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談戀愛交往,就像是諮商的過程一樣,把我們帶回原生家庭的痛苦之中;我們可以重蹈覆轍一再傷痛,也可以靠著這段關係浴火重生。

你曾有過這種疑問嗎?

  • 為什麼經歷幾段感情都是類似的結局,而過了幾年我還是在痛苦中輪迴?
  • 何以我找的對象,他們終究都令我失望?
  •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對的人到底在哪?

莊博安心理師在《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1] 裡提到,在親密關係中大多數時候的痛苦,只是替多年前你在家庭裡受的傷喊了出來。

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驗,在孤單無力的童年,隻身面對父母的爭執、家可能隨時崩解的恐懼、照顧者對你的忽視、虐待或背叛,這些創傷侵蝕了你的自我、扭曲了你對關係與世界的想像,傷痛就悄悄住在你心裡,於是你開始想像除了家之外,可能有段完美愛情,能夠拯救你。直到遇見令你深受吸引的他。

愛情,如裸著身,你我融化在其中,讓渴求愛的人們,以為一勞永逸告別了孤獨,後來才發現,當不再有距離,這份親密,反倒把你我陳舊的傷痛,全然掀開,漸漸的,原先滾燙羞澀的雙頰,變成你來我往的控訴與責怪,最終搞得兩人渾身是傷。

也許你曾在幾段關係中努力,現在卻開始困惑,何以走遍了路,仍找不到期望的家,其實是因為你仍背著舊的家在身上。

就好像明明累積幾次的失敗,你卻像是失了魂一樣依然跑去相同的地方,尋找與過去相似的形狀,過沒多久又再度失望。

我也同意作者所說,我們經常透過愛情,期待能彌補原生家庭的匱乏。但我們這一生所尋找的人、營造的關係,創造的人生,卻讓自己不停地重返創傷,就好像內在有股莫名的動力,讓你每一次都創造出類似的情境,無意識認為那可能是扭轉痛苦的唯一解方,也讓自己持續困在那。

作者在書中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所發展的人格與潛意識愛情劇本,分三種角色:

  1. 拯救者
  2. 受難者
  3. 逃避者


圖片|Photo by Michael Fenton on Unsplash

拯救者:透過拯救別人,來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也渴望自己有天能被拯救

書中提到,拯救者多半帶著「我來幫你」的思維。一開始接觸拯救者,你可能會觀察到他們敏感細膩、體貼且善於助人,在他們身旁會感到相當安心與溫暖,久而久之,可能會對於他們的付出感到窒息,也對於他們潛意識渴望向你索討愛與關懷,感到壓力,又或是對於他們不常開口傾吐需要,對他們到底是誰感到陌生。

拯救者常出現在失功能的家庭 [2],比如有個失意的父親、悲傷的母親、逃跑或生病的手足。他們在兒童時期,即相當敏察父母的情緒,並逐漸展現某些功能性來扛起家庭的責任,比如照顧手足、傾聽父母心事、過早出社會、承擔起家務工作,以維繫平衡家庭的失功能。

但明明是孩子,在被需要照顧的年紀,被迫成為家庭照顧者,他們被忽視自己適齡的需要與童真的任性。

我也發現,通常具有拯救者原型的人,多半對於自身情感或任何需求感到羞愧,所以他們需要在關係中以間接或迂迴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比如說,拯救者需要以照顧別人,或是默默地給予,來期待自己「被發現」,期待有天別人能帶著感恩的心來回饋他,因為他們無法為自己開口。

就如同過去家庭需要他們時,他們必須趕緊撇下自己的悲傷、學業、未來,只為了接起父母的眼淚,或是牽起弟妹的手。

作者也說,拯救者透過被別人需要,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以及接近這份近似於愛的感受。但在他們心底,經常感覺自己並不重要,他們的價值建立在,我要努力的讓自己被需要,我才不會被丟掉。

拯救者本身需要終日展現強大的樣子,藉由無限量給予與體諒,來換取被愛的可能;與拯救者交往的人,起初感到窩心,慢慢會變成煩躁與窒息,因為你發現他說愛你,實際上他或許只愛著在你憂鬱、痛苦、沮喪時,如此一來他才能展現出英雄、有能的樣子。

如同你只是個客體,他透過不斷拯救、伸手,來確定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被需要的。但他也許從來沒問過你,親愛的,你要的是什麼?我不斷給予的,是你要的嗎?他們也忘了問自己,這樣去愛一個人,會不會有些辛苦呢?

