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間不只是愛,也有恨與妒忌:母親的言語暴力,來自她不曾被好好愛過
生長過程,是否經歷過父母言語霸凌?長大後,傷口陪著你長大,至今還走不出疼痛?讓我們透過諒解擁抱自己。
生長過程,是否經歷過父母言語霸凌?長大後,傷口陪著你長大,至今還走不出疼痛?讓我們透過諒解擁抱自己。
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被責罵、被嫌棄;覺得丈夫和他的家人處處針對,每天壓力都好大,好想逃離這樣的生活。但是,言語上的暴力,可以作為離婚的理由嗎?
在許多案例中,言語暴力均升級為肢體暴力。起初傷人者會辯稱是「不小心」推撞對方,之後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拳打腳踢。一位受害女性表示,每次她與丈夫站在一起時,譬如在看地圖,他都會踩在她的腳上。她抱怨時,丈夫會擺出一副驚訝的模樣,好像完全沒注意到似的,但這種情況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每年死於家暴的孩子多達 8 萬多人,比死於恐怖攻擊的 4 萬名兒童還多。不揍孩子就是溺愛孩子嗎?「打罵」孩子又不是「家暴」孩子,有這麼嚴重嗎?你該理解,關於父母暴力對待孩子的三個迷思。
身為父母,有時會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甚或是察覺到自己是否有越界到言語暴力的程度了,「嚴格的紀律者」以及「造成創傷者」之間有時只是一線之隔。但只要有所覺察就能走得長遠:察覺自己的行為、聆聽自己的語氣和詞語的選擇,以及觀察自己的肢體語言,這都會能幫助我們自我檢視,表現強硬、蔑視甚至是表現冷漠的孩子其實也仍經不起創傷的打擊。
辨認各種隱藏在詞句裡的權力關係,遠離那些會持續帶給我們傷害的人,你要深深相信自己——值得被善待。
他用手臂強勒住我的脖子,長達 10 秒的斷氣,我盡最後的力氣放聲求救,驚醒凌晨三點整條已沉睡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