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為陌生人的不幸感到哀傷、焦慮,甚至影響日常情緒,這其實是「替代性創傷」的表現。這篇文章將帶你理解為何我們會受影響,並提供 5 個簡單實用的方法,幫助你調整心境,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文|胡綺祐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知名藝人大 S、方大同相繼離世,令他們的家人、朋友及粉絲們感到悲痛及不捨,感嘆生命無常之際,不少人的心情也罩上了陰霾。

身邊的朋友說:「不知道為什麼,心情一直悶悶的,可能杉菜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回憶吧!」,也有人提到:「感覺好不真實,前陣子他才發新專輯啊!真的讓人好難過。」

手機滑過社群平台,不時會看到類似的標題字眼:「某某藝人因病離世,震驚各界」、「助理證實,今晨於家中逝世,享年OO歲」。當看到意外、重大災害的報導時,你是否感到心痛,低落的心情揮之不去呢?

大部分的人們都有惻隱之心,意思是看到他人受苦、受難時會感同身受,並想要盡自己的一份力去協助,這是人性的美好之處,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或過度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便會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圖片|Photo by Gift Habeshaw on Unsplash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指的是「雖然沒有直接體驗受創,但反覆接觸他人創傷經驗,導致自己出現類似創傷的心理反應。」常見於救難、醫療人員,或是社工、心理師等。

而一般民眾在透過新聞媒體及社群平台直接、間接的觀看資訊後,也會產生類似的心理壓力,例如:看到百貨公司氣爆事件,對罹難者感到無比的哀傷,或自己因而無法再踏進類似的場所,連經過附近路段都會感到焦慮不安。

同場加映:替代性創傷的心理學:每一個渴望改變世界的你,可能都受傷了

何以人們會產生替代性創傷呢?實務工作中發現,通常共感力太強的人,很容易引發強烈的情緒共鳴,特別是與逝者情感連結越多,往往悲傷、失落感的程度也越重。

此外,若曾歷經重要他人的離世、意外受傷或健康問題等,也會在看到類似的報導時,投射了個人經歷,重現以往的哀傷。更廣泛的影響也來自人們與生俱有的死亡焦慮,當目睹或聞見相關報導,容易引發對生命的反思,感嘆人生的無常,甚至擔憂自己也會發生類似的事。

當然,在這資訊便利流通的時代,更讓人們不經意沈浸在大量的訊息裡,造成身心負擔。


圖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產生替代性創傷怎麼辦?

當發現自己可能正在替代性創傷,我們可以開始這麼做:

一、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

無論感覺到悲傷、擔憂、失落、遺憾、恐懼、氣憤或其他感受,都是正常的反應。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流動,不心急、不帶評價地看待自己,理解這一切是自然的過程。

二、呼吸練習安頓身心

當情緒過度籠罩時,試著讓自己規律地深呼吸,緩緩地吸、輕輕地吐,邊呼吸邊對自己說:「每吸一口氣,每吐一口氣,我可以漸漸安定下來。」

同場加映:該怎麼緩和焦慮情緒?5 分鐘呼吸練習:有效恢復身心平衡

三、與信任的朋友傾訴,尋求支持

透過訴說,有機會協助自己緩和心中的負擔,且朋友的回饋與理解也能讓自己感受不孤單。

四、減少資訊吸收

為自己建立資訊界限,不過度、重複觀看相關報導,減少受到媒體過度渲染的影響,才能慢慢恢復內在寧靜。

五、把握當下,珍惜擁有

當面對生命中的不可控時,若聚焦擔憂只會徒增煩惱,試著調整掌握自己的可控面,將焦慮化為對自己及身邊重要他人的關愛,感恩擁有,能讓自己更加安在。


圖片|Photo by Frames For Your Heart on Unsplash

現在,我想邀請正在觀看此篇文章的你,將雙手放在心窩處,慢慢地深呼吸,對自己說:「正因內心的柔軟,所以會有許多的感觸,現在的你,很平安、很安全,感謝所擁有的一切。」最後,雙手合十,搓出熱度,緩緩熱敷自己的臉頰。

若你已嘗試以上的練習方法,仍然感受到持續性的困擾,可試著尋求專業人士,例如:身心科、心理諮商的協助,陪伴你渡過替代性創傷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