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逐漸失去激情嗎?也許你們需要「好好吵一架」,說出心底真正的渴望,是修復關係的第一步!

不少人很容易與他人發生關係,但要進入一段談親密、論需要的關係,要麼是進不去,要麼在裡面卡死。

又有一些人,往往是市場上的成功人士,他們能安頓伴侶的生活、照顧小孩的開銷,一家和睦。但他們其實只是自戀地管理關係,他們從不知道伴侶心底在想什麼、孩子想要什麼,更無法去好好溝通、談談彼此的關係。

也許人們得承認,在關係這件事上,很常只是在重複犯錯。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關係不應變得理所當然

當兩人關係停止發展,變得僵硬和缺乏彈性時,夫妻的性生活就會出現問題。

關係很難,它在固定中要求轉動,在轉動中又渴望固定。而人們往往只追求固定的一面。

固定的是對角色的要求,他是去愛 / 去照顧、理性的 / 木訥的;而她是被愛 / 任性的、感性 / 有趣的。但在今天物質化的社會中,固定更象徵著「擁有」,擁有的就是「我的東西」。就像一個名牌包,未得到時想追求,得到時就放一頭。

延伸閱讀:感情穩定卻覺得乏味?掌握 6 個戀愛法則,「好關係」是「好自我」的延伸

伴侶間的相處常變得「理所當然」。換言之,不論好與壞的面向或特質都不再改變地僵化,人們確信於自己對對方的那套看法,二人就變得「沒有溝通的需要」。最後,縱使對方從未改變,還是會理所當然地變得「不再吸引」。

佛洛伊德說過只要知道一個人的性生活樣態,他就能夠分析出那人的性格。延伸這個精神分析的觀點,了解伴侶間的性生活與態度,我們也可以推敲出二人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幾乎所有死床超過一年的伴侶來到諮商中,都有一方承認眼中的對方已不再吸引,而另一方很可能仍有慾望但不敢表達,只能獨自在心中委曲或怨懟,深怕尷尬的平衡被攪亂。


圖片|Photo by Obie Fernandez on Unsplash

性關係是情感關係的展示廳

在避免衝突的關係中,通常根本不會有性愛,但揭發外遇會引發欲望,突然之間就是激情地做愛。

接下來的故事是,一方不敢表達「我覺得你已經不再吸引!」,另一方也不敢問「你是不是不想跟我做了?」

二人用迴避性愛來迴避心中對關係的不安與不滿。因此,性事是關係中各層面問題最常平行展示的場域。

到這時候,外遇往往以乾柴遇上烈火的方式燃燒起來,不少夫妻就是因為發現對方外遇而來做伴侶諮商的。有趣的是,原本多年沒有性生活的二人,往往會在這難過、氣憤、內疚之際,重新發生性愛:「我們昨天做了!上一次可能是兩年前吧!」

這是為什麼呢?內疚的一方想彌補,受傷的一方求安慰,二人在性愛的合一與融合中,企圖保住夫妻仍是一體的安全感,對抗打破了關係「固定」的面具底下滲漏出的「不確定性」。

但當不確定性太大,如太多的失望與創傷,抹殺了對未來的丁點希望時,結局還是決定分開。但常見的消除不確定性的方法,就是去(多)生一個孩子、搬個新家、去別國長期旅遊,轉移重心。

猜你喜歡:不安全感讓關係破了洞?三個方法撫平焦慮,比別人先對自己說「我愛你」

被排擠的丈夫會開始外遇?

