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上映一段時間,也許你已經看過不少解析芭比的文章,但你有想過從存在主義和女性主義的角度看嗎?

文|陳湘妤心理師

芭比到底是什麼?

芭比,是人們對於合格女性的想像,這些想像曾經很限縮,例如,漂亮的女生就是那個金髮碧眼、腰瘦奶澎的長髮辣妹。

在時代的推進下,玩具公司想要變得更具包容性,芭比娃娃也有了不同的樣子,開始有了非裔、亞洲人,他們的職業也開始變得更多樣,有克服性別刻板印象的厲害的工人,也有的芭比當上總統。

設計這些娃娃的人大概會這樣聲稱:「這是為了賦能我們的女性!讓女孩知道,他們也可以做到這些!」

芭比的形象改變,也影響了人們對合格女性的想像。合格的女性、好的女性不只要漂亮,他們還得非常有能力、自信、聰明。而這當然也一定影響了玩芭比娃娃的孩子們的內在。

這麼說起來,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的童年,我們觀看的卡通、電視劇中,主角的故事線在追求的,自然會成為孩子在追求的。當大家看《真珠美人魚》的時候,同班的女孩子開始練習歌唱,並且默默地變成戀愛腦。

看《公主小麥》的時候,孩子們開始梳起公主頭。前幾天看白潔如寫,他討厭看聖母人設,她說「宣揚女主的善解人意的聖母人設,就是她每個選擇都是對別人好,委屈和犧牲自己。」

我們女孩很早就學會了和諧才是對的,為別人好才是對的,女孩應該要善良,即便被傷害了都不輕易地做個惡人。

這件事情在性侵官司裡尤其明顯,那些受害的女生,很常在面對訴訟的過程中會表達:「雖然我覺得他這麼做很過分,但一想到對方可能會因此被關,對我投以憎恨的眼神,我就覺得害怕,我就覺得我做錯事了。」

是的,你餵給孩子什麼,他們的底層邏輯就會吸收什麼,過了幾十年,這些底層邏輯影響著他們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圖片|《芭比Barbie》 劇照

談回芭比,其實芭比的塑造以及其女性形象的擴張,恰好可以反映第二波女性主義的核心概念。第二波女性主義要訴求的幾個關鍵字就是「女生也可以。」男生可以當工人,女生也可以;男生可以當總統,女生也可以。

第二波女性主義在追求的是中產階級的地位跟權力,這樣的追求並沒有問題,放在時代脈絡下來看,1960 年代的白人女性當時想要外出工作,但在職場上發現很多性別歧視,自然有這樣的呼召。這樣的呼召其實也形塑了一套「何謂合格女性」的價值觀。

想當然爾,「女生也可以」有其限制與問題,在劇中,媽媽 Gloria 說,「那平凡芭比呢?那些平凡,有橘皮,會老去的芭比呢?」

就是第三波女性主義以及後女性主義試圖質問的命題:

一定要功成名就嗎?

一定要又漂亮又白皙嗎?

一定不能陰柔要很陽剛才可以被尊重嗎?如果這些都不是呢?

如果我在這套父權與資本共構的社會標準裡,我就是既平凡、懶惰、放蕩可是又愛漂亮,我就不能有我的力量、我的能耐嗎?

我就不是合格的女人了嗎?

我就一定要合格嗎?

我們難道不能欣賞我們自己嗎?

同場加映:《芭比》瑪格羅比 Margot Robbie 人生金句:時間是唯一可以浪費,但無法買的東西

欣賞與主體性

我們終於談到了欣賞自己。欣賞自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要我看待我自己的方式,是正向的。

在做社會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愈被壓迫、愈邊緣的族群,愈容易談到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自己想要欣賞自己,愈主流的社群,反而愈不會去提到,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所以可以有自信。

為什麼?

因為壓迫的本質,就是讓特定的族群,斷裂、分裂、異化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從一個個體(individual,原指不可分割的)的內部你和自己分裂(divided),你的內在有好幾個你,你看著自己,你就愈看見自己身上「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地方。」

反過來說,壓迫的對立面,就是主體性(subjectivity),那種合而為一,我是我自己,我有資格,我可以,我有能力的感受。這也是我在《芭比》這部片中最喜歡的部分。

我很常認為,小說與作品其實從頭到尾只處理一件事,叫做離散感(diaspora),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驗不同,對語言的感受一定有都會有些微不同,一個人是無法完全同理另外一個人的。

換句話說,人在某種程度上注定是孤獨的。可是也因此,作品透過場景塑造、對白、人物互動,讓你去體會一種作者感覺到的「感覺。」


圖片|《芭比Barbie》 劇照

芭比給了我關於主體性的感覺,在此之前,我可能也說得出主體性這三個字,甚至也覺得我有一定的主體性。

看完芭比的幾天內,我在諮商的時候忍不住開始覺得奇怪,我從來沒有在現實社會中遇到任何一個女孩擁有如芭比一樣的自信與理所當然,我會試想,任何一個生活中為情所傷、被辜負的女孩,如果她是芭比,她的反應會如何不同?

她可能會生氣也會悲傷,可是應該不會太久,甚至可能也沒有那麼在意,她不覺得自己是為了服務另外一個性別而存在,也不會因為自己沒有男友、沒有另一半就覺得自己不完整,畢竟她是芭比。

我也鼓勵各位女性想想看,在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處境,如果你是芭比,會有何不同?