受難者:我很可憐,你需要幫助我

作者提到,在愛情中,受難者會以一種我就是可憐,你們就是要忍讓我的態度,在情感、財務與人際上對人索求無度。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經歷在情感、財務上的匱乏,使他們在後續產生神經質的渴求 [3]。

受難者會瘋狂向外找看似強大的人以獲得幫助,但儘管得到再多也無法滿足。也可能他們從家裡學到,我需要扮演無能,被別人照顧或指引,我才能維持爸媽的搖搖欲墜的自尊,我才是好的。

受難者就像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放在無能的位子,雙手一攤,嚷嚷自己毫無辦法,或沈迷在人生搞砸的沮喪,說自己多糟有多淒慘,於是向身邊人發出求救訊號,拜託,用愛來治癒我,用幫助來拯救我。

他們的渴求是如此強烈,以致於他們甚至不在乎拯救他的人到底是誰,或是為了貪求暫時的拯救,自己後來可能付上的代價是什麼。

像是我曾遇過一位案主,在對方提分手、搬出共同公寓當天晚上,就馬上在交友軟體約人。他無法忍受孤獨與焦慮,就好像他不相信他能靠自己獨立生活一樣。但為了有人陪伴,他卻需要以性來交換。

受難者需要以無能、渴求幫助的眼神,來乞求他人給予,就好像那些愛或物質本身,無法由自身來獲得,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一輩子在外苦苦追尋,被孤單與焦慮給囚禁,無法與自己相處。

與受難者交往,起初你可能從他們發光的眼神中,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也有能力讓身邊的人快樂。但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他們索求無度,快把你掏空,你依然填補不了他心中的洞;而你的需要,也在他看似無力的眼神中,被狠狠地忽視了。

延伸閱讀:哭鬧、擺臭臉,就是不說怎麼了:慣性情緒勒索,能從童年開始改變

逃避者:我不需要任何人,我不相信愛情

逃避者就像遊走在情場,他們穿梭一段又另一段感情當中,一般人對此可能感到痛苦受挫,但他們卻看似毫髮無傷。實際上他們並不是沒有情感,而是他們練習用隔絕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與需要。

因為過去累積的傷害,讓他們意識到,在關係中帶有期待,只會讓自己受傷,於是他們開始不再對別人有期待、不給出承諾,活在想像的繭中,自己照顧自己,以為這樣能安全自在,對外高喊著我不需要任何人。

實際上,他們也因為家庭的創傷,某一天決定放棄了自己對關係的渴望,選擇不再對他人有期待,不想再相信愛。

逃避者仍有對愛的渴望,只是他們比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愛是否可能被拒絕或受挫,更容易感到不安。他們會以間接的方式來滿足被愛的渴望。

例如書裡提到,有些人會用性來解決內在的焦慮,就像是小時候哭時需要被媽媽安撫,他們則在長大後,透過約炮,在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親密感,以獲得情感上的撫慰。

只是安慰僅存在片刻,他們即會收手,回到熟悉的繭裡,否則他們擔心自己可能面臨再次被丟下的風險,那些痛苦,他們自認無法再經歷。

我曾經遇過一對伴侶。女生跑來告訴我,她與男友交往三個月,當時正值熱戀期,她男友就去當兵。過了幾個月之後放假回台北,他們相約在某個捷運站,結果他們見面後到了餐廳,他第一件事是抱怨為什麼她不像之前一樣見到他會衝上去抱他。

她當時感到困惑,僅對他表示自己沒想這麼多,但沒想到他後來就逐漸不回訊息、放假成天在家打電動,讓她感到莫名其妙、心痛不已,最後提分手。

她後來才知道,原來當時見面不給予熱情的擁抱,在她看來,只是不經意的反應,但對他而言,卻是感情可能崩壞的跡象,他在腦中不斷解釋著她對我的愛可能少了,想像關係可能破碎,這些恐懼讓他最終退縮回自己一人的世界,也拒絕著全世界,直到有天伴侶受不了他突如其來的冷漠,最後離他而去,他還以為這結果恰好證實他最初的想像。

