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的時候,你會因為被迫待在家裡而感到鬱悶嗎?還是因為有了不出門的藉口而感到開心?

某個夏末的傍晚還想,今年好像沒有什麼颱風,雨水也不是很多。念頭一起,幾個颱風就在夏天的尾聲接踵而至。而颱風一來,人們就躲了起來,把世界交還給天地,暴風暴雨沖刷破壞一番。風頭過了,人才探出頭來。我感覺颱風像是強迫關機的程式,提醒人終究天生地養,要順服自然的節奏。

是故,颱風天的時候宜納糧、安宅,忌出行、會友、開市。

遠遠看著颱風在南方海面上生成的時候,我就開始計畫納糧囤糧。泡麵水餃買兩包,兩三瓶水裝好。颱風天後蔬菜會漲價,因此不妨也買點根莖蔬菜放冰箱。因著颱風天要待在家裡兩三夜,我都在廚房裡燉湯燉肉,盡忠職守地進行一個消化存糧的動作。之前做白酒燒雞,也做過臺式紅燒肉,最近的新寵是啤酒燉牛肉,做起來氣派美味又很簡單,而且適合單吃,不會忍不住吃下兩大碗白飯。牛肋條(或牛腩)擦乾血水,煎至表面棕黃,起鼎放進湯鍋裡;蔥白洋蔥、紅蘿蔔番茄,切段切塊,分兩批炒出香味,加入牛肉的行列。然後倒一大罐啤酒,大火燒開,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後下一批白蘿蔔,再等半小時就有一大鍋金黃色的牛肉湯。滋味豐富扎實。

說起來,只要是雨天都適合在家裡燉湯。雨聲淅淅瀝瀝,湯品咕嘟咕嘟,特別凸顯人的平安福氣。因此我在颱風來臨之前總會奔走東西市,尋覓品質好的牛肉。此刻特別感覺到自己是外地移入的第一代臺北人。沒有我家巷口牛肉店;但有很多地方媽媽推薦的肉舖,也有按圖索驥的店家。比方說古亭附近的國際牛肉店,迪化街街區的高級食材店,都能買到優異的牛肉,附贈許多料理的建議。

「現在年輕女生會下廚的人不多了啊」,拿著鋒利刀子的店主人會帶著這樣的感嘆,把處理乾淨的生鮮肉品交到我手裡。回家後做出來的料理都很好吃。於是(雖然我也不算是年輕女生了),我也感覺到身為第一代臺北人所受到的期許與祝福。

颱風天納糧,其實很溫馨。三年多前的暑假,我跟幾個在美國認識的留學生朋友一起回臺灣開會。飛機降落第一天晚上颱風就來了,輕颱,風不大雨很多。一出機場感覺到陣風陣雨,風來整片雨水如波擴散。我們都是長年在外,離鄉久了,連颱風都是島的好。往市區車上一路吱吱喳喳討論要買什麼零食,下車第一件事是衝進 7-11 買泡麵。臺灣的便利超商真好啊,明亮安全。一群人拿了花雕雞麵,珍味牛肉麵,還有小時候吃慣的滿天星、七七乳加巧克力,再加上幾瓶烏龍茶、蜜香紅茶、飲冰室奶茶,興高采烈入住旅館過颱風夜。在茶几上擺滿臺式點心,感覺真好——感覺自己十分富有豐足。

推薦閱讀:居家療癒食譜|日本瘋傳「泡麵蒸蛋」,這款台灣泡麵做出來最美味

颱風天略有不便的是需要長時間宅在一個定點。因此有些準備需要完成。對我而言颱風天之於生活的影響不過有三:第一,要早早規畫洗衣晒衣;第二,記得把電腦充電器從辦公室帶回家;第三,Netflix 上選好電影,挑好課外讀物;在床邊手及距離擺好零食飲料,如頸上掛餅不轉圈。

其實颱風天若能全島平安,我倒是感激颱風來打斷生活節奏,提醒我謙卑的功課。所謂一週五天、一日八九時的工作時程,是人造的紀律,不是天生而就的規範。我本來很習慣週末早上整補。因為颱風,必須注意提前或押後洗衣晒衣;但是在颱風前的大晴日下鋪開衣物也是有趣的經驗,尤其從衣架上逐次拆下晒得挺直的衣服時,會有一種收成作物的感覺。我近來新發展的寫作守則是把電腦留在辦公室,藉此切分工作與休息的空間;但是颱風天會打破這樣的區隔。帶著電腦回家,在房間裡把檔案打開,意外的收穫是不同的靈感——在廚房或者枕頭上寫出來的文字有一種閒適散逸的氣質,平衡分析性寫作的方正框架,也好。