許多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就失去了與對方的情感連結。這個問題與兩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因為小孩的緣故,而被殘酷地排除在外有關。

過去無法在伴侶身上被滿足的情感需求,一般會轉往從孩子身上獲取。大部份國家的文化裡,都是母親從跟孩子的情感連結中得到補償,因為二人從出生前到出生後的照顧都是最親密的,而父親則很常被母子二人排除在外。

我聽過好幾位男生個案都這樣抱怨過:「她愛孩子多於愛我,她心中第一位永遠是孩子,我都不知道被放到哪裡去!」

這些抱怨背後是不被珍視、被冷待、被有意無意排擠下難言的傷。許多時候伴侶不知道對方有這樣的抱怨,因為這些需要對男性而言往往難以啟齒,只有在諮商的安全環境中才有機會表達。

只是心底的表達過後,未必能換來關係的深化溝通。伴侶傾向回到平日的吵嚷爭執裡,爭個誰是誰非,並同樣的回到平日吵架後的死胡同裡,生悶氣、壓抑不滿、回到各自的洞裡,或發展外遇。

猜你喜歡:高敏感族心理受傷卻拼命壓抑?為了修復關係而過度努力,小心陷入惡性循環

孩子認真玩遊戲,大人可否認真吵架?

要成為一對夠幸福的伴侶,其中的訣竅並不是不吵架,而是要學會真正的和好,以及好好地修復關係。

伴侶間很弔詭的現象是,他們要不什麼都能夠吵一遍,要不在關節點上迴避衝突。我總是好奇他們在怕什麼?如果表達出不滿會怎樣嗎?大部份的答案都是:「我不知道之後能怎樣做。如果他生氣、哭泣,鬧分手呢?」

不會修復關係,是指人們不知道表達出那些累積在心中的不滿與需要以後,能夠怎樣應對對方的反應,並有效地繼續溝通。因此,大部份情侶其實不會吵架,他們可能只在找架來吵,卻不懂得「吵架的藝術」,即學會吵一場好架、認真地好好吵架。


圖片|Photo by Andrik Langfield on Unsplash

小孩子玩遊戲是無比認真的,他們不是大人為了消磨時間才玩遊戲,遊戲是需要全心投入對待,然後才能好好結束,甚至在輸掉以後繼續跟對方做好朋友。同樣,認真地吵架,吵出那些心中的渴望與需求與不滿,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事,才能夠在結束後來到修復的環節。

誰都無法完全滿足對方的願望,但關係存在於你們的嘗試。這些連結和回應對方的嘗試,有些會成功,有些不會。但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不斷地詢問和理解,才能使關係成長,而不是枯萎和死亡。

上面五句引言,都來自蘇珊娜‧阿貝西(Susanna Abse)的《我們為何不愛了?》。阿貝西從事精神分析心理治療超過 30 年,她在英國幾個主要的精神分析機構都曾任要職,也活躍於網路,發表心理健康、社論或政治文章與公眾對話。

在我眼中,雖然明顯看到她客體關係(克萊恩派)與分析心理學(榮格派)的理論基調,但阿貝西這本書作是以 13 個伴侶故事構成,可讀性高,任何想藉此思考或檢視伴侶關係的人都很適合。

同場加映:「我們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在愛人之前,先好好地愛你自己

如何不重複犯錯?

最後,我想起一首 2009 年的粵語歌,是由林夕作詞,陳輝陽作曲,古巨基演唱的〈重複犯錯〉,當中副歌唱道:

突然之間 很喜歡你恨我
我從未愛到要生生死死那麼多
結束感情最悲壯結果
原來似以掌心撲火
未算得到 偏得到你 是哪位錯
難道你我以相戀失戀去切磋
會令情侶受苦已是愛
但我答應我永不要重複犯錯

猜你喜歡:自欺欺人不是逃避,而是傷痛的過渡!陳曉唯讀《有母親等待的故鄉》悟出修補內心的方法

在面臨關係結束之際,人們才突然喜歡被恨的感覺、才發現過去一直迴避著那些愛到要生要死卻真實活著的感覺,也就是說,二人從未真正的表達自己,好好吵架——因為愛而真正認真的吵,怎會沒有恨和淚?

在面臨情感告吹一刻,人們才意會到過去不算是真正「得到」對方,即二人可能在「擁有」的關係層面裡把彼此當做理所當然,但缺少了心的交會。所以,一方決定不要重複犯錯,犯著迴避衝突、不去表達需求與不滿的錯。

有多少人敢說自己懂得關係?要懂,便要懂得好好吵架,才有機會好好相愛,讓關係隨年月成長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