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自律能夠幫助自己更加快速完成目標,但究竟該如何做才能持續維持自律?看作家艾兒莎從「目的閱讀、時間管理、欲望克制、專注控制、刻意練習」五個面向教你維持自律。

曾經有人問我,像我這樣對自己有這麼堅定的信念,是不是從來沒有缺乏自信的時候?我必須承認,整體而言,我當然還是靠自信及那份對自己的信任,走過這段最糟糕的時間;但若把這段時間拉近並切細,會發現,很多個瞬間我是醜陋不堪且毫無自信可言的。

這就跟許多人問我,難道沒想過「放棄」這兩個字?我都會回應,整體而言,在人生中我沒有做出什麼真正放棄的選擇,但無法否認,很多個最低落、身在深淵的瞬間,我都在腦中想著如何放棄,只是好險最後我還是沒有選擇那條路罷了。

在面對這些排山倒海的混亂時,我試圖找很多朋友,甚至家人求救並詢問,但因為這些人都是非常愛我的人,只希望我過得輕鬆快樂些,所以他們的回答一致是:「哎呀,你已經很棒了,是你給自己太多壓力了。」

當然,我非常感激他們的用意,但這並不是我要聽的答案,而我心底也知道,這不是對的答案。畢竟講實在且難聽一點,我根本還沒做到一家五百人公司的總裁,也沒有掌管幾千萬的資金,更不是做什麼無人能及的挑戰啊!難道是我抗壓性太低?還是這就是我人生的能耐與最後巔峰了呢?

後來,我停下所有工作,一邊調養身體,一邊看了很多書,詢問了很多跟我不熟的菁英朋友,同時也靜下心來慢慢反省,才發現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我的能力根本不夠了。

當我發現這項事實時,首先是很疑惑,後來才豁然開朗。因為從我開始寫部落格以後,幾篇文章讓我變得比較有知名度了,接著更因為運氣,以及當時傻傻埋頭苦幹、有機會就衝去抓的勁力,才可以走到這樣的程度。

但就像管理公司一樣,管理三個人,可以只靠各種個人魅力與關係,但超過三個人就需要運用管理學,超過十個人就要用系統與組織,而沒有這些訓練與知識的人,在管理三人以上的公司會挫敗時,就代表經歷、能力不足了。

想通這些後,實在頗受打擊。原來,我開始組織不了自己的生活、做錯一些決策,工作成績開始下滑,寫作能力也開始變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能力不足!詢問那些菁英朋友時,他們也異口同聲的告訴我:「是啊,你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能力跟不上現況,只好面對吧!」

可是,能力要怎麼養成呢?總不可能立刻停下手邊的一切事物,直到過了很長時間、歷經更多事後,才重回工作與所屬角色崗位吧?

推薦閱讀:上班族必看!8 張圖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圖片|來源

剛好,就在前面幾個篇章—提到如何運用各種方式得到更好的機會、賺取更多薪資、提升自我價值—之後,我們必須討論到:該如何持續保有這些努力爭取到的事物,並持續讓其在自己的控制內增長?

道理大概就跟「賺錢容易,守財難」一樣,如果只懂得一味的賺錢、找錢,卻不懂理財與避險,到了一定時間,財富不但沒累積,也沒有以必須的指數成長,那就代表打理財富的能力也是不足的。

為什麼這段故事對我而言這麼重要,主要就是,我陷在其中打轉時,真的太少人敢(或願意,甚至忍心)直接告訴我:「對,你就是能力不足。」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所以,我也害怕有些人可能會遇到跟我一樣的問題,卻沒有像我一樣,身邊有敢直言直語、讓你能找到這份答案的人,那就錯失面對現實並解決現況的機會了。

除了得到這個答案,還必須要有勇敢面對這個答案的強壯心智。就連當時,雖然我自己先約略摸索到了答案,但在菁英好友當著我的面、直接武斷的說出來時,我仍感到不甘心,甚至覺得自尊心備受打擊,情緒頗為複雜。