你大概不用半夜走在暗巷中提心吊膽,說話也大概不會一直被別人插話,你也不會總是質疑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太驕傲、不夠謙虛、傷害了別人。

當然,我並不是說芭比的世界應該要被導入人類的世界,請記得,女性並不是一種性別,而是一種處境。在劇中,肯尼的角色更像是女性。這個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談。

無孔不入的父權

父權在日常生活中可謂是無孔不入,當多元平等成為政治正確,父權開始掩人耳目的同時,又與資本主義完美結合,讓辨別歧視變得更加困難。

肯尼問公司的管理人:「什麼?你們不玩父權這套嗎?」管理人面帶難色與笑意:「喔不,我們玩,但就是,不用明著來的方式。」各公司行號都聲稱自己很平等、很多元,畢竟這可是現在的普世價值,誰敢公開說自己歧視多元性別。


圖片|《Barbie芭比》劇照

實際上呢?

那些所謂的代表性不足群體進入公司,仍然面對了歧視的日常環境,同時還成為公司標榜平等的招牌。一個沒有設立殘障廁所並且有性騷擾事件的公司,領導人可能跟你說,喔我們公司很注重平等,因為我們的其中一位 CRM 同仁,她就是同性戀又是身心障礙人士。

同樣的,這樣的惡意並不只出現在那些不認同女性主義、女性力量的人身上,它們同時也出現在那些覺得自己真的在意女性角色、女性力量並認同女性主義的男人身上。

電影中,Mattel 老闆很喜歡芭比娃娃,也同意芭比是為了要賦能女性,但仍然隨處可見他身上各種父權的幽靈,例如,趕著坐車的時候最在意自己要坐第一個,要下屬跟自己講話的時候用 e-mail 因為自己正在開重要的會。

向女性表達自己的支持的時候說自己是母親的兒子、姑姑的外甥,他跟這些女性關係都很好。

變形後的父權意識形態變得更難以辨別。但是透過芭比的世界觀,我們卻可以更明顯地比對出那些荒謬的地方,我認為,這是芭比這部劇最成功的地方。

猜你想看:《Barbie芭比》票房破 3 億美元!從肯尼看有毒男子氣概,身體印象的缺席

從想像到真實:女體與存在主義

片頭,旁白說一切都很美好,除了那個死亡的念頭之外。

昭然若揭了本部電影與存在主義的關係,在死亡面前,資本與父權才會露出真面目,讓人們對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思考「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賺錢、為什麼我們要成功、為什麼我要保持年輕,或是小至為什麼我們要穿內褲。

面對死亡,我們也得以反壓迫,重新與自己的身體與生命和解,不再用殘酷的眼光去批判自己的外表與特質。

同樣的,死亡與存在也讓我們檢視不停追逐與競爭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

方格正寫過:「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是對死亡焦慮的否認,人類試圖活得如神一般無窮無盡。」而芭比們一開始說的:「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昨天也是,明天也會是,直到永遠。」無非是方格正說的「如神一般活著」的最好寫照。

前面提到,芭比娃娃是一種對女性的想像投射,而整部電影講的就是芭比如何走出想像,成為真實的人。而要從資本主義與父權社會共謀的女性想像中走出,成為真實的人,就是得面對自己的平滑的足弓、大腿上的橘皮、日漸生出的皺紋,必須面對燒焦的吐司、沒煎好的雞蛋。面對事物的不完美,並且認知到自己會死亡,不是神,而是人。


圖片|《Barbie芭比》劇照

同時你要面對真相。怪芭比拿出高跟鞋與平底鞋要芭比選擇,此幕致敬了《駭客任務》中的藍藥丸與紅藥丸場景,但更陰性,要面對真實的生活,不是吞下冰冷的、有著被醫治隱喻的紅色藥丸,但當然也不是穿上美麗的高跟鞋。

若要面對真實,我們需要的是一雙樸素的平底鞋。你需要主動穿上平底鞋走這趟人生路,你要感受青草地的搔癢,要感受腳下的每寸崎嶇。

這個時候芭比說,她「絕對選高跟鞋,絕對選高跟鞋的啊!」她表示自己「根本不想要改變。」但是怪芭比說:「錯,你沒得選,我只是看似給你選擇讓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實際上你就是要選平底鞋。」

這一段真的是非常精彩,這一幕企及了《駭客任務》無法觸碰的高度,也回應了許多女性主義者們的掙扎:人生充滿改變,根本沒有不變的選擇,改變是生活的本質。


圖片|《Barbie芭比》劇照

你以為我們可以選擇不認識女性主義?不開天眼嗎?你以為我們不知道認識女性主義之後,看更多事情會不順眼不開心嗎?

錯,我們根本沒得選,一旦作為人,掉出了集體想像之後(也終將會掉出),就是得面對生命體受壓迫的狀態,認知到世界的不完美與殘忍。

面對了真相,面對了冒險,最後一幕,你要面對自己的身體。

整部電影的結局真的是我要站起來拍手三天三夜,真的是,天才!!!!

我前面就提到,壓迫的本質就是使我們與自己斷裂,與他人斷裂,與環境斷裂。芭比走了世界一遭,與環境重新連結,與他人連結(修復與 Gloria 的關係、肯尼的關係),最終仍要與自己的關係修復。那與自己的關係是什麼?

最根本的就是與自己身體的關係,了解那些曾因為想像而被消除、抹去、遮掩、欲蓋彌彰的性器官,就是我們與自己身體和解的第一步。所以芭比最後,她是去看婦產科,不是去應徵新工作,不是去當總統,她是去認識與面對自己從想像中走出而逐漸真實身體,而這一步,比應徵新工作與當總統,都更具女性主義的意味。

無論你是否學習女性主義,只要你願意追尋真實的自我,並真誠地認識死亡,你終將會觸碰女性主義,你終將褪下社會對你身上標籤的想像、你對自己的想像,面對生活、面對苦難、面對煩躁與無聊,同時也享受與之而來的快樂與喜悅、平凡的幸福,而你也終將觸碰平等、反壓迫,以及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