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元共融的職場是當代重要課題,一同來看鄒開蓮分享企業多元共融的觀察吧!

文|鄒開蓮

雖然有很多評論說,時代更迭,新世代追求不同的價值觀,這些現象很可能成為常態。但如果問我,我更傾向相信,只要可以,其實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全心投入的快樂。而且全心投入不代表過勞,是一種自我實踐的滿足與成就感。

無疑地,員工投入程度愈高,工作和績效表現會愈好。但要如何讓每個人都覺得被接納、尊重、有安全感,且保有個人的差異性所帶來的價值?

這也就是新時代主管的必備素養:創造一個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 DEI)的職場。

新時代主管的課題:創造多元共融

多元代表企業員工的豐富性,包括多元性別與種族、文化、宗教、年齡和政治傾向背景等。平等指的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考慮每個人的不同起點,分配資源與機會,讓個人能力充分發揮,達到真正的公平競爭。

共融則是反映出各種不同背景的員工是否都能被接納、發揮自己。例如,原住民或新住民的員工是否能不掩藏自己,也不用害怕遭到排擠。

上帝造我們不同,一定有祂的用意。這世界本是多元的,但長久以來,不同帶來的往往是排斥、歧視。

當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 2020 年被一位白人警察壓迫頸部窒息致死時,種族歧視的問題引發多起暴動,讓全球對消弭歧視更加重視。

推薦閱讀:寫在「佛洛伊德之死」後:有一種共融,是不分種族也不分性別


圖片|Photo by Edmond Dantès on Pexels

職場上,長久以來存在著因種族、性別等差異所造成的機會、待遇不公平,以致許多工作場域或職務一直欠缺多元性。以性別來說,許多製造導向的企業,或許整體員工男女性別占比差不多,但是女性多半集中在低中階職務,愈往上就愈稀少。

或者女性僅在某些職務受重用,像是財會、人資、行政,但是業務、產品研發、高階主管就很少。當然也有些行業正好相反,媒體、廣告、出版、美容等,則是女性當家。

以前我去矽谷出差,就發覺科技公司裡幾乎都是白人、亞裔、印度人,很少看到其他有色人種。過去大家習以為常,認為這反映的就是人才市場的現狀,人才供應也因此繼續不健全的發展。然而,員工組成多元,才能帶來衝擊與新鮮的視野。

如果一個產業、企業,都集中用同一類型的人,同質性過高,很容易暴露在決策不夠周延的風險中。更何況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很多都是以前沒有的問題,又怎麼能繼續用過往高同質性的觀點來面對呢?

在當前不穩定的經營環境中,風險管理對於增加企業韌性和永續經營更顯重要。這時,女性重視團隊協力、願意聆聽溝通、靈活有彈性的特質,可能更有領導優勢。

要改變現況,一開始的確需要更用力。矯枉,應該要先歸正,並且從公司最高治理單位開始要求。

同場加映:挪威主權基金擬向全男性董事會日本企業說不!提升女性參與成趨勢


圖片|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

近年,許多政府、證交所、投資機構開始要求企業的董事會,必須納入女性或少數人種作為董事,並有最低門檻。歐盟更在 2022 年通過一項劃時代的法令:2026 年起,企業董事會成員必須至少有四成是女性。

我服務的台達電董事會,非常積極擁抱性別多元,這兩年就增加了三位女性董事,讓不同聲音進入公司最高決策過程。

同時間,美國的大企業,從華爾街到科技業,興起了「多元長」(Chief Diversity Officer,簡稱 CDO)這樣的新角色,把 DEI 拉到策略推動的高度,加速落實多元平等共融的職場環境。做這麼多,不只是因為這是「對的事」,也是對企業「有利的事」。

研究證實,DEI 會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獲利。麥肯錫顧問公司針對三百六十六家美國、加拿大、英國上市公司的調查指出,在性別與種族多樣性指數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企業,財務獲利比業界中位數多出 15% 到 35%。

同時研究小組也發現,企業一級主管團隊的種族多樣性每增加 10%,公司的稅前利潤就會增加 0.8%。

儘管 DEI 能帶來很多好處,但要實踐並沒有那麼簡單。最大的難題,莫過於先能夠有意識地發現我們的「無意識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