但我很慶幸自己有嘗試面對這個現況,放低姿態、自我學習、努力鑽研,成功在半年內完全改變混亂,我的生活、人際關係、身體,甚至是心理狀態也擁有全面性的正向改變。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改變過後,我的事情變得更多,工作量更大,更常出去玩樂、社交、旅遊,肩負的壓力更大,卻沒有任何一點讓我打回原狀的跡象,也沒有讓生活回到亂糟糟的模樣,更沒有因此鬱鬱寡歡。所以我更確定,這個發生在我臨近三十歲時的低潮期,讓我有機會練就成長的能力。

超乎期望成長的祕密——極致的自律

這種讓人能在短期內擁有超乎期望的成長的能力,就是「自律」。

或許有些人會有點失望、覺得奇怪,為什麼是那麼常見的方式,而不是什麼祕密法寶。可惜的是,當時我也期望能找到一些更快速、更獨特的方式去累積自己能力,但是,這真的就是唯一的方式了。

自律靠的是習慣,習慣的建立靠的是刻意且反覆不斷的長期演練,而刻意且反覆的練習,則需要清楚且全面的意識去創造。所以,自古以來已經有太多人在呼籲的良好習慣養成,對你我來說,並不是什麼新知趣聞。從幼稚園開始,或是有記憶以來,學校與家庭也以各種規定、教育、賞罰,讓我們擁有良好的習慣,以利發展自律人生。


圖片|來源

我在面對一團混亂時,並不是不知道這些道理,也早就聽過很多 TED Talks、成功人士的分享,解釋人生最終的成就與目標達成率,跟「習慣」有多大的關聯。但就算如此,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還是從未真正落實那些自律生活該有的習慣,導致生活、工作中的慌亂和時間的浪費,積累到最後到達無法靠小聰明或臨場應變的臨界點?

我也不是一個懶散或不想追求目標的人,所以,當時在找尋答案時不斷思考:為什麼我看過這麼多書,得到這麼多習慣的重要性資訊後,還是不願意下定決心有所行動?原來,就是因為我對自己想追求的目標,下錯定論了。

前面有提到,我對自己人生成功的定義並非有多少名利,而是追求到極致的自由。所以我不斷提倡自由的重要性,也確實在生活中不斷努力忠於這個思想去實踐,引導大家理解我努力追求的是自由的思維、自由的時間、自由的成為想要的自己。

當然,最後也要財富自由才能呼應前面幾項自由,可是,如果我在生活中臣服於為所欲為的誘惑,還錯以為那短暫的臣服與欲望釋放便是自由,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了。

事實是,要得到自由,只能倚靠「極致的自律」。

如果我希望擁有自由的時間,能讓我在不工作時,專心的放空或玩樂,我卻一再放肆的將需要在期限內完成的工作放在一旁,不去理會,累積下來,我怎麼可能還有真正空閒的時間?

如果我想要有個能為遠大目標長期奔波的身體,就需要經營健康和精力,但如果每次看到誘人美食或吃到飽的餐廳就要享用,毫不忌口,那又怎麼能自由的在追求目標的人生中行走?

如果我想要當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部落客,卻在懶散時不發文,想到才寫一下文章,那連想不想當部落客都沒得選擇了,因為根本沒有資格,部落客這個選項不可能沒來由的就突然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呀!

因此,在苦口婆心的告誡自己,同時也力勸讀者要即刻力行外,我總結了五項當時在大量找尋資料與模仿各種書籍推薦的方式時,所試驗成功的方法。當然,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找更多相關議題的網路文章或書籍,其實光是網路的資料就真的非常多了。

在這樣的演練過程中,我也試過更多其他沒有列在這五項內的方法,雖然都是基於養成良好習慣(只是理論有些不同)的方式,但我還是因為不知名原因(是真的不曉得哪種因素),後來都無法堅持,甚至有些才試驗了幾天,就覺得痛苦不堪,根本無法達標。

那些不適合我的方式,是連我也想像不了它未來有可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習慣)。所以,不管你最後選擇哪一項精實練習,也都必須以顧慮到自己的合適程度為前提去發展,否則,只要一有痛苦的感受,就會引發挫敗感,如果因此放棄練習自律的機會,可就不好了。

