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成女性為結婚離職、產假和陪產假利用率低?帶你從社會面、政策面和執行面,一探當前就業環境下,女性面臨的孕產困境與解方。

雙方合作一件案子,前期妳出 99.9% 的力,過程中風險 100% 由妳承擔;後期維護妳出力 85% 不等,端看對方願意付出多少心力。成果冠對方的名,並且有很大機率會導致你的職業發展停滯或倒退。
有 30% 機率這個案子會以失敗告終,至於失敗後妳會損失多少,無法計量。合約沒有保障,只能看合夥人的人品。有人不想簽這合約也純屬正常。

以上摘自 PTT 討論版,這個合作案叫做「生孩子」。

這是近期在網路上相當流行的一則迷因,許多留言指該內容將女性對於「生孩子」的恐懼過於放大,並有另一些評論提到,「生孩子」本就不是一樁交易,雙方付出多寡亦難以計量。

然而無論該則迷因內容在概念及適切性上是否存有疑慮,端看它被快速傳播的速度,顯示年輕網路使用者對於「生育」的焦慮,不可忽視。


圖片|Photo by Laura Ohlman on Unsplash

你知道什麼是「產前憂鬱症」嗎?這並非什麼奇怪少數,而是有約 14% 至 23% 的孕期婦女有「產前憂鬱症」之徵狀,亦即每五個孕婦當中便有將近 2 名即便沒有明確的「憂鬱症」卻仍困於「憂鬱症狀」之苦。

而在此其中,根據資料顯示:僅有少數人正視憂鬱並獲得妥善的協助與治療。

延伸閱讀:爸爸媽媽,產後憂鬱症狀大不同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精神科資深講師 Jonathan Evans 及其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顯示,懷孕 18 週前後發生憂鬱症的機率為 11.8%,到了懷孕 32 週時則提升至 13.5%;而產後 8 週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為 9.1%,產後 8 個月內罹患比例則為 8.1%。

由此可見,女性罹患「產前憂鬱症(不包括憂鬱相關症狀)」的機率大於「產後憂鬱症」,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於「產前憂鬱症」及相關症狀的認識卻相當不足。

將近兩成一的女性因「結婚」而離職,為什麼?

我們都希望生活在對於不同生命階段、人生選擇、角色與身心狀況者都給予友善、理解與支持的世界;然而理想雖然豐腴,現實總是骨感。

根據 2020 年勞動部資料統計,近兩成一的已婚女性因結婚而離職,而其中有將近四成的女性從此遠離職場,不再具備經濟獨立的條件;其中有約 39.9% 的已婚女性因為「準備生育(或懷孕)」而離職,另有 14% 女性則因為「料理家務」而離開職場。

猜你想看:如何達到經濟獨立?經濟自主這樣做:制定財務目標、培養理財習慣|女性理財

比較 2017 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15 至 64 歲目前有工作之女性中,因結婚、生育(懷孕)而離職者佔 38.65%,相關比例不增反減。

而在上述因為「準備生育(或懷孕)」而離職的女性當中,復職者佔 59.9%,平均復職間隔時間約為 4 年 5 個月,而就復職率本身來觀察, 54 歲以下女性相較更難回歸職場,55 至 64 歲女性當中,回歸職場比例下降至 56.8%,復職間隔時間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延長。


圖片|Photo by The Jopwell Collection on Unsplash

從這件事情來看目前台灣職場「管理者」結構,不難想像,女性離開職場的 4 年 5 個月之間,她將會放棄多少與同齡男性競爭更優渥的薪資、條件及職位的機會?

