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患者的自白: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平和
我們的這種病,讓我們在體驗極度快樂之後能瞬間體會到極度絕望。所以我明白,每次的欣喜若狂之後,等待著我的是怎樣的萬劫不復。我相信這兩種感覺,肯定被每一位感同身受的憂鬱患者都細細品味了一遍。很多人問我說:「會好嗎?」就跟當時憂鬱嚴重的我,傻乎乎地不停私發從憂鬱中康復的網友「會好嗎?」一樣。「會好的。」當時的他們和我說,每一次得到肯定答案後,我照例會大哭一場。現在,我回答你們:「會好的哦。」——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的承諾。請務必相信我一次。
我們的這種病,讓我們在體驗極度快樂之後能瞬間體會到極度絕望。所以我明白,每次的欣喜若狂之後,等待著我的是怎樣的萬劫不復。我相信這兩種感覺,肯定被每一位感同身受的憂鬱患者都細細品味了一遍。很多人問我說:「會好嗎?」就跟當時憂鬱嚴重的我,傻乎乎地不停私發從憂鬱中康復的網友「會好嗎?」一樣。「會好的。」當時的他們和我說,每一次得到肯定答案後,我照例會大哭一場。現在,我回答你們:「會好的哦。」——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的承諾。請務必相信我一次。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憂鬱症就是「不開心」。但其實,持續的情緒低落只是冰山一角。憂鬱症最可怕的,是無法控制的身體機能退化,還有無法控制的認知思維改變。回溯過往,細細想來,病症其實很早就給了我「通知函」。所有事物喪失興趣,包括熱愛的音樂、電影、書籍等。走進電影院像是上墳,音響覆上了細細的一層灰塵,木心的詩集也長久地停留在同一頁。就是覺得沒意思。起初以為是天氣變化引發的倦怠,就沒有在意。後來,身體機能開始明顯退化。
李明川,一直被大家認為充滿活力。但眾人沒看穿的是,誰能夠 24 小時精力旺盛,當顆永遠炙熱的太陽?他是如何與憂鬱症相處,又是如何透過彩妝、造型、花藝等方式療癒自己?
據我所知,大部分的正向心理學研究都顯示出感恩對一般人與憂鬱症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相較之下「憂鬱症組」通常獲得的效果量不大,低於一般人。換句話說,如果是一般情緒的波動,暫時的低潮,感恩或許有效;但如果已經真的進入診斷的症狀,你要求他感恩,可能只是壓倒他這孱弱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心理師看憂鬱症,我們都需要用更多同理心去對待每一顆脆弱的心。
陪伴憂鬱和有自殺意念的人,最煎熬的地方在於自我內心的掙扎。有些時候你甚至會被他的負面思考說服,你開始懷疑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這些都是常見的狀況,這時請給自己多一點的彈性和空間。
對於受到情感忽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議題。雖然造成一個人無法行使自我紀律的潛在原因有很多,比如憂鬱症和過動症,我最常看到的原因還是童年情感忽視。
身邊有憂鬱的朋友,該如何表達我們的愛與關心?該怎麼做才能最有效、最不傷人、最無壓力地給予支援?
