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應該承擔所有責任」王力宏正式道歉聲明,你看到了什麼?
王力宏的離婚事件與李靚蕾的宣言,激起關於「家務勞動」「假性單親」正視,女人推進一直以來在意的議題倡議
王力宏的離婚事件與李靚蕾的宣言,激起關於「家務勞動」「假性單親」正視,女人推進一直以來在意的議題倡議
《當男人戀愛時》的男主角阿成,無私地為愛奉獻令觀眾動容,卻也讓人省思:單方面的犧牲和成全真的好嗎?
看《當男人戀愛時》,思考人生五個課題,相信自己值得好好被愛,也練習溝通,不委曲求全。
阿部寬《還是不能結婚的男人》點出婚姻並非是一個人一生必須經歷的選擇,到最後我們總得學會與自己相處。
從小到大,我們一定多少都聽過這些「男生就該怎樣、女生就該怎樣」的性別刻板印象言論,或是「男生該玩什麼、女生該玩什麼」的觀念。而上述的這些言語,就是我真真切切從小到大,曾經聽過的各種刻板印象言論中的冰山一角。
妳的男人沈默寡言?妳的男人總是不說他想妳?妳的男人老是讓你覺得他比較喜歡跟哥兒們混在一塊?
總是猜不透男人心嗎?womany幫妳解析了幾種最常見的擁抱方式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讓妳下次碰到這種狀況時可以不用再徹夜未眠!
該如何避免雞同鴨講,有講對方沒聽懂的困境呢?以下我們整理了萬名男性網友看過都大呼好準的七個男人思考邏輯,讓妳在埋怨男人不夠瞭解自己之前,先退一步想想看,那我們呢?我們真的夠瞭解自己的男人嗎?
或許現在,妳身邊的好友已經一個一個步入禮堂;妳每一年累積收到的紅色炸彈開始越疊越高;妳的心情從替對方興奮,轉而替自己焦急;妳有點小煩躁,也不免開始擔心:「我的真命天子到底在哪裡?」妳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到了30歲,當大家都抱著小孩出席姐妹聚會,會不會只有自己還是小姑獨處?妳甚至開始擔心三十歲,妳會不會遇不到更好的他?而三十歲的約會又會是什麼樣子?
先前曾有英國研究把「女人的生產痛」量化成具體的疼痛指數,邀請了數位男人來體驗,許多男人體驗到一半就逃之夭夭,形容這種感覺「簡直比卡車碾過還要痛」!小編看到這個研究,就忍不住想到了「女人經痛時」,也是個很值得量化的疼痛體驗啊,如果請你用畫的,把經痛的感覺畫出來,你會怎麼畫呢?
讓我們誠實點吧。我們愛一個人,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自己。我們看著他很幸福,跟他散步很幸福,跟他睡覺很幸福。你為這個男人付出,因為你享受這種付出,你在這種付出中獲得了價值感和幸福感。
「人說 談感情 先認真的就不會贏 我們愛上的那個總是會比較愛自己 為愛哭 為愛笑 卻逃不了愛情困擾的魔爪 最後只能留下省略號」
愛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感——與焦慮、恐懼、抑鬱等同樣複雜的情感不同,雖然一直在被研究,它至今仍然深不可測。當你對某人擁有強烈的性衝動時,你很有可能誤以為那種浪漫的吸引力就是愛情。但對於你們雙方來說,分辨這兩種感覺是十分必要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喜歡鑽牛角尖,為一件簡單的事情加油添醋,然後依據自己過度的想像去質疑另一半的行為,最後演變成控制慾。一等激情消退,對方很容易就會意識到你的不安全感而感到壓力,最後選擇離去。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又接到了她的電話。她告訴我,她這麼久一直很淡定,直到她剛剛過馬路時,突然收到一條北海道旅遊的廣告短信,想起他們本來約好了這個冬天要一起去那兒看雪。於是她盯著那條短信,在馬路上痛哭起來。她在電話那頭抽泣著問我:「為什麼我的反射弧這麼長?」
一段親密關係藏著許多衝突時,真誠的表達可以成為連接人與人內心的紐帶,讓一段關係不是只能終於黯然結束。
從影片中看 7 歲到 78 歲女生的愛情觀!哪些部分會隨著時間改變,而哪些則始終如一呢?讚美和送花!
中國影集《生活家》描述職場內的生存法則,以及生活中的情感關係,句句是金句!
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性格,都存在控制和管理情緒的問題,學會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下一次做愛時,男性不妨發出一點享受的聲音,因為這能讓你的伴侶獲得回應,並且帶來更美好的性愛體驗哦!
