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最心照不宣的曖昧中,人們也常常感到孤獨,這是因為曖昧是一種模糊的關係,帶給我們不安。然而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會有不確定性,重點是你的感受是什麼?

文|Chris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曖昧,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我和一位異性友人在考研究所時互相陪伴鼓勵,錄取後這一年聊天也很頻繁,於是我表達了心意,但他只說我們是好朋友。我感覺很受挫,那我們這麼久以來的高頻率聊天算什麼呢?

曾經,人們會很自然地和喜歡的人明確心意,確定戀愛關係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人開始處於一種模糊的關係之中,它缺乏公開性,也充滿不確定性⋯⋯

曖昧,似乎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浪漫關係。

超過了友情,還不到愛情,有人說這就是「渣」,有人覺得其實是「不夠喜歡」,有人認為「打著感情牌去維繫模糊的關係比渣更可恥」。

曖昧關係能不能有?如何判斷曖昧關係能否轉正?來看今天的文章。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曖昧,浪漫關係中缺乏解釋的狀態

曖昧的本質,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浪漫關係,它的核心正是「意義不明確」(ambiguity)——不確定狀態之下,缺乏明確的含義,使得任何解讀都存在可能。

親密關係中的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指的是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是明確的、有共識的,如「我們是男女朋友」或「我們是異性好友/我們是普通朋友」。雙方對關係達成共識後,都有義務在關係中遵守承諾,並有權要求對方遵守承諾。

在關係得到解釋之前,我們通常會看到這樣三種曖昧的情況:

1. 一方明確喜歡對方,另一方不明確

當曖昧中的一方很明確自己的心意時,往往會有「被困住」的委屈感覺。他們想要推進關係,卻因為不確定對方的感覺而猶豫不決,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他們的神經。時間久了,他們甚至會對對方感到憤怒:「你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在曖昧時,明確喜歡的一方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在幻想兩個人關係可能的進展上。他們著迷於揣測對方的意圖,會花費極大的精力自己思考,或和朋友不厭其煩地討論對方的表現和想法。

當對方表現得忽遠忽近,他們會更主動地付出。因為付出,是他們唯一可以確定控制的事情,也是他們認為或許可以使彼此關係更接近的方法。

同時,在付出時他們會摻雜小心翼翼的試探。這樣的試探往往以一種隱蔽的、不嚴肅的方式發生,他們抱著僥倖的心理,即使對方無動於衷,也不顯得自己尷尬(Silentio, 2011)。


圖片|Photo by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

2. 雙方都明確喜歡對方

另一種情況,雙方在最初接觸的時候互生好感,越來越瞭解的同時,彼此也越來越確定自己的心意。喜歡,想要和對方成為戀人,這類曖昧關係常見於浪漫親密關係的早期階段,是雙方從陌生到相戀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這類的曖昧關係中,兩人都願意為關係付出,同時為對方的積極反饋著迷。彼此會在相互試探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回應與確認。最終彼此承諾,成為固定的浪漫伴侶。

延伸閱讀:給迷惘的你:他對我,到底是好感、喜歡,還是愛?

3. 雙方都不明確

最後一種是曖昧關係中最常見,卻也是變數最多的情況:雙方不僅不清楚對方的意思,他們甚至連自己的意思都不明確。喜歡還是不喜歡?還是不夠喜歡?到底是要和對方在一起,還是應該做普通朋友?

他們自己都還在各種可能性中搖擺,更不要說給對方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曖昧是一個系譜,愛情和友情是系譜的兩端,在這兩個明確的極值來回搖擺的人們,會根據自己處在系譜的位置做出相應的行為情緒反應。

這時候的曖昧關係往往是不排他的。他們會選擇和不同的人保持這種不清不楚的關係,偶爾當事情發展越界,他們會盡力模糊焦點,避免對關係做出明確的定義(Silentio, 2011)。

比如在約會中,A親吻了B,當B問A:「你為什麼要親我呀?」A只說:「不好意思,沒控制住。」這時候,如果B沒有足夠的勇氣追問這句話的明確意思,這樣越界的行為,就會不了了之。

這種關係中,到底應該前進還是後退,總是讓人難以決定。

有些人很難忍受這樣的不確定性,這會引起他們深深的不安,因此他們的曖昧關係時間往往短暫。對不確定性容忍度高一些的人,可能更長時間處於一段曖昧的狀態中。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讓怦然變為永恆:如何從好感,走向穩定親密關係?

是什麼讓人們選擇承受曖昧的不確定性?