以下這五項,是我真的有持續遵循、演練,並覺得幫助頗大的準則,其中包括:目的閱讀、時間管理、欲望克制、專注控制、刻意練習。

這幾項分別都可以再拆解成更小的支線,甚至有很厚一本約六百多頁的書專門討論其中一項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深入研讀,我在這裡只會分享自己的觀點、實際運用的過程及遇到的問題。


圖片|來源

目的閱讀

透過閱讀取得專業知識與各種新訊是絕對必要的。

但是在我還沒如此強烈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時,總是認為「大量」且「持續」的閱讀,就能幫助我累積知識與能力。事實上,根本就大錯特錯。因為很多時候,我就只是海量的讀了,未必吸收得進腦中,讓這些文字變成自己的智庫,反而常常徹底忘記什麼時候讀了哪本書,更別說關鍵時刻能不能運用所讀、派上用場了。

後來,我開始研究那些隨時都能與我頭頭是道的深度討論某本書的朋友,才知道,這些人跟我有最關鍵的差異—選書。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或自己所做的事,以及與自身問題有高度關聯性的書,所以在看這些書的同時,也就能將自己與當下生活難題結合,比較有機會與自身經歷和情緒連上關係,進而更有記憶點、更能咀嚼那些生硬的文字,消化成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像是我們在完全非英語的環境中學習英文,就算花費很長的時間努力學習,也不及把自己丟到當地的語言學校去學習,因為當人已身處在那樣的環境中,學習也會帶有更多目的感與關聯性,讓我們知道,待會兒下課買東西時,需要怎麼講、怎麼使用課堂所學,進而使這項能力(語言學習)在這個時候進步更快,或至少連接所學更多。

但是,理解這件事,並不代表我能馬上做到。

以前,每天到了閒暇的看書時間,我總還是喜歡先把談論感情、有趣的小說擺在面前;但是,現在非要利用閱讀累積自己的能力時,就必須養成習慣,更常選讀一些能解決我問題的書,例如時間管理、專注力與毅力的訓練。也不是說就完全放棄自己喜歡的小說或輕鬆類別的書,而是在每天選擇要閱讀的書籍時,必須養成習慣,把多數的時間拿來閱讀對我而言回報率更好的書。

時間管理

當全世界的人都用一樣的尺度去分割生活時,誰能主宰這個尺度就能成功;反之,則會被其奴役,甚至浪費生命。市面上有太多的書籍和理論在分享管理時間的方式。在我要把一團亂的生活拉回正軌時,我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以前,我只會在週末的時間,寫下幾個大方向,例如月底前交幾份稿、幾月幾日前要交出結案報告等。以前事情不是非常多時,若是到時限前突然發現只剩幾天,甚至幾小時,我都能用最大的衝刺力,把一切及時完成;可是當我發現在某個時限內,我同時要給不同的人事物回應時,我就開始不斷的丟出空頭支票,不斷的毀壞自己的誠信,最後造成別人的困擾,自己也很痛苦。

後來我發現,時間管理真的是極其重要的事,並且在管理過後,努力實踐更是至大關鍵。於是那時,在每週日的晚上,我都會大概思考接下來兩週要做的大事、小事、任務、計畫,並詳細的寫下未來一週內每天要做的事,有時還會把隔天該做完的工作與待辦事項,依照早到晚的時間分配,一一寫下來。如果睡前沒有這樣做的話,隔天我就會不小心睡得比較晚,起床後有點茫然,隨機著手一些突然想到的工作。

每個人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但主要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要先認真規畫好接下來的時間分配,才能看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並如期完成。

而在寫滿各種行程給自己後,確切實踐才是最難的部分。一開始會滿辛苦的,因為跟平常那種隨心所欲的感受差別很大,好像做什麼事都有種被逼迫的感受。所以,我是花了三週,才開始能夠連續十天以上都有做到我事前安排給自己的行程。其中,最需要訓練的,主要是自己的心志,而那個心志,來自於毅力與克制欲望的練習。

欲望克制

講到欲望克制,真的就是我一生的功課。

推薦閱讀:學會「買一件丟一件法則」,從此告別衝動購物

面對時間混亂時,我有時會為了當下的享樂,搞得更混亂,將更多事情堆著,完成不了。大腦永遠都想要往舒適那端衝去,例如明明就在減肥,但看到超美味的鬆餅,還是會不由自主先走進去買一份,告訴自己明天再重來。