陷入兩難的感情問題,該怎麼辦?透過心理學「承諾與接納療法」,觀察當下的自己、找到合適的價值觀,接納與行動。
為什麼隨著時間相處,覺得對方不再是當初愛的那個人?對的人不只是剛在一起的化學反應,還需要雙方一起努力經營。
「他不想做愛,是不是不愛我了?」盤點 6 大性愛迷思,你在關係中也有錯誤認知嗎?
「女人三十如虎,四十如狼」這句俗語的由來和真假,由台灣的性學專家和國外的心理學教授,為你解析!
在兩千年前的竹簡文獻中,記載不少猶如玫瑰瞳鈴眼般的奇情案件,也描繪出千百年來婚姻的重重面貌。
「伴侶外性幻想」其實能讓我們拋開日常生活的種種束縛與限制,只要勇敢傾聽自己的慾望,研究告訴你,
作家新井一二三寫過,梅乾不僅是日本最普遍的鹹菜,而且是東瀛頭號草藥,可以說是鹹菜中的皇帝。學生、上班族攜帶的便當,白米飯裡常常塞着個紅梅乾,防止米飯腐敗。日本人養病時,都吃白粥加梅乾調整胃腸,據說在太陽穴貼一粒梅乾,連頭痛都會消失。日本文化裡,梅酒常常是盛載親情的信物。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裡,摘梅子、在青梅上刺字、釀梅酒,都是外婆留下來的習俗。
所謂正常,不過是符合體制下的一種形容;而所謂不正常,或許只是與框架偏離,但卻顯得自由,怪得獨特。梅黎安,成長於富裕家庭,但卻從未感到被愛;康納,出生於勞工階層,與人和樂為善,卻總在迎合別人眼中的他。這是由愛爾蘭作家 Sally Rooney 所撰寫小說改編而來的同名影集——《正常人》,劇中男女主看似出身差異大,但實質上卻十分相似,都在追尋愛,是個渴望被愛,以及渴望得到認同的成長故事。
IKEA 推出「支持你所想所愛的新生活」廣告影片,片中描述一位母親某天突然宣布「從現在開始,我想要當一隻貓」,她有時候很黏人,有時自在做自己,她正用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關心著家人。而這會不會是可以被全家人都期待的一種全新生活?
父母同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不同的「親子共讀」模式,提供了孩子不同的機會去吸收豐富多元的表達語言、肢體語言、知識和價值觀。只有父親與母親都參與共讀過程,孩子的閱讀世界才會寬廣而豐盛。別小看揣在懷裡的,只是個正牙牙學語、語意不清的嬰幼兒,由他們的反應,你確實可以清楚看出父親參與「親子共讀」,對孩子的明顯影響。
第一次讀到陳秀喜的詩,是在十幾年前國中的國文課上。昏昏欲睡的午後,臺上的國文老師翻開新的一課, 用振奮的聲音說「陳秀喜是我們新竹人唷!」十五年前的國中國文課,還是文言文與中國文學的主場,我們背誦著抽象的修辭、琢磨著渺遠的大江大海、努力體會失意老男人的潦倒和幽怨。突然,老師告訴我們,就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每日穿行的道路旁,有位女詩人穿越歷史的洪流,與我們擦肩。
所謂「真誠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他有什麼夢想和目標?曾經發生過什麼改變一生的事件?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功光環背後,他遭遇過哪些苦難?付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對於那些你們共同經歷的體驗,他是如何感受的?
六月底開播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才播到第四集就掀起討論。從童話故事開始發展的劇情,卻是演給所有受過傷的大人。隨著劇情發展,我們好像開始回望內心的小孩,發現原來童年的自己也有傷,以前不敢碰觸、沒人照顧,現在或許能跟著角色,慢慢療癒自己。
時間走得很快,婚姻竟然已經成為了身邊朋友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婚姻是什麼?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人生伴侶?什麼樣的婚姻才可以長久?每個人,無論是未婚、已婚、渴望婚姻、還是恐懼婚姻,好像都是同樣的迷茫。要想釐清這個問題,可能首先要梳理的,就是擇偶觀了。
但我們總會面臨「該怎樣反應給對方知道」這個難題,有時候對方不在場,還可以多點時間思考,有時候是當場抓包,幾乎沒有思考時間,胸口就已經要爆炸,聲音開始發抖,腦中閃過很多難聽的話,甚至想要動手砸東西。這時候說出的話,表達的方式,通常對方都不會欣然接受,即使對方的確是騙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