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

在出發之前,仔細想想,葡萄牙對我而言,似乎就是如此了,還有之前經手過那一篇又一篇的歐債危機文章。

里斯本依山傍水的位置得天獨厚,在十六世紀可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大港。歷經政權更迭,轉手於羅馬人、摩爾人與十字軍之間,都未影響到這個城鎮的蓬勃生機。直到十八世紀中期的一場大地震,大半城鎮全毀,既摧毀了港口機能,也間接讓葡萄牙的國力一路走下坡。

身為一個首都,里斯本給我的印象是很樸素的,沒有高樓大廈,玻璃帷幕,有的是磚砌的街道,褪色的牆拱,隨處可見的耶穌像,和曬著日常衣物的陽台。登高一望,舉目所及的磚紅色屋頂,也仍是當年震後重建的樣貌。


里斯本是個坐落於七座丘陵的城市,為了克服坡道,發展出不少獨特的交通工具,一是哥德裝飾風格的13公尺高電梯,另一個則是不時發出叮叮聲,緩慢爬坡的電車。其實看著這些交通工具的移動速度,似乎也反映了在地的悠哉氣氛。而牽著老伴的手,拾級而下,一路望向海港,則是里斯本人享受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城鎮的另外一頭,是以聖喬治教堂 (Castelo de Sao Jorge) 為制高點的 Alfama 區,這區的巷弄窄而蜿蜒,常常一個轉彎,就是個小廣場,或小庭院,hostel 的主廚 Antonio 每周都會帶著住客一起進行 walking tour,散步到了中午,他領我們到一間無名的小餐館,品嘗地道的葡萄牙鱈魚料理。身處海濱,又有適合風乾醃漬的環境,葡萄牙衍伸出無數以鱈魚為主的菜餚。聽從 Antonio 推薦,我們一行人都點了鱈魚伴炒馬鈴薯絲和蛋的薯絲馬介休 (Bacalhau à Brás)。據說許多葡萄牙小孩不喜歡鱈魚的腥味,媽媽為了讓孩子營養均衡,特地把魚剁碎,混入顏色相近的馬鈴薯絲,烹煮這道簡單的家常菜。


搭車沿著河岸走,可以前往古蹟林立的貝倫 (Belem) 區,這裡是達伽馬 (Vasco da Gama)、亨利王子等許多大航海家的揚帆啟航之處。貝倫塔、跟慶祝發現印度所建的傑若尼莫 (Jerónimos) 修道院都座落於此,而這座修道院最為人所知的,不是華麗至極的大理石建物,而是其傳教士在十八世紀所研發的葡式蛋塔。

旅館隔壁的巧克力店、一號出口、街角的 antique 小店,我也開始建構屬於我的里斯本地圖。這個古典的首都,屬於橘白為主的暖色調,有著溫暖的冬陽,跟人。英文不一定通,但是從他們的微笑跟手勢,可以發現他們很努力要跟你溝通。抵達里斯本的時間是清晨五點半,離開剛好是傍晚,連結起來彷佛是個漫長的一天,搭上車時,我發誓,夏天我一定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