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與海苔熊合作的心理學點唱機,想聽你說故事,接著再為你輕輕點上一首歌。〈Just a dream〉這一首歌,獻給愛過卻錯過的你。你曾這樣愛著一個人,即便心碎、粉身碎骨,都要相愛。親愛的,離開後,你不會失去自己,帶著受過的傷,你更明白沒有白走的路。

Nelly——Just a dream

海苔熊你好,

我的初戀男友是個奧地利人,他在台灣的期間,我們天天在一起,不只工作上,假日也一起出去。老實說,見到他的第一瞬間,其實我是非常不爽的……因為他太囉嗦了!

當然也因為他的囉嗦與嚴厲要求,才能讓工作完成得這麼順利,雖然因為我們兩的語言能力都不算非常好,但有一點小小的默契與「不甘就這麼放棄」的努力溝通。他回去之後,我們還維持了超過半年的關係,但因為他後來變得越來越冷漠,讓我意識到了他需要的,依舊是可以陪伴在身邊的人,所以就放手了。

心裡已經不再有當初他離開時的難受、也不再有我放手後的痛苦,儘管想起來時心裡還有些酸澀,卻又有另一種輕鬆的感覺。因為,其實和他交往的那段時間我壓力很大,他是一個很不錯的男人,卻事事挑剔,而最踩我痛腳的點是,他歧視我的國家,這點我一直耿耿於懷,儘管我說過,他卻從來不曾感覺到自己有歧視……也就是說,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歧視。

推薦閱讀:【許常德專文】原諒要心甘情願,不要懷恨

也許,相較於相愛,在這段感情中我看見更多的,是一種不安吧,還有對他的不信任,最後只好放手,因為和他在一起的這段時間,我漸漸變得不喜歡自己,那些屬於我原先的自信也一點一滴地消弭殆盡。

謝謝你的文字能如此讓人心靈療癒:)我也在其中學習到許多事情,真心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成為這樣具有正面影響力的人:)

繼續前進,繼續加油,一切會更好的,就如同德文的alles wird gut,我也一直不斷地用這句鼓勵著自己:)

Sanja 桑雅

Dear Sanja 桑雅:

「If you ever loved somebody put your hands up.(
如果你曾愛過某人,請舉手 )And now they're gone and you wish that you could give them everything.
(而今他們已離去,你還真希望當初對他們付出全部)」

謝謝你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其實在你下定決心點播這首歌的時候,就已經影響了很多人。我在你的故事裡面看到的,是一種「不甘於如此」的勇氣。不論是兩人分開之後仍努力維持的遠距戀愛,或是你因為受不了他對國家的歧視而離開,我相信這對當時的你來說,都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這也意味著,那段維持半年多的感情,並不只是一個夢,而是一段和內在掙扎的自己,交會的過程。

「I was thinkin about her, thinkin about me.
(我還在考慮著她,考慮自己)
Thinkin about us, what we gonna be??(考慮到我們,我們究竟會怎樣)
Open my eyes; it was only just a dream.
(睜開眼,只不過是個夢)
So I travel back, down that road.
(就這樣我從夢鄉的路上歸來)
Will she come back? No one knows.
(她會回來嗎?沒人曉得)」*

常常有人問我說,為什麼分手之後才覺得「自己當初竟然會跟這種人在一起」,難道是鬼遮眼嗎?如果是的話,這隻鬼也太肥、遮太久了一點吧?像是你的故事裡面,一個囉嗦又事事支配的男孩,一個讓你壓力很大又無形中歧視你的人,為什麼會變成你生命裡的初戀呢?

生命裡的碎片

許皓宜心理師曾在書中提到一個「碎片」的概念 [1]。我們之所以愛上一個人,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在他的身上,你看到了你所認同的你自己。從榮格的角度來看,這個陰影的自己可能曾經被遺失了、被壓抑了、被傷害而躲起來了,但他並沒有消失,所以躲在心裡面的某個角落,默默地丟著石頭、射著紙飛機跟你說「來陪我玩」[2-4]。

推薦閱讀:失戀旅程:接受傷心,讓它陪你走一段路

而那些你曾愛上卻又最終讓你失望的人,其實也某種程度上曾經給你一種完整──他的嚴厲要求、工作熱忱、控制與支配的感覺,或許正是你所遺失的碎片,你一直在追尋,所以一遇見,就互相吸引。 「因為透過他們,我們想像著能不能把不完整而自卑的自己,拼湊回來。」許皓宜這樣說。

在碎片裡照見自己

我們總是在無意識之間,渴望著去親近那些,擁有自己缺憾碎片的人,但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從別人身上揀來的,終究不會是自己的。就像是關係到了後期,你逐漸發現這樣的感情不是你要的,這樣的自己正「一點一滴地」被侵蝕,於是你選擇轉身,謝謝這個夢境,往更遠的夢去靠近。

我一直認為,揀碎片端詳是必經的過程。透過這樣的動作,我們才得以從碎片的反射裡,看見自己最真誠可愛的模樣,以及,那原先就存在的完整。


歌詞翻譯引自這裡

延伸閱讀

1. 許皓宜, 如果,愛能不寂寞. 2015, 台灣: 三采.
2. 長尾剛, 圖解榮格心理學. 2008, 台灣: 易博士.
3. 莊硯涵, 面對陰影的個體化旅程:榮格心理學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實踐與啟發. 輔導季刊, 2015. 51(2): p. 53-61.
4. 翁力齡, 榮格分析心理學中陰影原型之初探. 諮商與輔導, 2011(311): p.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