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強度不同,在各種不同的壓力交互作用下,很有可能成為觸發憂鬱症的因子。在追尋理想生活的同時,必須關注自己內心的活動,提醒自己適當地休息和釋放壓力,當自己無法解決,感受到自己身心狀況已極度壓迫,必要時也請不要懼怕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文|Jenna Lin

從 2020 年 9 月,因為一個人在國外打拼長期壓力過大,而被台灣醫生診斷出適應障礙症伴憂鬱情緒(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 mood),二月,墨爾本醫生診斷為輕度憂鬱症。

目前已經透過身心科、心理諮商進行了九個月的治療。2020 三月底失業以來,加上四、五月墨爾本的封城,讓病情一度惡化,但六月開始慢慢好轉了。2020 下半年,目標是好好放鬆、慢慢的充實自己,重新尋找人生、職涯的方向。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憂鬱症的成因是什麼?

醫生其實無法確切的判斷每個病患罹患憂鬱症的成因,以研究上來說,造成憂鬱症的可能因素有遺傳基因、家族病史、個性、性別、生長環境、遭遇重大創傷、工作性質、懷孕、壓力和藥物影響⋯⋯等。

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多重因素重疊,導致腦內激素不正常的分泌或發生障礙,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或生理反應。

以我自己就醫的例子,台灣的身心科醫生診斷相對較為謹慎,她告訴我台灣需要長期觀察六個月才能下憂鬱症的診斷,而我長期在國外生活她無法追蹤,所以去年九月我回台兩週時,她只能先下適應障礙症伴憂鬱情緒(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 mood)的診斷。

適應障礙症通常是因為單一特定原因影響當下情緒狀態,而她當初評估的主要發病原因是我一個人在海外生活的壓力。

從今年二月開始,我感受到需要當地專業的醫療協助,所以我開始在墨爾本定期就醫、追蹤,醫生評估我為憂鬱症。

病識感:自我評估可能造成憂鬱症的原因

1. 高表現者(high-performer): 長期多重目標下壓力的累積

2014 年我大學畢業後,開始全職工作,下班後進修英文、準備申請海外工作、研究所。

2016 年底搬到墨爾本後全職唸碩士,並兼職兩間新創第一位設計師,2018 年畢業後轉全職上班,下班時間準備澳洲移民申請的課程跟英文考試。

從 2019 八月開始,我因為這幾年來累積的壓力,加上一個人在海外打拼的孤單,壓垮了自己。

多項目標一開始對我而言是自我的追求,但是當目標長期累積但無法如預期達成之後,對我來說反而成為一種執念。

高表現者容易認為太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而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目標;會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會容易用忙碌的程度來衡量成功,對於過度工作的狀態習以為常,常常感到分身乏術卻無法讓自己停下來。

關於高表現者,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女人迷的 《高表現者的四個陷阱:近乎強迫的,想把每件事情做到完美》。

2. 每件事都 100% 全力以赴的完美主義者

我對於自己很嚴格、自我要求很高,我無法接受自己沒做好,而當做到「好」之後,我又會再次把「好」的定義拉高,從而追尋著永遠達不到的標準。

此外,在所有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我會無法放棄、取捨,習慣性一定要完成,並且達到「好」的標準。

此外,我的職業因為是設計師,設計是沒有明確答案的解決問題方式,需要根據自己的使用者,去找出能最大化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最大化表示,還是會有少數人不喜歡你的設計,因為個人感受是很主觀的。

這樣的職涯,其實會一直讓我陷入痛苦,因為我無法在工作上每次都達到「好」的標準。

如果我必須墜落,就讓我墜落吧。我將成為的那個人會接住我。

Sheryl Sandberg

3. 無法擁抱成功的冒牌者症候群

在完美主義者的背後,我的內心又隱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這三年雖然很多人羨慕、稱讚我能在澳洲以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我其實內心會質疑自己,因為我覺得世上遠有比我更厲害的人,而我的成就別人也很容易可以達到。

我第一次閱讀到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在 Sheryl Sandberg 的《挺身而進》Lean in 一書,這本書在提倡職場的男女就業平等,其中一章節也提到,女性相對於男性,因為從小環境教育,更難擁抱自己的成功,是冒牌者症候群多發的群體。

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男女投履歷時,如果自己的能力有符合工作敘述的 20% ,男生就會爭取,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進去之後再學習,反之女生會需要有 80% 能力符合職缺敘述,她們才會真正去應徵。

在三種極端狀況的交互作用下,我開始出現憂鬱症相關病徵,促使我踏上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旅程。

下篇:「我很難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6 項情緒指標剖析自己的憂鬱症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