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or 是一個「經理人」、「看守者」,傳統上,他是「文化保存機構」的看門人,專長在篩選什麼作品該被保存,並且要解釋這些作品與文化間的關係。在網路時代,他負責篩選、整理、揉合資訊,提供給他的讀者們享用。

 

Curate 這個字很難解釋,傳統上大家用「策展」來翻譯,但我覺得並沒有抓住 Curate 在網路時代的精髓。當《Curation Nation》要在台灣出版時,我跟 McGraw-Hill 的人在電話上討論了近半個小時,也沒辦法想出一個更好的字。所以今天索性不翻譯,我們就直接叫它 Curate。(讀為:Q-rate)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你需要知道 Curate,而且還要學會 Curate。傳統的行銷,比較像是歌手發片。每當有一個新產品推出,你就規劃一段打歌期,設計幾個 Campaigns,然後不斷的重覆你的幾首主打歌,直到消費者記得你為止。一旦發片期一過,行銷預算用完,你就銷聲匿跡,直到下次又有新產品為止。

 

但網路時代的行銷,其實可以不一樣。除了當發片歌手,你還可以當一個 DJ,就算沒有新歌要發表,你還是可以每天點播其他歌手的歌給消費者聽,和他們維持長長久久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從經營一個產品、一個短期的活動,變成了經營一個通路、一個長期的品牌情感。

 

你或許會問,網路上的資訊已經這麼多,大家自己都找得到,為什麼還要我來整理?其實就是因為資訊已經爆炸,Curator 的價值才更顯得重要,因為你可以幫人們節省閱讀、消化的時間,更快的獲得有用的資訊。除此之外,從行銷的角度去看,作為一個 Curator 還有很多很多好處,Intigi 整理了一個不錯的列表,以下則是揉入我自己想法的版本(沒錯,我也在做 Curator):

 

  1. 思想領袖 –在成為 Market Share Leader 之前,新創公司必須要先想辦法當 Thought Leader,也就是在你的產業發言有重量的角色,而成為一個 Curator,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2. 聚集社群 – 當你成為這個產業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背後的社群也會跟著來到,所以你會很容易可以連結到關鍵的人物。
     

  3. 品牌疲乏 —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講自己家裡的事情,很快的你的讀者也會感到疲累,所以能夠每天換換心情,是維持長久關係必要的方法。
     

  4. 原創迷思 — 很多人執著於「原創」,認為一定要用自家製作的內容。但尤其是新創團隊,你的資源往往不會允許你這麼做。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也不是很 care。
     

  5. 天天出現 — 當你開始持續 Curate,你也開始持續與消費者保持關係,讓他們很難忘記你是誰。
     

  6. 產業互動 — Curate 等於是一支聚光燈,當你能夠幫合作夥伴照亮他們的新東西,這也會為你贏得很多新機會。
     

  7. 取得回饋 — 如果從 Lean Startup 的角度看去,其實每一個 Curate 出來的內容,都是一個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你可以從聽眾們的反應,去學習他們的心態。

 

 

所以下次,不要在問我為什麼要經營粉絲團、如何經營粉絲團,因為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個字 — Curate。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