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性別書籍你看過了嗎?2024 三大性別選書:《始於極限》、《性的正義》,這次讓我們一起理解女性主義!

文| 書籍光影—蝦那

2024 年,我們對「女性主義」還有什麼期待?

回顧2023年,台灣社會性別議題大事,當屬六月興起的 metoo 運動,讓人再次深思台灣的性別職場現況與性別平等教育。

身為 Z 世代的女性,周遭不乏有呼聲認為,台灣女性已經擁有該「擁有」的了,女性主義早已過時。今日多數人看到「女性主義」這個詞彙,無論男女,或多或少會對這個詞彙產生某種牴觸,好像談論「女性主義」即是代表一種激進、熱愛社運、過時、不知滿足、女「拳」狂熱分子甚至某種政治正確與得體的場面話。

沒錯,我們好像都覺得社會已經如此進步,也沒有感受性別歧視,到底為何還要關注這種「陳腔濫調」、「了無新意」的意識形態?

以下幾本書《集合體》、《性的正義》、《始於極限》,在這一年中給我不一樣的感觸,也推薦給同樣對「女性主義」與性別平等感到迷惘的你。

同場加映:給成長系女子的關係書單:大人的戀愛,是學會謝謝再聯絡

《集合體》|我們都活在名為「進步」神話的日常 

我生在這裡,我父母也生在這裡。我一直住在這裡——儘管如此,我始終不是這地方的人,他們的文化在我身上成了戲謔的模仿演出。——《集合體》

《集合體》以意識流文字描述一位牙買加裔的英國女子,在生活與工作甚至感情中「被噤聲」的無形壓迫,喃喃自語的「她」帶出心理與群眾社會的割裂感,文字精準描摹社會存在已久的矛盾與謊言——由殖民文化與資本主義構築的現代暴力,而小說中的「她」,遇到的各種「微歧視 」(Microaggression)讓人不寒而慄。

文中牙買加裔的無名女子,她有人們所稱之的體面工作、也有屬於自己的高額存款,她是社會中人稱的成功女性,而這位成功的女性有著來自權貴家庭的白人男友。她的存在也像個標籤、行走的廣告牌,彰顯著公司性別友善與族群包容的文明、也體現了男友政治家庭願意接納多元的仁慈。 

小說隱晦而又簡潔有力的筆觸,將文學結合政治的刀刃,狠狠刺穿英國社會系統中由菁英階級構築的神話。這是源於種族、殖民主義、奴隸制、資本主義與厭女症的當代不「政確」,延伸而出現今由菁英階級創造的「包容」、「多元」、「友善」。我們選擇「妳」,是因為我們很「公平」。

圖片|Photo by Nicolas Postiglioni on Pexels

而普通人如我們,則在這個系統中扮演著的同謀。 若仔細想想世界的各個地方,甚至是台灣,不免會發現都有著似曾相似的結構與詭異的矛盾。 

「我」是符合這個社會這種期待的「集合體」,專業的、成功的、多元的、正確的、女性的、會泡咖啡的職場女性、那個白人兒子的黑人女友、企業的光榮門面……。「我」是東湊西湊拼裝成的個體,是被別人選擇與認同的身分,集合體與主角所有呼喊求救的,是一個每個自我,必須同化於某個環境而不得不塑造的樣貌。

「同化、同化……將自己熔解在大融爐內,然後流出來,灌入模型,彎曲你的骨頭,直到骨頭碎裂開來,讓你終於可以放進那個模型。強迫自己變成他們的形貌。」 

或許自小生長在這片土地的我們,未曾感受過如主角的自歷史發展以來的壓迫,但卻無疑是一本讓人重新思考的好作品,我們所認識的「政確」、「平等」或「進步」,是否也僅是表面華而不實的政治宣傳?


圖片|《集合體》

《性的正義》|女性主義是覺察社會的所有不平等,然後為其抗爭

女性主義是一場社會運動,而在這場運動中,總會有一些人無法獲得權力,這些人尚未獲勝,目前只能認為活下去就是一種勝利;她們是屬於權力最末端的女性,必須轉過身,看向她們、追隨她們。

慾望是天生的嗎?我們的慾望是如何被形塑而成的?《性的正義》作者認為, 「性」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思維,「性」並非出於個人意識,甚至沒有公平或同意這件事,而是由「性別、階級、種族與權力」決定。

《性的正義》除了延續探討女性主義中常被討論的父權體制,也將資本主義與種族主義加入討論的脈絡中,以近年美國社會案件,讓讀者深刻了解三者間不可分割與相互影響甚遠的現今社會。

「所有的解放運動,都幫不到最需要幫助的人。」

作者指出,若女性主義運動只處理「純粹」受到父權壓迫的案例,不考慮種性、種族、階級等更為複雜化的案例,那麼最後受益的只有富有白人女性或高種性女性,作者以印度種性制度探討不同種性女性遭強暴後的境遇,也談高喊廢除性工作的女性主義運動者,忽略了從事相關工作女性的處境,並不能真正解放這些居於次等地位的女性。

