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後,誘姦、熟人性侵、權勢性侵、譴責受害者等名詞獲得更多關注,藉此機會,邀請大眾正視性侵,重頭學起。

三月,拿過師鐸獎的國小校長涉嫌性侵七歲姪女,長達兩年時間,以課輔名義猥褻與手指侵犯;二月,一女同學借住男同學家中,慘遭其狼父性侵,接著辯稱女同學僅是月事來;一月,計程車司機涉嫌迷昏並性侵韓國女遊客,他說自己曾有情傷才出此下策。

這是臺灣 2017 年,發生的性侵暴力。

韓國,2004,3 名女中學生被 41 名南高校生綁架輪姦,是為密陽女子中學生集體性侵事件;日本,2016 ,駐日美軍性侵並虐殺 20 歲女子,這不是第一起駐沖繩美軍的性侵案件;香港,2008,1 女子在吉野家遭 2名男子強姦,網路上流傳強姦短片,女子呼救「我要報警求助。」

這是亞洲各國曾發生,甚至也持續發生的性侵暴力。這甚至只是性侵暴力的冰山一角。

面向性侵,我們不該再沈默,我們該改變自己討論性侵的態度,停止咎責受害者,積極建構更安全的環境,也透過學校與家庭教育,重申身體自主權,以積極同意取代消極抵抗。

性侵受害者不只有一種典型,我們以問答形式,整理常見的性侵疑惑與迷思,這是十篇更理解性侵,你該收藏的文章。

讓我們,重頭學起。

Q1. 性侵害是什麼?我該怎麼了解性侵害?

讓我們從性侵害的現況說起。不是只有印度是強暴大國,世界各地都有性犯罪的陰影。你知道嗎?根據性侵報告顯示,每半小時,就以一起性侵案在你我身邊發生;近半數的性侵案件來自熟人犯案(尤以男女朋友為多);未成年的受害者比例超過五成。

細節請閱讀:性侵害跟你想的不一樣!十張圖卡理解與擁抱性侵害的現況

Q2. 為什麼我們該討論性侵?我們又該怎麼討論?

若是不建立談論性侵的安心環境,只會讓性侵事件成為受害者單獨背負的傷痛。而首先,我們不該假設性侵受害者都是同一種樣子,世上不該有「典型」的性侵倖存者,每個性侵案件都是不相同的個案,請你聽聽他們的故事:世上不只一個房思琪

Q3. 什麼是咎責受害者心態?

林奕含用一句話說得很清楚,「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咎責受害者心態,造就了潛移默化的強暴文化。從「一定是你裙子穿太短」至「反覆詢問受害者是否曾經抵抗」,都是咎責受害者心態的體現。

細節請閱讀:性別觀察:我被性侵,他們卻說「你不該勾引老師」

Q4. 性侵受害者是否多數/一定是女性?

衛福部年度統計顯示,近八成的性侵受害者為女性,但不代表男性不可能是性侵受害者。而根據女人迷年度問卷中的資料,有超過半數的受害者為多元性別。

細節請閱讀:男性性侵受害者的二十個常見迷思:「你有反應就是很想要」

Q5. 人們口中談的誘姦是什麼?

我們口中的誘姦,是法律上的「權勢性侵」。權勢性侵,根據刑法第 228 條,指的是加害者和被害者間,存在上下從屬支配、優勢弱勢之關係,權勢性侵是建立在信任、親密、權力關係之下的性侵,讓被害人在壓力下配合或難以說不,權力的暴力,讓他違反自身意願的走入關係。

更多細節請閱讀:

Q6. 世界上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性侵案件

Q7. 性侵倖存者該如何踏上性侵復原之路?

性侵復原的歷程就像是把一面被打碎的鏡子,原本鏡子裡映照出的真實自我,如今都一片片的碎裂在地上,而自己的身體一邊淌著鮮血。將碎裂的鏡子一片一片撿起的過程,也可能重新割傷自己,要花多久時間,沒有標準答案。

細節請閱讀

Q8. 加害者與受害者有和解可能嗎?

「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這些暴力都是人為的,我們不願意給予一個承擔錯誤的可能,我們只會繼續忽略人類社會裡,持續進行的暴力。如果,我們持續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是次要的,我們又如何能讓他們重建力量?」

當然我們也必須說,每個個案都不同,也有些傷痛無法和解。

細節請閱讀:加害者與受害者能和解嗎?TED 沈痛告白:他強暴我的那 7200 秒

Q9. 防止性侵發生,性別教育為什麼重要?

「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我們要談身體自主權,也要談性的同意權。

家庭教育很重要,和孩子聊性教育:台灣父母,你不必這麼戰戰兢兢

校園教育很重要,從課綱談起,給自己上一堂《性別平等教育》

Q10. 正視性侵,從現在開始,我可以怎麼做?

正視性侵,若你願意,我們邀請你陪伴身邊的倖存者,不帶批判地聆聽對方的創傷故事,讓他感到被同理。

參考作法

最後,也邀請你一同分享女人迷正視性侵:陪伴、訴說、復原的性別教育之路,我們與現代婦女基金會合作,媒合專業服務,陪倖存者踏上復原之路。分享出去,因為你不知道身邊有誰或許需要,我們有能力讓傷痛被說出口,也有能力共同織起承接傷痛的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