對於社會對精神病患的刻板印象一直有些憤怒,蔡嘉佳自從憂鬱症確診後,便開始觀察著這個社會對待精神病患的方式。隨著最近隨機殺人事件的發生,民眾對於精神病患的偏見越來越深,甚至產生無謂的仇恨與恐懼,這讓她想站出來,藉由自己的日記,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憂鬱症,了解這些被社會所漠視的人群。
要治療憂鬱症,藥物療法是非常重要且有效果的,需要耐心服藥並按照醫師指示才能看到療效。
那些因愛相遇,也因愛而得的遺憾,成了指認自己的印記,對不朽來說,「失戀」是失去、遺憾、割捨三者構成的,但若沒有失去,我們也不會有機會在缺縫裡,重新發現另種可能,容納進新的關係。
先前,我們曾在女人迷 Instagram 向讀者提問蒐集「你聽過最暖心的安慰」,為你整理 12 句語錄如下,當你身邊友人面離低潮,不妨對他說說這些話吧。
給悲傷孩子的一封信,我們只是走得比較慢,不代表我們走不出來。
「那段失控、軟爛的日子,對我來說猶如人間煉獄。妳能想像,妳眼前的世界是一片黑暗,摸不著邊際、也看不著光嗎?妳能想像,身邊瀰漫的盡是絕望的空氣,腦子塞滿的都是『如何再多撐過一天』嗎?身心俱疲、孱弱不堪,每個禮拜回診的日子也成了病態中的唯一期待,把最後的救贖都寄望在吞的那一顆顆藥丸,期盼它們能起作用消減我的一絲絲痛苦。但我知道,在這樣下去也決不是辦法,好幾次我很抗拒憂鬱病魔的侵擾,覺得它們萬惡不赦,但在幾番的跌宕跟情緒綁架後,發現與其否定它的存在,不如勇敢對治心魔,跟憂鬱症和平共處。
微笑憂鬱的人,也有許多如同前述的憂鬱表現,但那多半只在私底下,也就是無人知曉,或者極少數特別信任的親友面前才會顯現出來。多數時間的他們戴著微笑的面具,面具底下卻是無人理解的痛苦及憂鬱。所以,當微笑憂鬱的人突然以自殺結束生命時,身邊的親友往往會相當震驚、無法相信。他們不是都好端端的嗎?前幾天才通過電話,昨晚才一起吃過飯,歡笑聲中還說著下半年要去哪裡旅行,但卻在轉眼瞬間,他使用了決斷的方式,讓自己的生命驟然消逝。
哭泣。你會沒來由的哭泣,甚至哭到癱坐在地板上。這是正常的,就讓淚水宣洩而出。哭泣是釋放壓力的好方法;你的身體背負著許多情緒,哭泣是一種療癒。不要害怕哭泣。許多案主告訴我,他們常常會壓抑想哭的念頭,因為害怕淚水一旦決堤,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我向他們保證哭泣一定會停止的。當你允許自己哭泣,情緒的浪潮湧上來讓你無法抵擋,但等你哭夠了,浪潮退去,儘管你會覺得疲憊不堪,但也會輕鬆許多。
今年過年前的第一份大禮,便是曾之喬無預警宣布婚訊的消息,從 14 歲出道至今,她能用歌唱征服你的雙耳,可以用演技勾動你的情緒,更曾以主持人的身份展現她妙語如珠功力,從未離開螢光幕的她,但在自信及幸福的笑容背後她想告訴你「人生,請不要太努力」。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憂鬱症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 2020 年以後,它可能超越癌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這提醒我們,憂鬱症早已成了一種常見病,甚至與感冒一樣普遍。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太多的應該。其實,就連「得憂鬱症應該如何」也是不折不扣的應該,這些「缺少彈性的應該」都會引發人們的罪惡感或焦慮的感受。比如說,最近我就想著:我應該要下班後去慢跑阿!醫生都說慢跑可以改善憂鬱跟健康⋯⋯,這樣一直陷在床鋪裡會不會連心志也沉了下去呢?一直睡覺是不是代表我的憂鬱症又出現了呢?
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部分,便是愛自己的第一步,也才成就了「完整」,主角在最後和前主管與好友坦承她的疾病,獲得了理解與安慰,讓她相信,原來信任朋友,能帶來的力量是如此神奇,她更鼓起勇氣,將這段病史打在約會網站中,一切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主角已經開始接納自己,並做出改變。
在西倫敦,麗莎坐在診間,跟醫生說她不可能有憂鬱症。接著就崩潰落淚,停不下來。醫生說:「妳這樣就是憂鬱症啊,不是嗎?」當痛苦慢慢滲漏出來,麗莎心想:「不可能!我是心理健康的護士,我的工作是解決像這樣的問題,不是向問題投降。」
31 歲是我成年後第一次完全不吃藥。治療師的溫柔提醒——我雖然持續服藥,卻仍覺得憂鬱——我聽而不聞了 10 年。一直到人生遇到危機,無法甩開壞心情,我決定要聽他的。我把手上最後一包克憂果沖進馬桶,覺得我心頭的疑問像月台上等待接送的小孩,等待著我去注意。我為何依然憂鬱呢?為什麼這麼多人跟我一樣?