同場加映:當別人沒有情緒勒索你,別拿繩子套住自己脖子

 

每個愛錯裡,都有個對的時機

人在童年時受到了傷,為了避免再度受創,或是期待獲取補償,衍生出這三種角色——拯救者、受難者與逃避者,想要幫助自己,存活下去。

拯救者透過付出來期盼感受到愛,受難者透過乞求來補償童年對愛的匱乏,逃避者則裝作不需要他人,避免在關係中再度體驗到失望,卻以有距離的方式來維持對愛的感受。

這些角色,可以完美鑲嵌至家庭中,看到人在童年時期如何為了抵抗可能的傷害、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所形成的特定角色,卻失去真實的自己。

然而,這些角色明明是在早年痛苦時所發展的生存方式,也是為了特定的對象與情境所設計的,到了現在仍被過度且僵化的使用;明明累積許多痛苦經驗,人還是不斷重演過往的創傷,用一樣的方式,讓自己體驗到小時候快耗竭、毫無用處與被拋下的感受。

重複創傷,其實是人們在無意識中,想像自己若能不斷在創傷中生活,有天也許能扭轉創傷。

就好像每次透過愛情,你用相似的角色,試圖製造一次機會,讓你重新回到當年的案發現場,再有一次機會把自己拯救回來,或是用相同的方式來測試對方,能不能獲得與重要他人不同的善意回應。尤其這位新對象,經常與傷害你的父母,有著相似的特質。

拯救者雖然容易受到受難者吸引,但他或許也在等待,在一段關係裡對方不總是需要靠我拯救,也一樣愛我,甚至有時候允許我依賴,有別於家庭成員要求他總是高功能;

受難者雖然渴望被拯救,卻也可能期待我能為自己、為關係帶來有價值的事情,有別於過去在家庭中被教育,我是無用且匱乏的人,別人應該保護我但都虧欠我;

逃避者可能也期望遇到一段關係,他感受到當我在靠近與遠離的拉扯中,偶爾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被好好的善待與回應,而非只期待我給予你承諾,有別於以往被交出自己,總是被威脅或被拒絕的感受。

所以,每個愛錯裡,都有個對的時機。

只是對的時機,不能只是等待他人引發,而是自己需要主動意識,並嘗試出擊。包含意識到你持續在痛苦的循環裡,而你決定不想要再苦下去,於是你帶著覺察看見痛苦如何在你的愛情與家庭中重複,把改變的責任完全認回,於是你有機會在又重新放映創傷的當下,做出有別於過去的選擇。

除非一個人真正的意識到這些角色,以及它發展的脈絡,同時覺察到他如何限制你真實自我的展現,以及限制你對他人付出真正的愛,並且去修正對自己、他人與世界的觀點,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有些人真的值得相信,世界大致上值得信任,如此相信,你才有可能靠近真正的幸福。

你會喜歡:城市故事攝影集:還是會相信愛情啊,有些東西相信才會存在

最後,我想對你們說:

1. 拯救者:

請睜大眼睛,去檢視身邊有沒有哪段關係,你不用做什麼,他也會一樣愛你,你能在其中練習承認自己有時有限制,儘管如此,你仍是珍貴有價值的。接受自己部分的無能,會讓你學會依賴人,讓別人感受到能照顧你的力量。

2. 受難者:

有天你會知道,你不總是需要靠乞求來獲取幫助,而是你能完整感受到自己身為一個偉大生命體內在豐沛的能量,你會發現,你這輩子在尋找的,只是對自己的相信,也去練習依賴自己。在一段好的關係,他會在你展現自我與潛能時,為你拍手叫好。

3. 逃避者:

我希望你好好感謝自己,經歷這麼多失望,你終究懷抱著對愛的希望。別人或許看不出來,但我知道你從沒放棄尋找能讓你感到安全的地方,讓你卸下一切的苦跟重擔。

你需要的只是勇氣,我很確定,這世上有很多愛你的人正在等待你。你的勇氣需要展現在,你可以練習伸出手,試著依賴,展現一點點愛,儘管被拒絕,世界也真的不會毀滅,會毀滅的是你把你想像中的繭,誤以為是全世界。

如果在愛情輪迴中真的很痛,請你想想,身為成人的你,能為自己的創傷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