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者的標準是什麼?女性主義者也能展露身體,性感不等於貶低女性!
本文藉由 Mayim Bialik 和 Huff Post 讀者投書文章,討論女性主義的意義。
本文藉由 Mayim Bialik 和 Huff Post 讀者投書文章,討論女性主義的意義。
電影《芭比》心理師解析:從存在主義到女性主義,看見主體性與自我和解
被迫嫁給加害者的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透過畫作展現女性的力量,為早期代表女權主義的重要藝術家。
本文介紹上野千鶴子教授著作的兩本入門性別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是一本問答式的讀本,專為青少女撰寫,涵蓋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和社會等議題。《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記錄了漫畫家田房永子向上野千鶴子教授請教的七小時對話。這兩本書對於對「女性主義」感到好奇但艱深無比的讀者噢。
阿迪契在《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這本書裡和我們娓娓道來「女性主義」的核心是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
喜歡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的你,一定知道她於今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婦女署的全球親善大使!而近日,她在紐約的聯合國會議的演講更是撼動在場的所有人。以 HeForShe 為題,Emma Watson 讓爭取兩性平等權益不再只是女人的事,而是男人女人都該共同努力的目標!請分享給身邊的男人女人,一起感受這場演說帶給我們的感動。
讀者 Peichun 提問:「最近常常聽到身邊男性友人說自己沒辦法接受享用『女權自助餐』,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話語有一些刺耳,想問問大家對於「女權自助餐」此一詞彙的看法。」
你認為的「女性主義」是什麼?「打擊」男性特權、徵求女性「福利」?如果以這些字眼來說,那也許在許多人心裡女權人士就是可怕的權利狂。
在婦女節這天,Emma Watson 指出女性主義不等於厭惡男性,舉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義者。
蔡依林跟安室奈美惠最新 MV 《I’m not yours》你看了嗎?當女性主義成了時代下琅琅上口的名詞,作者 Kang Hao 想反過來聊聊流行文化中的女性主義。或許每天都埋首在大眾文本裡的我們,能夠更深入思考女性主義的真正意義:女性主義的精神,並不該是要有什麼樣的定型,一定要是「什麼樣子的女人」才能被稱為「女性主義者」,而是擁抱多元,接受自己喜歡的樣貌。
艾瑪華森先前成立了以女性主義為主要書單討論的讀書會《Our Shared Shelf 》,現在的她不僅是國際知名演員,更是一位熱衷社會活動的女性職人,她更曾擔任聯合國的女性親善大使,致力於性別平權與女性主義以爭取更龐大的社會認同。
感謝艾瑪華森的女權讀書俱樂部,誰說性別不重要?新的一年,我們提醒自己從閱讀性別相關的書本開始,跟 JK. 羅琳、泰勒斯、艾瑪華森當不分國界的書友。
以電影「哈利波特」妙麗一角走紅的英國女演員艾瑪華森,多次為女性主義發聲。近年來,艾瑪華森的女性主義者頭銜甚至蓋過演員的鋒芒,這樣的她願意接演迪士尼「公主」片,看似矛盾其實合理不過。
艾瑪華森拍攝《浮華世界》雜誌封面,一席 Burberry 針織外罩袒露雙胸的照片惹議,許多人質疑她捍衛性別平等口徑不一
性別角色就是那個套在我們身上的模具,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套了上來,每個人都被套住,以致我們以為方形的西瓜才是正常的西瓜,被套住的人才是正常的人。而問題就出在,我們不是生來就是模具限定的樣子,我們的自我被限縮,被扭曲,被壓迫,每個人都如此。
精選五大《Barbie芭比》電影金句!「因為芭比可以做到任何大小事,所以我們也可以」
《Barbie芭比》談平權、性別議題,上映首周票房破紀錄,其中的角色肯尼更是教會我們自我認同的價值。
作家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結合政治、情色、文學,成為近代女性主義經典,並跨界合作香港漫畫作者柳廣成。
台灣國會女性立委比例亞洲第一,然而當我們爬梳台灣政治人物「歧視女性言論」歷史,卻是不分政黨持續發生。
張愛玲的作品,描寫女性當代的生活形貌,以及傳統父權體制壓迫下的為難與荒涼。謝謝歷史中的好野人們!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部關於現代人愛情的黑色喜劇,描述即將滿 30 歲的女主角茱莉,日常生活躁動與不安。
性解放讓女性擺脫傳統社會的桎梏,然而當性自由與女體行銷結合時,究竟是讓女性掙脫枷鎖,還是另一種制約?