人們都害怕孤獨,都渴望與他人連接。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穩定的親密關係,而是讓自己處於一種曖昧的、邊界模糊的、似是而非的關係中。

心理治療師 Esther Perel 認為,人們之所以選擇進入「穩定的曖昧(stable ambiguity)」狀態,告別可以被明確解釋的關係,是因為現代人的恐懼和需要(Perel, 2014)。

1. 曖昧關係使人們可以逃避可能的「確定的痛苦」

表白被拒絶是痛苦的,他們認為表白等於將主動權交給了對方,自己則會陷入對「被拒絶」的恐懼之中。曾經被放棄和背叛過的人更害怕被拒絶,同時也更容易將對方的一些行為解讀成拒絶。

拒絶對方的表白也是不好受的,這不僅意味著一種可能性的消失,也意味著他們需要面對拒絶對方時尷尬或衝突的場面(Lindsay, 2015)。

表白成功在一起後,如果分手了也是痛苦的。而曖昧,就意味著兩個人並未真正開始一段感情。將來也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分手、沒有結束的痛苦(Stanley, 2014)。

2. 曖昧關係中沒有承諾的束縛,人們可以保留更多的選擇權

社交網絡的不斷升級,讓人們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和認識到不同的人。這就像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芝麻西瓜的寓言故事,既擔心後面的更好,又擔心自己錯過了最好的。

在「還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時,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傾向於盡量不做出承諾,他們也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表現出來就是「渣」和「沒有心」。讓自己不被一段確定的關係束縛,這樣就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選擇。

同場加映:如何判斷伴侶的承諾是否真心?關係心理學:不願意承諾者的 3 種可能原因

3. 曖昧關係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遊戲張力」

還有一種人,他們選擇曖昧關係的原因,就只是「因為喜歡曖昧這種遊戲」。當關係中存在不確定性,兩個人之間的若即若離會製造出張力,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情緒被忽高忽低地牽動——這種狀態比起進入穩定期的親密關係,會給人帶來更大的刺激。

我們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份關於親密關係的「劇本」。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當我們真正走近一個人,與真實完整的對方建立起持久的親密關係,這份「劇本」的演繹反而會受限。

同時,這種不確定性為熱衷於分析他人一舉一動的人提供了機會。有些人樂於從對方的行為舉止中發掘其感情的線索,而曖昧滿足了他們這種分析、偵查、抽絲剝繭似的樂趣。

要知道,這樣的人並不願意和誰走入一段真正的親密關係中。


圖片|Photo by IB Wira Dyatmika on Unsplash

關於曖昧關係的幾點建議

關於曖昧,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判斷現在這段曖昧關係,是否是健康的、你可以繼續維持的?我們的建議如下:

其實,你只需要判斷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感受。

假如你在這段關係中,更多感受到快樂(遊戲的快樂、依戀感、被理解的感覺等等),同時這段關係給你的生活造成的困擾和負面感受你覺得自己還尚可承受,那麼你可以選擇繼續留在關係中。

你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你在這段關係中的根本目的,應當是利己的。在雙方作出更多承諾之前,即便是你為對方的付出,也應該是能夠讓你自己開心的。

而如果,這段關係已經讓你感受到嚴重的不平等,給你帶來了強烈的負面情緒,甚至是被利用、被剝削的感覺,那也應該當機立斷。

推薦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忽冷忽熱?關係心理學:逃避型戀人,很難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此外,曖昧關係,可能是親密關係發展前期的一個正常的階段,你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判斷你們之間有沒有可能進入互相承諾的親密關係:

  1. 你們雙方都處在「不抗拒進入一段承諾式親密關係」的狀態中,暫時沒有只是因為恰好還沒進入。
  2. 你們的關係是相對平等的,你們之間會有互惠的行為,你被他吸引,同時也能感受到你自己對他來說是有吸引力的。
  3. 你們雙方都會主動發起靠近對方的嘗試。
  4. 你們之間有精神和情感上的連接。
  5. 對方尊重你,你也尊重對方。
  6. 你們的關係不是進展緩慢的,而是在不斷發展的。

符合這 6 點的曖昧關係,就是更有可能轉正的~

最後,你還必須注意:曖昧關係可能帶來虛假的親密關係。

即使是在最心照不宣的曖昧中,人們也常常感到孤獨。這是因為,很多曖昧關係缺乏真正的親密關係所包含的信任、真誠和共情,也無法給人歸屬感。

不過,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不確定性都是不可避免的。他沒有回我?他和那個人是什麼關係?我剛才這樣說他會怎麼想?

承受關係中的不確定,不以衝動的行為應對不確定感,對關係的持久穩定有關鍵的作用。

有時完全無法忍受曖昧,是一種不那麼健康的表現。學會在模糊中呼吸,給潛在伴侶時間,讓他慢慢瞭解自己,同時要學會放鬆,要知道好事多磨。

Good things tak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