心理安全感,擊退職場負能量!|DEI 永續人才指南

職場中有很多不得不的狀況來自於政治的角力、不安全的環境與人際間的爭鬥與疏離,近代常以「情緒勞動」形容這類窘境,Lydia 強調:「我自己沒有很喜歡情緒勞動這四個字,我的確認為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情緒勞動』」

「然而不可否認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職業,他們的工作內容本身就包含所謂的『情緒勞動』,譬如醫療體系中老人照護與重症照護,或者獵頭公司及部門、心理諮詢、諮商等。」

猜你想看:《黑心居酒屋》:「無痕的情緒勞動」為何讓旁人看得很疲倦?

如此就必須談到新世代工作者對於「情緒勞動」的排斥感。

「P 世代是被價值驅動的一代,這個價值是相當個人的,因此過去的考績、考核、升等已經很難驅動年輕工作者,所以現在的人力資源體系需要進行全面的調整,需要思考究竟什麼是新的,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Lydia 說。

瑋軒點頭表示同意,並且提到:「新世代年輕人比起預期的晉升,更在乎當下感吧。」

「沒錯,」Lydia 再次回應:「就是當下的自由感,或者是說當下的『可視性』。」

女人迷yourator3
圖片|Photo by Paige Cody on Unsplash

同時 Lydia 也提醒新世代工作者:「除了在乎當下的時間節點,其實也會有很多不同時間維度跟思考範圍,應該綜合性地放入自己的職涯發展去思考。」

很多事情都是利弊相繫,「然而企業若是可以建立『溝通的心理安全感』,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情緒勞動的感受。」

延伸閱讀:如何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跳脫常識框架,用「歡迎」代替「質疑」

Lydia 認為,以新創企業來說,絕大部分都相當開放,「也因為基於相對『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我們更容易吸引到比較 Open-minded 的同事,對組織的思維、同事的包容性以及溝通都可以比較順暢。」

同樣地,因應新世代工作者對於職場的想像,比起墨守成規,持續地改變、開放與迭代才有機會吸引到更多元的人才進入職場。

猜你想看:辭去電商主管,成為自由工作者:與真實的自己靠攏,就能享受路上一切風景

自由這件事情可以討論的範圍很大,包括面對女性不同於男性的生命經驗,職場環境能否給予更彈性的選擇與工作方式,也是一個企業看待「不同生命選擇」的重要態度。

瑋軒分享:「例如,設計讓計劃生育的女性同事,也能不感到壓力與被取捨的工作環境。」為此,女人迷不斷加強友善的工作氛圍,讓所有想要成為「媽媽」角色的夥伴保持在工作上的追求與實踐,同時也能回應他生命的想要與需求。

女人迷yourator4
圖片|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創造選擇,是當代企業的共同使命;而擁有工作模式、意義的選擇權,則是當代工作者的共識。

兩相調和之下,多元共融成為職場必要的準則。而女人迷與 Yourator 在推動的過程中,也持續呼籲:「任何人都不需要為了自己生涯中的任何選擇而斷送職業,他可以選擇任何他想要的方式,來保持工作的手感、經驗與期待的生活模式,並且持續累積他的成果與價值。」

同場加映:自由工作者柚子甜專訪:真正多元共融的環境,不是要你夠強,你才有資格說話

這件事情無論是在組織內、組織外都相當適用,Lydia 堅定地補充:「我們希望,且著手推動。這個概念並不是只是 Nice to have,而是能更根深蒂固地延伸到每一個企業組織裡面。」

從個人選擇,到組織的重組與回應,企業與個人共同面對當代「工作意義」與「選擇自由」上的變遷,企圖從大把的工作時間中找到自己與企業存在的意義,「價值感」油然而生。

猜你想看:什麼是多元共融|年輕人擔不起責任、老屁股不願學習?世代對立,要看見無意識偏見

一間企業存在的目的可以不單只是經濟性的,而人投入工作也不再只是出售自己的生命時間,而是有選擇權地將「我的時間」投注在重要的事上,藉此達成企業與個人的共好。

把生涯與職涯合而為一,讓生活不至於斷裂為兩個部分,而是每一時每一刻,都為我們正在投注的事情,兩眼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