首次在臺舉辦的 WOW 世界女性藝術節,在高雄衛武營。一起感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女性主義。
南韓射箭選手安山,因短髮形象被攻擊,對此安山回應:剪短髮是因為舒服。隨後南韓,也發起社群運動為安山應援,每個人都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女人迷 Audrey 性別選書,願每位讀者透過閱讀,長出屬於自己的堅定力量,培養為自己選書的能力。
在臺灣,對開始接觸並認同女性主義的人,叫做「開天眼」,指的是開始理解女性主義並用這樣的知識去觀看世界時,會發現這世界充滿了反女性的人事物。
人們常說寡不敵眾,因此集結力量便很重要。請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無論在網路世界或現實生活都可以。如此一來,你們不僅能互相打氣,還能獲得不同的見解: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住在鄉下的同性戀女性、大學課堂上少見的物理系女學生⋯⋯她們的生活經驗絕對大有不同。
新冠病毒的擴散,向我們展示全球的人類社群有多不穩定,或詭弱。在大流行病之中,重舉人類平等的價值尤其變得刻不容緩,而這不只是總統競選的口號。巴特勒認為我們應該有一種集體的欲望,在基進的不平等(radical inequality)之中欲求基進的平等(radical equality);我們必須對抗所謂資本主義的「現實主義」,並堅持不論我們是誰或是否手執財政資源,每個人都有權力得到基本的物質需要,包括醫療保障。
這部搞笑到位、層次豐富的電影,用一個瘋狂的晚上完整鋪陳高中生轉大人的過程,就是一連串認同崩毀、衝突、覺醒與再建構的結合。
希臘式袍裝(Peplos)是跨越時空的經典,本系列的希臘式垂墜晚禮服展現俐落線條,具結構性卻又能順應身體弧度搖曳靈動。系列中有寬領的窄身外套,也有取自男士晚宴服概念的設計,以千鳥格紋或人字紋等剛性圖樣,交織出金光閃閃而輪廓挺立的裙子與長褲。
先前,日本一名「搭訕名師」遭到逮捕,這位名師甚至教導學員要在約會中灌醉女性、在對方無力反抗時性騷擾對方,以達目的。
三月,它是溫柔的,是帶有衝勁的,也是充滿陰性力量的月份。 在 1908 年 3 月 8 號,有一萬五千名女性走上街頭,高喊「麵包加玫瑰」——我們要選舉權、要增加工資,我們要平等,我們要理想的生活。百餘年後,世界各地用著各自的堅韌,衝破社會框架對女性的限制。
過去給人「男尊女卑」印象的南韓,在 2018 年開始有了新的變化!5 月在首爾惠化地鐵站,發生一場大規模遊行,抗議「弘大偷拍事件」;在 6 月時,南韓女性開始素顏革命;在 9 月,南韓女權運動達上顛峰,有 27 萬名網友聲援具荷拉,要求政府嚴懲「色情報復」。我們開始聽見長期受到父權壓抑的聲音,人們不再沉默,也不再獨自奮戰了。
近年來,女性意識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覺醒,傳統社會角色規則不再是鐵律。而許多走在當今思潮浪尖上的女藝術家與策展人們,也正用女性的角度說著不同的故事,重新詮釋「何為女性」的意義。
要數波娃的重要洞見,肯定是她的大作《第二性》,在這本書中,她直截了當地指出,女人和男人肯定是天性的差別,但女性和男性則是社會文化建構出來的產物。換言之,是誰有權力一直操縱住歷史的進程和社會文化的建構﹖無疑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