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於「愛情」的定義很嚴格,但命運多舛,人生難測,我們的愛情也許長得很畸形,但,那又如何⋯⋯?

文|莊裕民

Modern Love——來自 8 個獨一無二的關係、人性故事所彙集而改編而成的影集,引領我們探索自古以來便不斷傳頌的命題、哲學、藝術⋯⋯所謂「愛」這一回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或者⋯⋯可以是怎麼回事。


圖片|Photo by Devon Divine on Unsplash

「愛情」不僅僅等於兩個個體以長久為目標,並牽涉浪漫、激情等元素為前提而形成之親密關係,它是一個廣義詞,涵廣了摯友愛、親職愛、浪漫愛、激情愛、慢熟愛等等;

而 love,常被這個都市社會文化框架成兩個原本素昧平生的個體,因為投緣而產生的欲長久建立之親密關係,釋義再更簡顯易懂一些,就是「戀愛」(好像也沒有更好懂)。

「愛情」的課題,可能會被人類列為史上最難解的(沒有之一),在大宇宙自身的演算法中,自然有它的邏輯軌跡,但我們看不到、聽不到、預感不到,在任何沒有脈絡的前提下,個體與個體之間於是相遇,我們將這個邏輯暫稱為「緣分」。

有了清楚的定義便有了相對應的解釋與安全感:「哦~原來這叫緣分啊!」的那種做中學的概念,在愛與情的工讀人生,宛如一隻菜鳥社畜,在一個既有的大系統中吸收其中給予的定義,再加以包裝成自己的東西,以為擁有了自主權、控制感以及掌握了訣竅;

於是在經歷了失落、挫折、驚訝、驚喜的過程,一切超乎掌控之中時,於是變得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受傷,更以過度包裝的方式,讓卓越掩蓋受傷的事實,看似光鮮亮麗的成功外在,內在卻是一貧如洗的腐爛著。

對於愛情的想像,應該可以牽涉到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的故事,於是歹戲拖棚延續到了現代,日新月異的科技生活仍然抵不過集體幻覺式的八股想像。

同場加映:現代愛情|如果她不在,我的人生會更容易,但也更空虛

記得在某個專門討論影集觀後心情留言的社群網站,某一集的評論分數異常地低。

這集所探討的「愛情」是跳脫世俗框架的,展現一位年輕女性,在一次與閨蜜朋友及其家人的聚餐中,墜入禁忌之愛的深淵,對於閨蜜的父親展現無法自拔的思念甚至可能是「愛慕」;

但愛與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定義的「一見鍾情」,我們將從層層堆疊的敘事中,不斷跟著故事的主角,煎熬在世俗框架以及愛的定義追求,至於結局如何,待須親自感受整體故事帶來的恍然大悟。

然而,我以為是系統的錯誤,導致分數比起其他故事是較低的,卻發現留言的群眾以「我以為只有我覺得很噁心,看到留言我放心了」、「這就是 daddy issue」⋯⋯

但別忘記,這部影集是以真人真事來改編的,不是說為了收視率和討論性所以擴大劇情的爭議性,而是,這是真真實實發生在某個世界角落的感情故事。

社會的主流意識已經把感情限縮到非常高的道德門檻上:一定要一對一的撮合、年齡不能相差太遠、彼此一定要夠高尚純潔的、事業感情要分開⋯⋯

太多的框架枷鎖,觀者看得扭捏,但當我們成為當局者,扭捏便會被扭曲為信任、安全、應該的責任。

因此當我看完這個具有爭議性的一集,反而讓我納悶的是,它並不是鼓吹所謂非主流的感情故事,而是從其他角度了解:

一個人在進入一段浪漫關係所需要做的準備,往往在於其他關係延伸而來的安全感、信任,而不等於,浪漫關係一定就是浪漫關係的問題而已,不會從親職、心理健康、同儕等等面向所影響。

於是脫下過度的包裝,赤裸坦然的相見,原以為的浪漫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堆積;

實際上,我們赤裸裸地受傷,在既定的框架中質疑、懷疑自己的嚮往是不是要跟別人一樣,不一樣,又怎樣?是個怪人是不是就不值得被愛?

坦然相見的我們於是發現:「都是這樣的。」

我們都一樣又不太一樣,於是在你追我跑的過程,我們相認、相知、相解、相告、相親、相離、相親、相恨、相愛,合拍的頻率於是產生,我們不一定永遠相存,但在這相伴的過程,感謝你/妳與我的共構,以不必完全追根究底的理解,換取更多意義的堆疊,愛的定義於是產生。

你會喜歡:無法走到最後,不一定只有遺憾:六段不完美關係教會我們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