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結合由女人迷進行的 《2025 台灣女性趨勢大調查》 與 《2025 台灣友善職場大調查》 共超過千位專業工作者數據,並於 2025 DBTA 多元共融願景獎趨勢論壇發表,為企業提供台灣人才市場最真實的聲音與需求,透過以下三大核心切角進行解讀:

- 變革的關鍵參與規模(Critical Mass): 分析共融變革擴散至組織臨界質量的關鍵轉折點。

- 企業韌性 (Enterprise Resilience): 探討協作成熟度如何強化組織穩定性。

- 法遵賦能 (Compliance Empowerment): 聚焦法遵如何從避免傷害轉化為積極提升友善職場的動力。

此篇文章為第二部分主題:企業韌性。

組織韌性(Enterprise Resilience)的基礎在於團隊協作成熟度。工作者展現了高度的互助意願,有 66.2% 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表達同理並實質支援」同事,這份渴望支持同事的意願,是組織最強大的潛在資本。

本節將基於此份資本,揭示將員工互助善意轉化為可持續制度的關鍵路徑。

跨越「高意願低實踐」:協作成熟度的三大關鍵障礙

有意願,沒工具

痛點一:互助潛能難落地,善意被制度性消耗

員工的高互助意願,正受到制度空轉和回饋缺口的雙重消耗。強烈的「缺乏明確分工與代理機制」痛點,使善意難以持久;而互助行為若未被肯定,將無法被視為組織貢獻。

  • 機制匱乏: 協助有照顧需求的同事時,最大的挑戰是「缺乏明確分工與代理機制」,佔 47%。
  • 認可缺口: 32.8% 的人認為擔任職代補位「未反應在工作績效或肯定」是主要挑戰。
  • 制度期待: 超過半數(53.9%)員工期待組織建立 「臨時替代人力池或專屬協作窗口」,以及 52.9% 期待「設立協作獎勵或認可機制」。


圖片|2025 多元職場趨勢報告

有政策,不敢用

痛點二:政策空轉,心理障礙致彈性成隱形福利

儘管有彈性工作政策,員工的心理障礙依然高築,導致政策無法發揮實際效用,反而成為隱形的福利。仍有 38.6% 的人「還沒有,也不會提出申請彈性工作」。其中 44.9% 的主因是「擔心被視為不敬業」或「擔心影響升遷或薪資調整」等。


圖片|2025 多元職場趨勢報告

願投入,缺方法

痛點三:能力與方法論的缺口,渴望建設性溝通培力

員工雖有高度的互助意願,但普遍認知到缺乏有效的方法論和溝通技能,這反映了對團隊工作素養培力的渴望。

  • 培訓需求: 34.9% 的員工期待組織「舉辦同理心與團隊協作工作坊」。同時,有 32.5% 的員工表示願意「推廣並落實團隊積極協作文化」。
  • 技能挑戰數據: 仍有 36.2% 的員工在協作時,無法做到「先嘗試理解他人觀點,再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 變革提點: 組織需投入資源進行工作素養培力,例如提升溝通技巧、建設性衝突(Constructive Conflict)處理與同理心(Empathy)訓練。


圖片|2025 多元職場趨勢報告

制度、能力與文化的三重鞏固

制度性痛點和能力缺口正在消耗員工的互助善意。為鞏固組織韌性,企業必須建立制度化代理機制與認可系統,同時投入資源進行溝通技巧與建設性衝突處理等工作素養培力,優化協作成熟度,最終鞏固組織韌性。

行動策略指南

  • 制度化優化: 建立 「臨時替代人力池」與「協作獎勵機制」 ,並將承擔代理行為納入績效管理體系 。
  • 能力與文化培力: 消除運用彈性工作政策的心理障礙 ,並投入資源進行溝通技巧和建設性衝突處理等工作素養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