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厭惡,不只會對你,更會對你的伴侶、以及你們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今天試著去反思自己,減少摩擦吧!

前陣子一位讀者 A 透過 IG 回饋,發現自己和另一半相處過程中,經常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爭執,過去可能面對朋友、家人,都能有較大的包容力,反觀是和另一半相處,容易擦槍走火一發不可收拾。

而且,可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對於一部電影的意見相左;因為忘記了另一半的行程,記錯約定的時間;同居後則有更多日常的小爭執,比如分配好的家事沒有完成。

好奇的問 A 是否也有以上的經驗,她雖然沒有直接的回答,不過也說偶爾自己也會忘記另一半說過的事情,不過可能次數稍微少一些。

有時候 A 也會發現自己在許多事情上其實也不是相當得體,例如,偶爾也會忘東忘西、在安排好打掃的時間想偷懶,將家事一拖再拖等等,說著說著好像也沒什麼理由去責怪另一半。

上述發生的摩擦並非太大的失誤,只要隨即做出改善與應變措施也就能順利化解的,有時候事情並沒有這麼嚴重,但是積少成多,總會讓人懷疑,自己真的能與眼前的人好好過生活嗎?會不會還有更多的問題尚未發生,你的不安不斷的威脅自己,害怕哪天關係即將崩塌。

延伸閱讀:「幸福感,與婚姻本身無關」為什麼相愛結婚的人,關係會越來越差?

在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自我防衛機機制」中告訴我們,藉由支持自尊或自我美化、自我價值提高,可以保護自己不陷入焦慮中,自我防衛機機制包含否認、投射、反向、昇華等作用,都是「自我心理防衛保護」這些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

其中的「投射作用」,主觀的將自身的不良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加諸到到他人身上,將責任歸咎於他人或是推卸責任,讓自己能夠減少焦慮,心理的壓力到釋放,正如同上述 A 所發生的情況。

舉例來說,因為自己懶惰不想做家事,也會認為另一半不想做家事。甚至曾聽過的例子是,有些人因為自己有了出軌的念頭,也會懷疑另一半想出軌,開始對另一半疑神疑鬼,甚至試圖跟蹤、檢查手機,整天心神不寧,也讓對方無所適從,源自於另一半嚴重的產生偏見與猜疑,高度警覺、也拒絕與人的親密關係。

由於投射作用是無意識的,通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透過投射分散自我焦慮的注意力,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卻責怪、傷害他人。

大多數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投射作用,因此開展「自我意識」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你可以反思近期,或是長期循環的衝突問題,會讓你感到生氣的通常是哪些事情。

接著不帶有任何偏見客觀的問自己,指責對方的問題,是否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有的話,你可以清楚了解其實你的情緒和指責很可能是出於「投射作用」。

當有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時,可以想清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透過一些小技巧來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的障礙。

推薦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抱怨?沒辦法接納自己,就無法接納他人

經常真誠交流內心想法 避免將主觀意識加諸他人

投射作用將自己的感情與意念附加在他人身上,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也是相同的感受或想法。除了錯誤的將自己的焦慮點轉移的他人身上,還有可能一味將自己的價值加諸在另一半,先前一個研究,討論壓力思維方式的投射作用,對於壓力不同的感受也可能引發雙方的分歧與衝突。

如果關係裡其中一方認為壓力是讓人衰弱的因素,覺得壓力的一切都是負面的,然而,另一半卻認為壓力能帶來更好的表現,環境中有適當的壓力是一件好事。

在這樣的關係中,雖然壓力承受者本身卻沒有特別排斥,前者認為後者承受到壓力時會有負面影響,也跟著焦慮起來,當自認無法幫上忙,讓對方從壓力中解脫就是個相當無用的伴侶,在關係中感到慌張充滿著不安。

記得在與 J 先生交往初期,他經常向我透露出他的焦慮。看著我每天忙進忙出,承接各種挑戰的工作,面有難色的一直告訴我,我壓力不該這麼大,知道他是出於關心,但是對我來說還在可以勝任的範圍中,打從心底也感謝這些外在壓力讓我快速成長茁壯。對我來說,反倒因為他的焦慮在無形之中讓我感到壓力,不敢放手去做偶爾綁手綁腳,在他面前需要故作輕鬆。

這樣的情況,直到相處時間久了,才互相適應,J 能理解我所熱衷的事物,也接受我需要承接不同的壓力,而我也能坦然在他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遇到壓力真的大到喘不過氣,也會信任地向他吐露。

認清別人與自己的差異,即便你與伴侶有許多相似之處、一拍即合,終究是兩個獨立個體,投射讓你暫時緩解焦慮,但長期而言,與另一半相處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無端受到伴侶的價值全然投射在自己身上,漸進地面對自己的弱點,敞開心胸讓自己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因擁抱更多價值而有不同收穫。

同場加映:是壓力還是親密:我的工作煩惱,該與伴侶分享嗎?


圖片|來源

意識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誰不會犯錯呢?

對自己要求完美的人,通常你不容許自己犯下一點錯誤,每當發生任何事情發生不對勁,你便會責怪自己,放大缺點讓自己飽受折磨,你害怕陷入這樣的焦慮中,當你的另一半也做出相同的舉止,你將自己的無意識的焦慮和迷惘歸於另一方。

當人們試圖評估目標的思想,感覺或行為時,常常會投射出自己相應的狀態,從而得出不正確判斷。相信伴侶會與自己有同感,卻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並讓關係陷入複雜。

親愛的,知道你的時間不多,面對大量的資訊無法好好消化吸收,在近期小妮子也開設了自己的 IG ,收藏貼文提醒自己,動動小手追蹤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