美國出現另一種「me too」現象,每 10 名美國大學生,就有 1 位有憂鬱症!因憂鬱和恐慌症尋求治療的大學生人數破紀錄,每年 3 月起,隨著課業加重,校園心理諮商中心的候診名單就愈來愈長,各大校園不得不想出更有創意的諮商服務。
療癒的道路上,許多人會問:「若要身體好,到底該吃什麼?」比較少人會問:「想要身體好,應該不要吃什麼?」
我們將微笑用作防禦機制的理由有很多:害怕不被別人理解,害怕不能融入群體,或者受到對憂鬱症的汙名化影響,為憂鬱的情緒感到羞恥——憂鬱症在我們的語境裏還不是一個中性的詞彙。
人們會走上這條路,原因錯縱複雜,可能是過去積累的種種壓力、不被理解、不受認可、不能言說的家庭經驗,也可能是在這一路走來之後,短暫遇到一個當下身心狀態難以負荷的事件或挫折,在某一天萬念俱灰時便做出自殺的行為。
每一個我們在感情裡會出現的樣貌,都代表了我們過去認為自己未曾得到的事物,以及沒被滿足的面向。
我們的文化對諸如紋身這樣的次文化仍然是不友好的,仍有很多人把紋身和叛逆、學壞聯繫在一起。但其實,紋身可以有一千種理由。狹隘的偏見不僅傷害了被誤解的人,也傷害了因為這些偏見、誤解了別人的那些人。他們因此錯過了欣賞很多美好的機會。
愛情的先決條件終究是「愛」,唯有成為無條件愛自己與他人的人,另一個無論如何都能接住自己的人才會出現,和妳成為一個雙。
有人說,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瘋狂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回應,也許憂鬱症正是我們對一個並不完全了解的生命的一種回應。
他談過很多戀愛,卻從沒走入婚姻。他的診所、他的書,為許多都會白領搭起心靈綠洲,自己卻仍常常和自己的潛意識搏鬥。 他談論人心暢快淋漓。他說嫉妒是尋貓的獵犬、憤怒是暴雨將至、背叛是尋找被遺忘的傷口。可是,一旦說起自己的十年同居伴侶 Wendy,他處處小心措辭,似乎再多的謹慎都無法安全保護她。這一刻,他不是心理醫生,只是一個慶幸自己很幸運的男人。
感情裡面最無力的是,不是所有的「我願意聽」,都能夠換來對方的一句「我告訴你」。
對深陷抑鬱的人們來說,能擁有一個充滿理解與支持的聯繫,就能給他們帶來對抗抑鬱的力量與勇氣——哪怕只是一隻寵物。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 Julie Barton 的自傳《狗狗藥(Dog Medicine)》,講述她與狗狗邦克(Bunker)之間的友誼,以及這段關係如何幫助她走出抑鬱。
長年時間陷入憂鬱的狀態下,令歐陽靖每天醒來都會有想輕生的念頭,這也是重鬱患者每天都會遇到的狀況,必須依靠藥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作息,長期服藥後,自己的生理必須靠藥物來控制,「我沒辦法控制我想吃飯就去吃飯,因為服藥會有暴食和厭食的頃向;也沒有辦法想睡覺就去睡覺、想出門就出門。我可能會不想看到陽光,那個時候,不管是情緒還是生理,一直處於自己沒有辦法控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