你會喜歡:瑞典生活哲學 lagom:別把日子活成待辦事項,練習享受小事

既然是多出來的假期,時間大把大把的揮霍掉也是應該,故颱風假另外一好是追劇讀閒書。第一個颱風假,讀兩本小說;第二個颱風假,看日本紀錄片、英國影集。耍廢亦須有張有馳,因此閱聽一段需要注意力的電影書籍,可以搭配一段不需要注意力的滑手機;於此,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整季影集之間,我也兼以大量的臉書廢文跟貓貓狗狗影片。還摺了衣服(收了衣服總是要摺),擦了地板(吳爾芙需要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因為她頭髮會掉滿地)。

雨水帶來的力量是清洗。安居在宅,趁著這股天地的力量清理整頓住家,是颱風天合宜的行程。


圖片|何芊澐 繪

不過,颱風天也有不合適的行程。首先是不適合開市。

不只是字面上的開門做生意,也包含了不適合開始一項新計畫。開市的時候需要邀請很多人事物進入新空間,五彩繽紛的力量來支持新的創造。颱風天不是創造的時候——颱風天是創造的前一動,拆落原本的框架,給予創造的空間。從我的經驗來說,這代表著備份電腦資料,整理我的 Google drive 跟 dropbox。該刪除的過時文件刪去,只剩下紀念意義的放進隨身硬碟裡。略略思考接下來要寫什麼文章?該讀什麼書?颱風後再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雖然明明是同一臺電腦,卻有全新開始的感受。我也聽過朋友在夏末搬家了,一搬就遇見颱風。趁著颱風假,拆添層架,搬弄家具;我想像那是很好的畫面。風雨過後秋天降臨,清晨傍晚有細微的風流進新設的廳房。那個時候,就適合開市了,新人進來了,物品安置在乾淨的空間裡,思緒也順利地流動起來,而秋天正是收穫的季節。

颱風天另亦不宜出外,會友。社交不甚匹配風雨。乍看之下這像是政令宣導——不要到海邊觀浪、不要叫外賣——但我認為在颱風天節制社交有其更深刻的理由。颱風不如其他類型的雨天。梅雨霏霏象徵細細清洗滋潤,乾渴已久的大地披上一層天降恩澤;是故,梅雨天我總覺得適合拿著牙刷在水龍頭下慢慢洗一只花瓶,刷一雙沉痾已久的球鞋,讓水氣抹去粉塵,讓擱置的事物再顯生機。西北雨是另一種雨,雷霆萬鈞,正常能量釋放,雖是猛烈的但卻是爽快的;面對雷雨我感覺適合做一段激烈的重量訓練,或者豪邁地把櫃子裡的舊物拖出來宣告廢棄,乘著天地強烈的情緒去挖掘、清理壓抑已久的問題。

但是颱風天是另外一種風雨。颱風是明確的分號。天候明顯地改變了,原本的夏季短暫地停一停,人躲一躲,讓破壞與混亂占上風,破壞出空間允許更多成長。此時適合蟄伏。適合靜心感受。因此我不喜歡颱風天約唱歌。雖然這真真是臺式作風了,一宣布颱風假 KTV 就客滿,一大群人躲在包廂裡吃吃喝喝唱唱聊聊。但我總覺得颱風天需要被看見與感受,因此不適合待在不見天日的包廂內與其他人彼此共振。我想坐在可以看見天空的大片窗戶前,見識雲朵的流動變化,風的聲嘶力竭,還有雨跟著暴風來去推移的形狀。人的狀態也是如此,情緒的混亂總是有的,造成的破壞也總是有的,但混亂跟破壞本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帶著距離就能夠看見。颱風天適合人們待在屋子裡,向心內看。

同場加映:在家待久了好煩悶!四款情緒紓壓 App,不出門也能轉換心情

人雖然沒有辦法選擇天氣,但是可以跟天氣學習。颱風根本性地形塑了臺灣人的民族性:每年大風大雨都一再地來,災難雖不是日常,也是年常。臺灣人的柔軟彈性或許因此而生:願意接納混亂,習慣在敗壞裡重生。一年四季,幾次風雨,生活在天地之間有許多機會,學習順應土地與氣候。島民有島的風骨,如海洋寬廣,如山原本不動;颱風來了會走,走了再來,而我們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