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性別觀察】筆記,帶著激勵自己、影響環境的起心動念,將由短篇與大家分享以性別出發的時事觀察。2017年1月12日,台灣計程車司機涉嫌性侵韓國女遊客的新聞,同步震動台韓兩國。這是多大的反挫,在女性終能當上總統的年代,女性夜間乘車仍需要提心吊膽。台灣社會的性別友善環境,進步了多少?在騷擾盛行的社會,我們,不過是想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2017年1月12日,三名韓國遊客在九份坐上計程車,這是她們來台灣旅行的第二天。抵達台灣之前,她們先透過旅遊網站,向 Jerry taxi tour 包計程車,Jerry taxi tour 則推薦詹姓司機替她們服務。

從九份離開、前往士林夜市之前,司機招待她們一人一瓶優酪乳,其中一人喝了一口,覺得有些苦澀便沒再喝,司機表示苦味是自然的,另兩人才將優酪乳全喝下。喝下優酪乳的兩位乘客在抵達夜市時已昏沉睡去,司機請尚有意識的女子下車逛逛,而另兩名被下藥的乘客,卻被司機載至偏遠處作案。

當時昏迷的兩名乘客事後回想,案發當時隱約感覺到有人壓在上方,身體非常不舒服。其中一人記得朋友在計程車裡,襯褲和絲襪被強制脫掉,並試圖抵抗。三人回到飯店後昏睡整日,隔天意識到異狀,向韓國駐台代表處求援卻遭冷處理,只好在網路上用 Naver、facebook寫文章,才遇到幫助她們的法律人士。1月15號,詹姓司機因涉嫌下藥性侵,裁定羈押。韓國三大電視台:SBS、KBS、MBC 以及 24 小時新聞台 YTN ,都分別報導了這起事件。

以治安良好聞名的台灣,向來是國外女性獨自旅遊也能放心的首選之一。去年底,交通部觀光局廣告甚至邀請人氣演員長澤雅美代言,邀請日本女性來台灣進行一人小旅行。在人們以為台灣治安令人安心之際,這事件彷彿一記老拳,直往深埋女性內心已久的恐懼砸去——計程車(或私家車)司機性侵乘客,原來並非台灣的過去式。

去年,台灣 Uber 發生首起司機性侵女乘客事件。時序再往前拉,2011年亦有來台交換的日本女大生遭台灣計程車司機性侵的案件。

從彭婉如命案至今,台灣女性的人身安全進步了多少?

近年頻繁傳出司機性侵女乘客的新聞,讓人再度想起九〇年代震動台灣社會的彭婉如命案:

1996年11月30日,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南下高雄,參加黨內的臨時全代會,為即將在黨內表決的民進黨「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呼告奔走。會後,她在路邊招攬計程車卻從此失蹤。12月3日,警方發現彭婉如全身赤裸、身體佈滿刀傷地陳屍高雄的芭樂園中。

彭婉如命案為當時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同年12月21日,婦女團體發起《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喊出「婦女要夜行權」的口號,在巨大的社會的壓力下,立法院在一個月內快速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三個月內,教育部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即今日「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規定學校須保留性別平等教育的時數,此即《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歷史與法源。

但在《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與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的二十年後,台灣女性的人身安全與性別友善環境,究竟進步了多少?二十年後的這天,韓國女性坐上計程車,是否也感受到彭婉如當年在車上的壓迫和恐怖?

密閉車廂裡傾斜的性別與權力關係

車廂內性別友善的環境,至今遲遲未能建立,遭致層出不窮的性騷擾事件不斷上演。每個女孩或許都曾在計程車上經歷膽戰心驚的時刻:例如與司機隨口聊天,對方竟開始對你的身材外形進行言語性騷擾;或是坐上隨手招攬的計程車,卻發現司機正在播放A片。那一瞬間,你坐立難安,希望是自己想多了、看錯了;當你確認這是性騷擾,想制止卻又怕激怒司機,使對方做出傷害妳的事。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那一夜,看 A 片的計程車司機

