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anghao 從法案優先次序與同志權益兩個子項細談,同志權益不只有同性婚姻法案。

2016年台灣完成了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再度執政。今年是台灣第一次選出「女性」的總統。在國會,女性立委的比例也創下歷年新高,達到37.2%。每一個人都期待,新的政治版圖,可以帶來新的氣象。

推薦閱讀:性別權益不是你的催票工具!2016 總統大選缺席的性別政策


政黨輪替後,還是689萬票的女性總統(圖片來源

新政府、新國會讓人期待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項便是「婚姻平權」。婚姻平權,是蔡英文唯一在選前表態過的「性別議題」,也是許多同志朋友決定投給她的原因。

帶來更好的性別友善環境,是很多人對女總統與女立委的期待。但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身為女性」卻不見得擁有性別意識。所以,女總統與女立委的數量,當然也不足以保證未來的性別環境會更友善。

尤其,民進黨在這一次選舉中,趕不及發布性別政策,更為人所詬病。民進黨在性別政策中的缺席,讓性別團體產生集體的焦慮感,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

選後,新國會即將上任,民進黨團的優先法案,有總統交接條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長期照顧服務法修正、住宅法、國有財產法修正、電業法修正,以兩岸、民生經濟為主軸,卻始終未見「同志婚姻」等同志相關權益的法案。這使得本來就不信任民進黨的同志與性別團體,怒氣一觸即發。長期關心同志權益的藝人丁寧,也率先發難,在臉書上指責民進黨:「不要一開始就讓人失望」。

未排進優先法案之列,很令人失望嗎?

其實,政治的運作,有其難處。在民主國家,每一個團體,都覺得自己的主張最重要,一定要排進優先法案,儘速讓法案通過。如果我們是執政者或立委,我們應該要先重視誰的法案?每一個團體,都覺得自己的預算最重要,一塊錢都不可以刪,不但不可以刪,還要追加!

可是,一個國家的預算大餅是固定的量,某個團體的預算不減反增,就要從別的團體預算中刪除來補,誰願意?還是要舉債,增加國家整體預算上限,只是,台灣的財政連年赤字,我們還要繼續舉債嗎?

政治,真的很難,對吧?

我相信,兩岸與民生經濟為主軸的法案很重要。我當然也知道對於某個群體來說,自己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必須要列為優先法案。同志朋友一定覺得同志權益很重要,新國會的優先法案沒有同志婚姻,不免讓人覺得「我們要結婚,到底還要等多久?」之感。


企鵝也懂同志婚姻(圖片來源

不過,身為一個同志,你可以只關心同志婚姻,身為一個政黨、身為一個政治人物、身為一個為民喉舌的立委,他們卻必須關心所有(弱勢的)人民與議題。

一旦了解政治的難處,我們就不會拘泥於法案優不優先。「優先法案」不等於「必過法案」,「未排進優先法案的法案」也不等於「不重視某法案」,更重要的是,某個黨團的優先法案跟某個立委的優先法案,也不見得就是衝突互斥的。一直以來與同志、婦女站在一起的尤美女委員、鄭麗君委員,在政治情勢翻轉的情況下,也打算重新提案讓「同志婚姻」再度闖關。選民的關注與民意的支持,就是個別委員通過法案的後盾,大家暫時放下怒氣,一起加油!

改革,不會一步到位。改革,當然也少不了人民的監督。選舉不是請客吃飯、民主也不是投票而已。只要身為公民的一天,我們就有義務協助國家與社會的改革,有責任監督政府的施政。至於政治,政治人物不該期待人人都理解政治的難處,努力拚、用心做,沒有怨言,就對了。

同場加映:2015《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梅克爾:「恐懼中成型的社會沒有未來」

令人失望的到底是什麼?

同志婚姻的議題,在台灣社會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事情,在可預見的未來,同志必定可以完成結婚的夢。不過,我想趁著這個機會,說出我內心真正失望之處。

第一個失望之處:同志權益,不是只有同志婚姻。

60年代,是美國民權運動最豐沛的年代。1969年,在紐約發生石牆事件。在一間名為石牆的酒吧,因為警方一連串的臨檢,以及同志長期被壓抑、遭受歧視而爆發的自發性暴力抗爭事件。石牆事件,是美國史上首次由同志發起的反抗運動,它更是全球同志運動最重要的關鍵事件。開啟第一聲槍響的抗爭者,是黑人變裝皇后約翰遜(Marsha P. Johnson)。革命都是這樣點燃,只要有人帶頭,受壓迫者的不滿情緒與恐懼,將會以暴力的形式爆發。台灣的同志運動,雖然不比美國那樣暴力、激烈,但相同之處,都是由邊緣者發起。