或是在工作非常忙碌時,卻選擇先休息一下,看一下影集,不小心就把一天浪費掉了⋯⋯這些都是沒有克制欲望的結果。所以,當我發覺自己已經處理不了一連串錯誤抉擇的後果後,才意識到克制短暫私欲的重要性。

我照著到處搜集的資料,練習了不少方式,甚至還看過一本專門討論大腦和意志力的書,才發現,先冷靜的與自己對話,是我在每次差點要做出衝動決定時最有效的方法。我冷靜的告訴自己:做了 A 決定和 B 決定各自會產生什麼結果,而該結果跟我一直期望的目標有什麼互相矛盾之處,做了某項錯誤決定後,我必須再用多少代價去補償等。這些對自己的嘮叨聲,能夠喚回理性,讓我不做出衝動的決定。久了,自然而然就不需要靠對自己叨念,就能避免做出衝動且損己的決定。


圖片|來源

專注控制

練習克制欲望時,很多專家都說,要懂得控制自己發揮專注力的時間與時機:面對當下這個立即享樂的欲望時,我能不能把自己拉去專注在長遠目標上。同樣的道理,也運用在管理時間上。

好險,專注是可以訓練的。當時我認為自己最欠缺的就是專注力,因為已經一團亂了,又想要東跑西跑、東問西問的去找尋答案,嘗試各種方法,就讓整個情緒與精神更加分散。

後來,我下定決心先從「修身養性」開始,就以最普及的兩個方式,練習我靜下心專注於手邊事物的能力。很簡單,就是每天一早起床,先不要急著吃東西、做事,而是用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靜坐在沙發上。

書上說這算是冥想,所以不能聽音樂,手機必須調成飛航模式,盡量不動,呼吸必須不疾不徐且順暢,什麼都不想的閉著眼睛,維持大概十分鐘—我個人都是調十分鐘的鬧鐘提醒。其中最困難的,就是不要睡著、不想事情。

不睡著,大概在我練習第二週以後就成功,而且第三天後,就能夠達到身體不會有想抓的癢、沒來由的咳嗽或是一些真的由自己引發的干擾。雖然我必須老實講,至今這樣陸陸續續練習了一陣子,還是不一定有辦法每天都能在這十分鐘內完全不想到其他事物、完全淨空腦袋,但不知道為什麼,在平常想讓自己冷靜,或在慌忙中想要立刻調理思緒時,卻能靠自己的力量立刻切換到專注的心境,並且真的能較快完成工作,還不會出錯。

對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就是那種非常容易被外界影響、很難定下心的人,以前甚至曾為了要寫出一篇文章,從家裡的客廳跑到書房,又跑去星巴克,都還沒辦法寫出超過兩句話。

有一次,還在兩個小時內換了三間咖啡廳,每次都點了一杯咖啡,還是沒辦法專心。想想看,我這樣的練習,讓我省了多少時間和浪費掉的金錢,更能有更多、更好的產出!

刻意練習

暢銷書如《異數》《一萬小時定律》《恆毅力》等,都在反覆宣導刻意且有效的漸進式練習所能習得的成就。這些內容大多是要我們不但要持續練習一件事,更要很刻意的不讓這件事被打斷,且需要讓難度漸漸加深,而達成「刻意」的概念。

所以,前面所提的,或是你自己使用的各種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其實都可以試驗,只是必須記得,所有這類型的方式都不會是簡單的,且長期下來實在會很無聊且痛苦—這是因為,有助於把人往上推的事物,基本都是逆人性的呀。

所以,對於習慣養成的任何方式,與培養能力的任何試驗,都要以刻意練習的概念去貫穿,才能確切養成。

事實上,我並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精心計畫這些自我培養,確實幫到我不少。我發現這足以讓身體與大腦在遇到任何細微的選擇時,都能慣性、無意識的做出精準(有效率、有效果且相對於長遠來看比較正確的)回應。

擁有這樣的規律,就是自律,而這個長期的自律,是目前我試過能在短期內累積各種能力的最好辦法。建議讀者務必看懂其重要性,並馬上親身實踐。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