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讓彼此都知道。」——《關係同步卡牌》

在一起很久的伴侶,別把「熟悉」當作藉口,不論走過的歲月有多長,都別忘了最一開始相愛的初衷。

但凡有過戀愛經驗的人,大概都會認同,一段關係的開始當然來自雙方的投契與認識,但認識到一定程度後以為的「理解」,其實仍是一種「自以為認識」。關係的磨擦、不滿、乃至於失敗,往往源自「現實」對「自以為認識」的打臉。

沒有人想要這樣,但這彷彿就是愛情成敗的固有模式。我在許多文章都談及愛情源於理想化,且常常隨著理想化的消落、面對現實的相處和價值衝突而失敗。

延伸閱讀:為什麼理想伴侶還不來?摘下心裡的口罩,才能開始好好愛

今天,我以三個心理學的觀察,來說明人們為何困於「自以為認識」之中,而錯失關係裡的「理解」。

(一)明明喜歡收花,卻又說討厭收花?

我認識一對夫妻,女方會跟男方說:「不要送花,買點更實際的東西吧!花放幾天就凋零了!」明明很喜歡花的女士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認為這造就一筆額外開銷──但說得夠久,連她自己也如此相信。

也許我們當中的一些人會像那位木訥的男士一樣,自以為認識太太的喜好,從此就不再送花。但某一年,男士聽從朋友的意見,在結婚周年送上久違的花束,意外地發現自己老婆露出最動人和羞澀的笑容。

精神分析認為,許多女性喜歡收花,也許是種投射,因為花象徵了自己的美麗,即「收花」代表「獲得自身美麗的證明」。

好比在臨床工作中,我遇到一位忙於向旁人求證「我美麗嗎?」的女士,焦急的她在東、西方情人節或生日,都會自費訂購一大束鮮花寄送到自己的上班點,假裝有男性向自己示愛,享受同事讚美她為「女神」──這說明了花朵與女性的美貌間,有著潛意識的等同。

回到那對夫妻,我們可見情人間說在嘴邊、被記在心中的話,未必反映內心真正渴望的。現實中,又有多少情人真的理解對方的潛意識願望?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感情中,常常無法避免「選錯對象」?

(二)「你『還』愛我嗎?」的潛意識意義?

昨天還好好的花,今天就突然凋萎,花的問題會延伸出另一個有趣的關係現象:精神分析師 Reik 發現女性好像比較常問情人:「你『還』愛我嗎?」[1]──於此,我想可以先拋開性別框架,去思考情人間在討愛時,為何中間要加上一個「還」字。

傳統精神分析的解釋是,這跟女人和花一樣都是「綻放、期待被看見、卻只有短暫的保鮮期」的特性有關,即女性潛意識地把花等同於美貌,她們如花一般時常擔憂自己的美貌會否凋零。

因此,若女性越是在意容貌,認為伴侶是因為外貌才喜歡自己的,她的心情就像隨時會凋零的花朵般每天問上一句:「你『還』愛我嗎?」

然而,我們會發現今天的男性也可能會問情人:「你『還』愛我嗎?」──事實上,這個「還」字背後總是反映一種焦慮,一種與分離、患得患失、不值得被愛、自卑感有關的焦慮,這些都可能源自童年的成長傷口。

無傷大雅的討愛,抑或者暗藏傷口的焦慮,有時候關鍵就在一個字之中,等待敏銳的伴侶去覺察。

(三)性關係,兩性也失之交臂?

「自以為認識」讓兩性間出現各種誤解,有時候讓交往一段日子的伴侶,其實對彼此仍抱著許多自以為的理解。

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生命早期(尤其是與父母、童年玩伴)的關係中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因此一般社會上女孩之間那種好麻吉、彼此溫和以待的姊妹淘情感,往往直接套用到情人身上,她們以為柔情與體貼,就是保有對方的方式。然而,這其實是一種個人錯誤的觀念與經驗投射。

相對的是,一般男性在小時候對母親的「迷戀」、對父親的「崇拜」、在同性同儕間的「直白」,往往讓他在追求伴侶時表現得十分熱情、主動、直接,但許多人眼中這倒是一頭熱的衝動。

另一方面,有部份自認為很認識男人的女性企圖以「性」來留住對方,以「性」作為自己的賣點,也總有一天會發現無效與挫敗,因為按精神分析對自我驅力的研究,男性的性是更多形多變的(polymorphous),那個著迷於性的他,也總會追求更刺激、更挑戰、更佔據的玩兒。

推薦閱讀:「戀愛是一時的,關係是一世的」3 個練習,給交往多年的你們:別把熟悉當藉口

我們有否持續去認識,細心聽對方說?

在心理諮商的工作裡,讓我能了解到兩性間、情人間的心理差異之大與難 [2],使得相愛這件事,總是需要許多橋樑以滋潤與連結。如果我們不想像王菲演唱,林夕作詞的〈我也不想這樣〉說的那樣 [3]

不是不明白   太想看清楚   反而讓你的面目變得模糊
越在乎的人   越小心安撫   反而連一個吻也留不住

我認為除了坊間流行的「個人式成長」(成為一個更好、更獨立、更安全依附、更有愛的自己),得想到關係終究是二人間的事,因此放下自以為的認識和了解,並在關係中持續去加深認識、用心聽對方說的「互動式成長」,也許是更乎合現實的,以增進關係裡的真實理解。

好比,兩人會否去談談在一起的這段日子,到底最喜歡對方那什麼特質?精心為對方準備的禮物,到底給對方怎樣的感受、對方更期待的是什麼?哪些事情是個人最在意的?做過哪些事,最令對方感到被愛、甘願跟你好好過一輩子?

本能需要教育、戀愛需要經驗、關係需要練習。

我看過不少帶著憂鬱或焦慮傾向的個案在諮商後,因著跟伴侶作了些微相處的調整、溝通的練習,便得到意外的滿足,使我相信真誠的行動,總會換來改變。

你會喜歡:「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關係!」為什麼越親密的關係裡,彼此越容易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