那些在女性主義運動中獲益的女性,必須時刻回過頭,照看那些尚未獲取權益的女性。

圖片|Photo by Polina Kovaleva on Pexels

「色情作品是理論,強暴則是實踐。」 

身為 Y、Z 世代的人們,你是否記得自己對性的觀念,是何時、以什麼方式深植於腦中?除了學校有時被所謂「正課」借走的健康教育課,好像大多數都是來自網路時代隨時可瀏覽的色情網站。而漸漸地,我們將色情網站對於「性」的描述變成了權威,而每個人的性偏好,大部分都是經由色情作品調教出來的。 

我喜歡作者的一句話,她說,「我們真的應該遏止的,不是色情作品的言論或形象,而是色情作品的攻擊性。」 

最後引用作者的話:「一般來說,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往往都最不清楚自己應該如何運用能力。但至少對於女性主義者來說,我們不需要因此感到絕望。

女性主義是一場社會運動,而在這場社會運動中,總會有一些人特別難獲得權力,這些人尚未獲勝、目前只能認為活下去就是一種勝利;她們是處於權力最末端的女性,而我們這些並非處於最末端的女性,必須轉過身,看向她們、追隨她們。」

猜你想看:女性主義者的標準是什麼?女性主義者也能展露身體,性感不等於貶低女性!

圖片|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

《始於極限》|女性主義是五顏六色的地毯,織就多種樣貌的溫柔

《始於極限》是日本女性主義知名學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凉美,透

過為期一年、共 12 個主題、24 封來回信件所組成的對談。文中鈴木凉美的疑問,問出了許多 Y、Z 世代女性的困惑,談話也包括鈴木凉美敘說自己曾投身 AV 女優工作的始末,以及影響她至今的價值觀:對於戀愛或婚姻的否定性與悲觀,建立在對於男人的不信任與輕視。

這本往來書信,某種程度而言我看見了自己同鈴木凉美相似的態度,包括拒絕成為男性眼裡受害者的樣貌,在書信的一問一答讓我思考許多,非常推薦。

文中對於情色資本、性工作的辯論印象深刻。這場辯論始於第一篇書信,鈴木凉美說,她不也無權認為自己是性產業下的受害者,因為這都是自己選擇的,也牴觸讓男人看見受傷的樣貌。因此就鈴木凉美「女性的身體是否為資本?」與「將自己視為受害者的心態,是否會成為女權運動的阻礙?」一問展開。

「交易性行為對男人來說是『性行為』,對女人來說是『經濟行為』,雙方交換的東西不等價。這種不對稱交換得以成立的條件是,包括經濟、權力、認可在內的所有資源都(不平均地)分配給了男性群體。」

而主導這個雙方不對等情況的市場、驅使女孩為其服務,並告訴女孩自身為「商品」的即是男人,更是一個遊走在資本市場灰色地帶的「商品」。

如上野千鶴子總結《始於極限》的核心主題,這是如何突破「結構與主體」的談話。具備「能動性」如鈴木凉美或相似經歷的女孩,這些人越強調自我決定與選擇,就某種情況而言是責難某些做不到的、不自我選擇的女性。但「自願」選擇成為「性客體」,這種女性的「能動性」卻會為男性的性欲免責,忽略了結構始終存在的壓迫。

圖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延伸上述,上野千鶴子談及女性「不願被稱為受害者,無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恐弱」心態進而導致無形的「厭女」心態,像是瞧不起家庭主婦依靠男人「我與她們不一樣」的心態,藉此將女性區分類別並且評判優劣,進而導致男性得以隨興貶低女性,讓所有人持續淪落父權體制的框架。

另外一點則是鈴木凉美提及,她這一代(80 後)的女性主義成就僅僅是對付渣男的實用方法,這些女孩們成了某種「拎得清」的女性,在現實中遇到種種的

「不適」,選擇隱忍與微笑以對,給予這些場合完好的「體面」。

每個時代女性都有不同應對男性的方式,我們這一代的女性(90 後)又是什麼樣的?是維持前一代的「拎得清」?還是敢說敢做?

上野千鶴子認為女孩們應以自身利益放於首要位置,才能破局。

女性主義從來都不是擁有正確答案的女性教科書。《始於極限》的題目與兩人對社會的觀察,都可以說是一種需要回歸於自己的答題。

鈴木凉美說:「女性主義有如五顏六色的紗線交織而成的地毯,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即可從中找到幫助自己的部分,為自己解答困惑」。而上野千鶴子則說,「女性主義是自我宣稱的概念,是如火如荼的言論競技場,沒有異端審判,也沒有除名。」

女性主義本就是有著無數樣貌的光譜,妳可以是個「浪漫愛」的信仰者,尋找一個絕佳舞伴;也可以是個快樂的獨身主義者,不需要執著是否有男性成為自己的「對手」。每種選擇都能是個閃亮亮而獨特的個體。

這些年的思索,讓我意識到習得「女性主義」帶給我的是一種「覺察」,讓我可以覺察日常中我們習以為常、自以為是的常規,實際卻被隱藏在結構陰影處的壓迫與不公,讓我們可以持續保持思辨的態度,進而帶著這種覺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限於女性。

「突破」始於我們原先以為的「極限」,始於所有微小的覺察。被逼到極限,然後努力克服,站在邊界也會持續期盼看到新的世界。

這幾本書推薦給仍相信並願意再次擁抱女性主義的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