即便有部分女性因此採取另一條路——「創業」,作為另一種時間、環境及自由掌握度更高的方式追求自我實踐,但在比例上,女性創業家獲得創投投資的機會與資金量體,在全球各地都仍遠低於男性創業家的整體獲得。

同場加映:夫妻一起創業,卻只有太太被問:如何保持家庭工作平衡?PopChill 拍拍圈共同創辦人的反思

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 2019 年匯豐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有 35% 女性創業者在募資時仍會遭遇到性別偏見的挑戰,除了所募集資金相對男性創業家少之外,多半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而這樣的結果同時也來自於「創投圈」的結構性問題所致。

以創業投資最為成熟且盛行的美國為例,女性創投僅占整體創投人數的 11%,而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2018 年僅有約 12% 的資金流向核心創辦團隊為女性的創業公司,可顯女性在創業過程中因「性別」而遭逢的阻礙較男性更多。

延伸閱讀:「九成女性願意創業,卻只有三成實踐」女性創業者該怎麼面對家庭與事業的拉扯?

由此可見,女性作為「母親」,想要同時獲得職場或事業上的自我實踐,勢必得比擁有相同資源、經歷、條件的男性工作者更加、更加、更加努力,才有機會得到與其差不多的「可能性」。

這並不是忽視男性的努力,放大女性的犧牲,而是針對身體及各種社會條件下的差異,來進行更明確的詮釋。

以此作為出發點,社會、家庭、職場才有可能想像真正的「公平」,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考慮到諸多條件的差異,轉而提供更有包容性的福利與政策來支持女性且培力女性。

降低職場推力,降低家庭拉力

前面談到現代女性出現「產前憂鬱」的症狀不亞於「產後憂鬱」,許多人會問:那究竟是什麼困擾著、壓迫著女性在「兩條線」之後衍生出諸多焦慮?為什麼懷孕與生育對於女性職涯發展而言,仍持續扮演著「迫使做出抉擇」的角色?成為母親與忠於自己之間,為什麼始終沒有兩全的方法?

要探索問題的全貌,其組成相當複雜,但我們仍可以分為兩個面向來看:

1. 職場推力:不友善的工作環境

1990 年,《兩性工作平等法》送出第一個版本,受到諸多企業強烈的反彈,該法在立法院被惡意凍結十年,直到 2002 年才順利三讀通過,台灣的女性職涯終於在「法源」上獲得保障,然而從「法律」到「政策」再到真正「落實」,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圖片|Photo by The Jopwell Collection on Unsplash

20 年過去,婦女(特別是懷孕後婦女)在職場中的處境是否獲得改善?根據 2019 年地方勞動局的數據顯示,在單月 33 件性別工作平等申訴案中,懷孕歧視便佔了其中的 16 件,比例高達將近五成。

「她怎麼那麼自私,懷孕後常常請假,工作都要別人做。」
「她仗著自己大肚子,工作都挑輕鬆的做。」
「她懷孕後精神恍惚,完全不在狀況內,這樣的人怎麼勝任工作?」
「部門有人懷孕,就等於少一個不能補的位置,留她有什麼用?」

同事無論男女,厭「孕婦」情節隨處可見。女性職員在到職前告知懷孕,雇主方便以「該職務不適合孕婦」為由拒絕的案例層出不窮,而在絕大多數申訴案件中,數「告知懷孕隔天,便以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資遣」的案例最多,顯示即便「法據」有理,但無理的現實仍在台灣各處迫害女性求職、工作,甚至升遷的權利。

2. 家庭拉力:社會及家庭支持不足與缺席的父親

截至 2019 年勞動部數據統計,受惠於性別工作平等法中育嬰留職停薪福利者共有 70.5 萬人,其中 58.3 萬人為女性,佔整體 82.6%;而男性僅有 12.2 萬人(17.4%)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即便到了 2022 年申請育嬰留停的男女比繼十年後出現第一次波動,也僅有 25.5% 的男性申請留停,其餘七成五仍為女性。

從實際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男女比狀況便可得知,無論在經濟條件或是照顧分工上,家庭結構調整有限,社會仍普遍將女性視為家庭與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即便當代雙薪家庭數量激增,絕大多數女性仍得在「妻子」、「母親」、「自己」甚至更多角色之間拉扯,公私領域雙面夾擊,使得女性分身乏術。

延伸閱讀:巨星也是母親!《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角色衝突常在,生命最重要的事只有自己知道

許多優者能在此之中找到自己的求生之道,成為「面面俱到」的女性;然而有更多女性的職涯、加薪與升遷的機會,就這麼斷送在這些不該僅由女性承擔的「義務」及「角色」當中。

當然,我們身邊不乏有能力做到「面面俱到」的女性佼佼者,然而我們也必須理解那些在育嬰留停後,高達兩成「計劃離開職場」的女性,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困擾了她們,讓兼顧母職與自我追求,不存在雙贏的可能性?