密閉的小型車廂裡,乘客自由受到極大限制,為什麼人們仍願意坐上陌生的車,把行動權限交給素昧平生的另一人呢?計程車在社會上運行無阻的前提,大多是基於乘客與司機之間相互信賴與善意。但是,當車程缺乏事前/事後的評價制度、或簡明的車程定位與監督系統,乘客的安全,只能倚賴不具約束力的信任關係。

信任關係可以成立,必定是在權力真空的場域。然而,如台大教授畢恆達在《空間就是權力》書中揭示,所有空間都不只是人們活動的背景、亦不是價值中立的存在。

偏偏計程車內的空間,是個權力傾斜的場域。

掌控方向盤與門鎖的司機,握有乘客的行動權限,兩方權力的落差於焉產生,乘客的自由受到極大程度的限縮。極端情況例如被下藥迷昏,乘客作為主體的自由消滅了,連權力關係都無法形成,惡化至傅柯所說的支配狀態。在支配狀態下,支配者甚至可以對受支配者無限度地施加暴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刑法對於計程車司機性侵乘客,另以「加重強制性交罪」認定的原因。

刑法認定「計程車司機性侵乘客」屬於加重強制性交罪,即是衡諸計程車空間由駕駛人支配掌控、類似於密室,乘客將陷於無助、難以逃脫求救的狀態。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這輩子或許不會遇上心生歹念的計程車司機。但是,與父權社會並存的性騷擾,卻無所不在。

性騷擾容易發生在權力關係強弱分明的場域,而計程車司機與乘客不對等的權力位置,使得性騷擾容易發生。當性別相對弱勢的乘客,踏入了由男性霸權主導情境的密閉空間,雙重傾斜的權力位置,使性騷擾受害者感到更難掙脫、起身對抗。更遑論坐在車上的,是對台灣人生地不熟的外國遊客。

你為何不立刻下車?為何要喝陌生人給的飲料?

在計程車司機涉嫌性侵韓女的事件中,ptt網友討論串不斷出現一種論調:「人家拿飲料給你,你就喝了,蠢是沒藥醫的」、「既然發現了為何不馬上下車」。這樣的言論,忽視在計程車廂裡雙重傾斜的權力結構裡,受害者即使意識到危險也難以掙脫。

同場加映:參與拍攝 Lady Gaga 控訴校園性侵新曲的告白:「社會請停止怪罪性侵受害者」

「責怪受害者」,也是性暴力事件評論裡最常出現的論調。人們在回溯不堪的犯罪事件時,與其從結構探討哪裡出問題,自我防衛的心理機轉更傾向從雙方行為裡抽絲剝繭做個人歸因:犯罪者必定邪惡、受害者必定大意。因為唯有把不幸歸咎於受害者,才可以讓人們快速免於「我也可能遭遇相同事件」的恐懼。然而「責怪受害者」卻也協助構成「性侵文化」的一環。而性侵事件未獲通報的原因之一,最多來自於受害者擔心被社會咎責「愛玩」、「行為不檢點」、「放蕩」、「不懂得保護自己」。責怪受害者,既是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也使我們對於社會結構的破網視而不見。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計程車司機涉嫌性侵韓女新聞發酵以後,台北市政府和警政單位展開了稽查違規計程車的專案,計畫於春節和假期動員警力在轄區重要觀光景點、車站、招呼站、飯店等地,嚴格查核執業登記證照,以及有無違規行為。類似詹姓司機的包車旅遊、白牌車等,也將配合主管機關進行聯合稽查。

在治標的稽查和資格審查之外,更接近治本的方法,或許是透過宣導教育,敦促車行與司機更積極創造性別友善空間,既是保護乘客、也是保護自己;思考建立一套性別友善計程車的認證機制,架設性別友善的評價系統;至於針對外國旅客,我們是否能進一步從旅客角度設想,優化現有通報機制,使通報流程更簡明迅速、降低文化藩籬,預防下一次相似事件發生。

走筆至此,我也衷心希望這是最後一次,我們需要寫下這樣一篇關於計程車性侵的性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