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外國人在台灣怎麼吃,會讓你不禁稱讚「這個老外真夠台」?這十點內行的吃法,你也會這樣做嗎?

有一次,一對美國情侶朋友來台灣拜訪我,他們從來沒有到亞洲旅行過,對亞洲菜的認識也近乎於零,因為這樣,某天晚餐就發生了一件頗尷尬的事情。

我帶他們去吃個人小火鍋,店員點火上鍋,湯滾之後,我熟練地把火鍋料噗通噗通丟入,期間去醬料櫃以完美比例配好沾醬,回來時自顧自開始涮肉片,津津有味地開吃。過了一會,我意識到美國朋友們面有難色地盯著眼前的火鍋,瞥一眼他們調的醬料,簡直嚇死我,一碗裡只有香油跟白醋,另一碗裝了半碗的醬油,他們顫巍巍舉著筷子,面對眼前滾滾沸騰的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我趕緊教他們把火鍋料丟下去煮,肉片涮一下就可以吃了,他們雖然照做,但臉上充滿狐疑,時不時夾起丸子、魚餃等物,問我「這熟了沒?」他們覺得我不用算時間就知道東西熟不熟,幾乎是一個可以寫進履歷「技能」欄的才華。

吃火鍋前的幾天,我們還去吃了熱炒、清粥小菜、米粉湯等,大家邊吃邊聊,他們也邊看邊學,有樣學樣,吃得津津有味。沒想到,火鍋竟然成了這兩位朋友的大敵,無論我如何鼓勵,他們都以懷疑的神情看著瘋狂滾煮的湯,以及煮火鍋的瓦斯罐,似乎覺得自己吃的是未爆彈。最後兩人的鍋,不是煮得太爛就是太生,筷子夾不好,料不小心整個沈入沾醬裡,夾起來放入口中又鹹到令人臉皺,他們想必是內心微崩潰,吃到一半就禮貌微笑說自己吃飽了,而鍋裡和火鍋盤上還有好多沒吃沒煮的東西,我覺得可惜,但眼見他們明顯不愛火鍋,不好硬逼他們,越過去幫忙煮又有點奇怪,最後只好心懷歉意地自己吃完美味的一餐(但後來有帶他們去買炒飯回飯店吃啦)。

經過那件事後,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吃火鍋時,要用什麼比例去搭配沙茶醬、醬油、香油、糖與蔥蒜,也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吃火鍋」的眉眉角角。這是文化訓練出來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想,一個人旅行異國,或許只有在對當地飲食進入游刃有餘的狀態時,才能毫不心虛地說自己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吧?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shotsoflouis on Unsplash

很多去過義大利的人都說,義大利以美食聞名世界沒錯,但真的說起來,吃來吃去也就是披薩、燉飯、義大利麵這三種,一堆澱粉,再好吃吃久了也會膩。

一開始我也這麼想,並且在義大利生活的初期,甚至對義大利菜產生排斥,覺得什麼都是澱粉、起司、橄欖油⋯⋯實在是太單調了!

不像川菜的麻與辣,泰式的鹹甜與酸、印度的香料搭配那樣多層次。

但在那邊生活久了,才漸漸發現自己錯了,人的味蕾真的是能訓練的。

以前我覺得橄欖油全部一個味道,後來我開始吃出橄欖油不同的風味與辛辣度時,簡直是發現新大陸。

接著我開始懂得品味不同品種的花蜜、不同製法的起司、不同家庭釀造的紅酒、不同山區石封出來的豬油⋯⋯

而這些風味獨特、帶有多層次前中後味的新鮮食材,彼此之間也能互相搭配,但不能亂搭,有些東西特別適合彼此,配對了,宛如發現魔法公式,就像沙茶醬配醬油很適合一樣。

我最愛的搭配,例如在帕瑪森起司上抹花蜜、清蒸劍魚搭配糖煮葡萄、從樹上「很慢」(台語音)的無花果搭配 Ricotta Cheese⋯⋯

延伸閱讀:會開瓦斯就會煮|簡單料理義式培根蛋汁義大利麵食譜

在義大利生活的第二年冬天,我和一群朋友在花園露台上閒聊、打牌,突然覺得餓了,就到廚房搬出麵包、帕瑪森起司、兩種不同火腿 Prosciutto di parma 和 Mortadella,一些生菜。

接著熟練地切麵包、切起司,夾入不同火腿與生菜,淋上了橄欖油、黑胡椒與一點蜂蜜,整個包起來,津津有味地開吃。

我本來自己吃得旁若無人,突然一位義大利朋友開口,她對我手中的 Panini 點頭讚許,說:「妳現在也吃得像個義大利人了。」

後來,每次我跟外國朋友出去吃飯,都會仔細觀察他們,要是變成網路媒體的心理測驗,大概是這種心態:「從飲食的掌握度,猜你在臺灣生活多久」

而我曾觀察到最令我驚艷的有以下幾個狀況:

1. 吃小籠包湯匙會在下面用湯匙接住才咬,不浪費一丁點湯汁
2. 吃傻瓜乾麵,能熟練地加入烏醋、辣渣等調味,並且強調一定要半熟蛋包
3. 半夜肚子餓,會自己到 7-11 搭配出豪華套餐
4. 吃火鍋時,知道「醬油+沙茶醬」等經典醬料配法
5. 分得出「肉粽」不只一種
6. 吃烤香腸時,會咬生大蒜
7. 吃牛肉麵會加白醋和酸菜
8. 甜不辣吃完後,剩下的甜辣醬料拿去加湯
9. 去傳統豆漿油條早餐店,點鹹豆漿並且加辣油
10. 買便當會跟老闆要辣菜脯,並且打包湯

還有哪些看似「內行」的台灣菜吃法,會讓你對外國朋友表達讚許呢?有什麼不錯的「內行」吃法,可以分享一下?

同場加映:異國戀情經驗談:融入對方,同時保有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