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覺得自己不夠好嗎?催眠師提供這 5 種方法跳脫認知框架,其實,好與不好,端看你如何定義!

文|詹婉琦 意識解構催眠講師/名日文化

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與認知框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選擇和生活。

這些框架如同一張無形的屏障,限制了我們的思考和感受方式的其他可能性。但往往因為定義了「這不正常」、「這有問題」、「這是不好的」,有了更深的糾結,於是對於自我的感受和狀態更加複雜化,更加恐慌、擔心與不安。

看見情況而不急著定義情況,分享幾個概念:

情緒與認知框架的形成

出生來世,起出接觸的從原生家庭到求學階段,之後踏入社會,過程的經歷與體驗構築了「認知」。

在社會學習理論提到:行為和信念部分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形成的,過去的經驗及觀察形塑了我們對「自我」和「社會」、「世界」的看法。情緒與認知框架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強調,人的情緒反應是由信念和想法引起,而不是事件本身。

例如,當我們在某次事件體驗了「失敗的感受」,可能也會產生「我不夠好」的自我認知,延伸出焦慮和自卑的狀態,而這些情緒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認知與錨定,久了成為一種系統的框架,往後在未來的體驗裡,久了就化做一種惡性循環。

同場加映:「親愛的,其實你很好」致總擔心自己不夠好的你:3 個有效方法,管理焦慮情緒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走出情緒與認知的框架迴圈

走出這種迴圈,首先需要的是「自我覺察」,跳到觀察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以及認知模式,意識到這些限制信念並轉化、調整。

以下幾個能幫助自己深入覺察和實用的方法:

一、意識解構

意識解構這個詞是由我整合出的「技巧」,屬於深入自我探索的方法,幫助我們拆解和理解內在的認知和情緒結構。主要以正念、抽離、觀察、換位、對話,培養對當下經驗的覺察,減少對過去經驗的固著。透過數千位的個案實踐及研究表明,意識解構能夠改善情緒調節與養護心理健康。

二、自動書寫

通過直覺文字的陳述過程,反思並整理想法和感受,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限制性信念並進行重建。

三、催眠探索

催眠是一種放鬆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狀態,能夠進入潛意識,探索並重塑我們的情緒和認知框架。臨床催眠技術再加入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我們重訪過去的經驗並重新賦予其意義。通過這些專業技術,我們可以釋放過去的情緒、負面經驗,建立新的、更彈性的積極心態。

猜你想看:催眠故事|給你的自在藥方:愛上不夠完美,但如此真實的自己

圖片|Photo by RDNE Stock project on Pexels

四、正念練習

每天花幾分鐘進行正念冥想,專注於呼吸或當下的感覺,這能幫助我們培養對情緒和思維的覺察力,減少被自動化思維和情緒所控制。

五、深呼吸練習

當感到壓力或焦慮時,進行深呼吸練習。這種簡單的技術能迅速幫助我們放鬆,恢復平靜。

生命無絕對能幸福的解答,但每個人都能找到幸福的方法

用日常生活上能理解來說明潛意識訊息的重要性,如同電腦一樣,裡面的硬體到軟體都是環環相扣的,包含儲存的所有檔案、文件、資料夾,甚至到系統,隨著年齡成長,整個人體電腦每一刻都在產生變化。

最重要的是身心靈裡這個主機所積累的記憶,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如何整理並善用這些資料庫,就是探索潛意識訊息的最大價值。期待在森林中與你相見,一同探索內心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