流連於石牆酒吧的男同志(圖片來源

逗留在石牆酒吧附近、克里斯多福街的男同志,有非裔美國人同志、貧窮同志、賣淫過活的同志、跨性別者⋯⋯都是邊緣中的邊緣。台灣同志運動初期,也是由妓權團體、關心愛滋病友的組織、跨性別者⋯⋯等現身台北街頭。

2016年的今天,我們一起走到了這一步,同志的能見度大增,開開心心地討論同志婚姻,卻仍然不見那些仍然躲在「暗櫃」中的貧窮、身障老殘同志,更看不見更邊緣的跨性別者、受暴同志、受藥之苦同志。

有多少人知道,石牆酒吧,仍然在台北上演?Aniki 三溫暖是許多男同志社交的空間,從2014年開始,每個月都被警察密集地臨檢。在同志社群中,我只看到同志之間的切割、譴責,卻不見有人督促國家對於毒品、性產業、同志權益三者的關係,做全面性的討論與反省。在遊行的跨國嘉年華中,我們看見了「愛」與(外貌的)「美麗」,卻沒有繼承人權運動前輩們一路走來披荊斬棘的骨氣,更忘了關注弱勢、對社會提出批判的精神。

推薦思考:同志大遊行現場筆記:陽光胴體以外更多的同志想像

同志權益,不是只有同志婚姻。

第二個失望之處:同志對於家庭、親密關係的想像,竟然只有「婚姻」一種。

同志婚姻,被包裝成「婚姻平權」之後,大眾開始趨向同一的論述,即「婚姻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公民權」。所以同志爭取婚姻,是平權的表現。這個邏輯很好懂,也很便於傳遞,但卻有流於簡化的嫌疑。

首先,我們先確認,同志朋友們追求的是「婚姻這種穩定的親密關係」,還是「國家保障的公民權(醫療探視權、報稅福利、產財繼承⋯⋯)」?換句話說,不平等的地方,是國家不讓大家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還是國家不給予「平等的權利」?癥結點,應該是後者。婚姻只是某種親密關係的形式,並非絕對唯一的形式,但是國家給予的保障與福利,不應該因人而異、因性傾向而異。國家給予保障與福利,也不一定需要通過婚姻才得放行。

如此一來,有些立委提出的「伴侶制度」(無論是何種版本)就可讓人接受。異性戀於婚姻中享有的保障與福利,透過伴侶制度,則可讓任何人,不論其性別、性傾向為何,雨露均霑,完成「平權」的工作。可是,伴侶制度一出,卻被誣陷為「歧視同志」。其邏輯是「如果要平等,就應該讓所有人都可以結婚」。

換來的結果,便是保守團體抓著「婚姻的神聖性」不放,同志團體也抓著「婚姻的神聖性」不放,僵持不下。

我的立場很簡單,不平等之處在哪裡,就該對症下藥。國家該給的權利,不可因為性別、性傾向而有所差異。至於,人們與相愛的人,要以何種方式結合,那就無所謂了。何況,婚姻,從來都是按照異性戀的相處模式而制定,同志的親密關係、相處方式、對家庭的想像,皆與異性戀不同。同志朋友們,又何苦非得要強求阻力較大的婚姻制度,而放棄阻力較小的伴侶制度呢?

推薦閱讀:同志權益的勝利!法國通過同性婚姻及領養法案幕後血淚

再進一步地說,伴侶制度從來也不只是為了同志而設,而是為了所有人。在這個變化多端的全球化時代,婚姻無疑是最保守的親密關係形式。追求一個較為彈性的伴侶制度、家庭制度,我認為也是因應台灣高齡社會來臨之所需(伴侶制度與家庭制度的實際內容都可以再討論,最好的方式或許是採取婚姻與伴侶制度並行)。


家庭新想像?(圖片來源:Anna M@flickr.CC)

在這場「平權運動」中,最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此。我們其實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我們想要的親密關係形式是什麼?真愛,難道真的只有走進婚姻這一條路?我們也從來沒有討論過,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家庭觀念與制度,是不是到了該調整的時候?

過去,婚姻等於組成一個家,但現在家的形式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便是,幾個未結婚的三五好友,互相照顧,組成一個家,白頭偕老,那國家要不要也保障這樣的家庭?

推薦思考:把「家」的定義還給相愛的人:我的家庭不幸福但很真實

別只停留在「婚姻平權」了,我們現在開始思考、討論,也還不嫌晚,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