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瑞典,許多人嚮往北歐福利制度,同時,瑞典文化也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地方。瑞典生活品質好,卻不如許多大城市歡迎外地來打拼的人,甚至是求職與求學,都要靠一點人脈曾能順利,一起聽 Nick 聊聊他理解的瑞典。

很多人其實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旅行,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些人旅行,是為了尋找那份踏入陌生土地的新鮮感;有些人是為了放逐自己;甚至有些人,出國旅行的目的,在於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地。

但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旅行,都像是在挑戰自己對於這片土地的熱誠;甚至更精確地來說,我喜歡到同一個地方旅行,然後觀察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的感覺是否依然存在。

六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了瑞典的土地,雖然當時自己的語文能力不算頂尖,但因為人來瘋和無所謂的個性,倒也認識了相當多的當地人或者是一樣來這交換的國際學生。回台後,我寫下了人生的第一本書《魔力瑞典-改變人生的十堂魔法課》。當時瑞典的一切,似乎都像是在對我的生活價值挑戰著-從兩性平等的教育,一直到瑞典的福利制度,甚至是藝術品味,然後一直深入到瑞典人的個性,都可以讓我大作文章,並且給予讚美或者批評。

但六年過去了,這一趟「返」瑞典之旅,卻也給了我許多不一樣的見解。這趟為期九天的旅行,其實我沒有做任何觀光客的活動;反而,我白天總是睡到自然醒,然後到飯店附近的餐廳用餐,然後在斯德哥爾摩市區慢跑或者散步。一直到了傍晚朋友們下班後,才是這趟旅行重頭戲的開始。

我們會到餐廳用晚餐,或者到朋友家小酌一杯,然後到了夜晚再去各種 After Work Party。

瑞典人其實是很寂寞的。

我每晚出去幾乎都會遇到新的瑞典朋友,但清一色地,他們不是單身就是在為了尋找對象而感到苦惱。瑞典跟美國不同,他們沒有所謂的 Dating 文化,所以他們要不就是成為男女朋友要不然就是朋友,沒有模糊空間;而更有趣地,據朋友說,在瑞典要成為男女朋友大多只有依靠兩種方式-從朋友做起,要不然就是從一夜情開始一段戀情。或許就是這種矛盾的文化,讓人常常摸不透瑞典人到底是保守還是開放。

而瑞典人的個性在歐洲裡,也是有名的害羞。你今天如果跟對方沒有交集,通常雙方是不會有任何的對話。所以在瑞典,通常交朋友的時刻,就是在幾杯黃湯下肚大家都把防衛心卸下之後,你才會發現他們的話其實真的不少(笑)。這種個性也造就了網路交友在瑞典大城市的瘋狂盛行;而延伸到職場,也讓人察覺到「人脈關係」的重要性。

同場加映:如何維持情緒健康:讓溝通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檢測法

利用返家前的最後一個周末,我拜訪了之前室友 Tatev 現在居住的瑞典第五大城 Västerås。Tatev 是阿美尼亞人,她早在八歲的時候就跟著家人移居到了瑞典,說著一口流利的瑞典話,並且早已百分之百地融入了瑞典人的生活。Tatev 擁有 Uppsala 的法學碩士,但她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尋找工作。

「在瑞典,你如果沒有人脈,雇主會不願意雇用不熟悉的人。」Tatev 說。

其實也讓我聯想到了之前遠從台灣嫁到瑞典的一位好朋友,她雖然是在瑞典就讀的大學,並且在歐洲各地甚是上海都有豐富的設計經驗,但搬到瑞典已經一年多了,她卻還是無法找到全職工作。而 Tatev 也提到,在瑞典,如果你沒有瑞典朋友幫你介紹給他/她的朋友圈,你是很難交到當地的朋友。所以雖然人際關係在世界各地都一樣地重要,在瑞典,卻是你謀生和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或許在旅遊時你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但在那邊開始生活之後,你才會漸漸地發現人際關係對移民的影響。

瑞典的生活品質固然比較好,而美國雖然有許多的社會問題,但至少,我相信美國夢還是有那麼一點痕跡的殘存-至少只要你肯努力,就算你的人脈不夠廣,你還是有機會能夠闖出一片天。

這也難怪許多的瑞典人會非常嚮往美國文化,流行娛樂文化固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機會」的多寡也讓人擁有無限的憧憬。

假期結束。在飛機上遇到了一位可愛的瑞典老媽媽,她來紐約拜訪女兒,但卻對紐約的交通一無所知,所以我就帶著她一起坐計程車駛往曼哈頓。在聊天中,她提到她的女兒已經在紐約待了兩年,白天在戲劇學校上課,晚上當褓姆。她怎麼勸她的女兒,她都不願意回到瑞典,只為了一圓她的演員夢。雖然隨著年紀,自己現在的生活已不如當初剛來到紐約時那麼樣的充滿抱負,但聽著她女兒辛苦奮鬥的故事,也讓我想要重新再度認識紐約這座城市-試著喚醒那份沉睡的熱情。

推薦閱讀:【蔡宜樺專欄】紐約教我的十件事:靠自己,永遠最實在

旅行終究是人生的養分,它讓你短暫地抽離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然後等到你回來時,你反而可以更慢動作地用優雅的步調重新欣賞自己的家。接下來要回台灣了,好期待台北這次可以帶給我什麼不一樣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