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不是與生俱來|停止複製原生家庭帶來的傷,愛自己,才懂得愛孩子
當我動手打孩子的時候,我彷彿看到自己與母親的身影重疊,暴躁的情緒與打罵家庭模式被複製了下來。
當我動手打孩子的時候,我彷彿看到自己與母親的身影重疊,暴躁的情緒與打罵家庭模式被複製了下來。
賈靜雯和王淨主演的國片《瀑布》,藉由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照顧與被照顧者的角色互換,道出⋯⋯
林靜儀醫師認為,承認母職充滿挫折、壓縮自我需求,才能讓社會與家庭願意承認和重新看待,應該給予擔任母職者多少支援、多少協助,而不是停留在母親節的時候稱讚「感謝母親無私的付出」。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必須過動〉(後簡稱:必)的編劇夏康真,在受訪時表示想藉本劇討論「母性,她是自私的?還是母性一定都要是無私的?」[5]。但在回應之前,也許更要先從「到底母性是自然的,還是後天的?」開始。本文將以精神分析的角度,並透過〈必〉所啟示的,來回應這個既兩難,又被期許某種理想答案的問題。
在華人的社會脈絡中,父母常常使用過多的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來形塑出所謂的好榜樣、模範生,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比較背後其實都是許多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在這些比較中我們被要求成為一致的樣子,高學歷、好經歷、好收入,反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更多可能性,小偉與小嵐的家庭成了強烈的對比,就如同愛畫畫的小偉,這份天賦也慢慢被埋沒,但這從來不是誰的錯,每個父母在其原生家庭裡,可能也是被這樣教導者,也許也是時候我們可以一起思考,有沒有什麼不是以羞辱或是比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正向成長,而不只是追逐單一的價值
無論母親傳遞的是正面或負面的訊息,孩子都會全盤接受,並據此建立對自己的核心認知。母親的「妳」,於是成為女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