打造雙贏:芬蘭、瑞典、德國怎麼做?

為了因應九年來不斷下滑的生育率,芬蘭政府於 2020 年推出最新生育福利政策,讓新手爸媽能擁有超過 7 個月的帶薪產假,夫妻之間還可以依照育兒分工與現狀進行轉讓。

同樣在歐陸,也有許多國家針對生育提出相對應的福利政策,例如:提供最為優渥的「帶薪產假」福利的莫過於提供雙親 240 天產假的瑞典,德國則是在近年積極鼓勵男性確實休假、回家育兒,並提供雙親可彈性延長至 14 個月的產假福利。


圖片|Photo by John Looy on Unsplash

至於為什麼帶薪產假這麼重要?根據 2018 年《母嬰健康期刊》(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中的研究顯示,帶薪產假可以有效地降低母嬰的「再住院率」,同時,有確實休產假的媽媽在心理健康上也相對比較健康,諮商需求相較於沒有請產假的媽媽降低了約 50%。

產假的背後代表著為雙親準備了步入全新生活型態的一個「適應期」,藉由這段帶薪育兒的時間,讓父母雙方可以彼此支援,重新分配兩人在家庭生活中所擔任的角色;在調整育兒步伐及節奏的同時,也同時顧及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並給予彼此休息、運動、壓力管理的時間與空間。

延伸閱讀:不是我生下孩子,而是他準備好離開我:「順勢生產」改變我與孩子、身體的關係

對此,國外研究也發現,有確實執行產假的女性在回歸職場後,能夠有信心地處理家庭與職場間的平衡問題。

然而,有很多人會說,請產假雖然同時是權利與福利,然而對於許多相對保守的亞洲工作環境而言,能否順利、不被歧視、不危及機會與晉升的「產假」真的存在嗎?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打造親職友善環境!產檢假增為七天,配偶也享有陪產檢及陪產假七天

首爾大學助理教授金惠媛在受 BBC 專訪時表示,絕大多數亞洲政府對於生產、育兒與帶薪產假的政策與倡議,都沒有辦法解決東亞社會普遍存在的職場問題。

「不可否認地,亞洲社會的職場文化不利於健康的家庭生活。例如在韓國,我們有合法的工作時長,產假和陪產假在制度上也有保障,然而使用率卻很低。尤其是男性的『陪產假』,使用率極低,這其實是執行面上的問題。」


圖片|Photo by The Jopwell Collection on Unsplash

這也是為什麼女人迷在過去這段時間不斷強調企業落實 DEI 的重要性,緊接在「福利」與「政策」後面,人們要對自己的權利有所主張,勢必伴隨著企業思維的改變。

員工作為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目的」而非「手段」而存在。員工生涯與職涯間如何能更無痛銜接,任何人的生涯選擇在職場這樣的場域也能夠被接納、尊重與善待,才有可能推動更全面性的改變。

延伸閱讀:組織轉型必看!解析 3 種員工和公司的依存關係,留才須提升心理安全感

DEI 的落實,有機會讓工作者意識並擺脫婚育的歧視偏見,更主動的與家庭成員、雇主進行溝通,規劃合適的職涯發展與階段休息路徑,組織也能更彈性提供階段性支援,讓職場成為更友善婚育工作者的環境,支持工作者的婚育計畫。

讓生育與職涯不再只能二選一,組織也不會只能被動流失人才,而是女性能夠發展自我,企業能夠留才,社會更友善支持的空間,達到個人、家庭、職場到社會都可以共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