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太幸福的時候懼怕失去,害怕給出自己所以拉遠距離。獻給逃避型依戀者的三個親密關係練習,別因為害怕受傷而失去愛的勇氣。

Whatever happens tomorrow, we had today. 無論明天發生什麼事,至少我們擁有當下。

《One day》

你是這樣的一個人,渴望給出真心卻不能與戀人愛得太靠近,若有天不愛了,比誰都決絕地轉身就走;你不說太過遙遠的承諾,對於愛情並不信仰地久天長,唯有不抱希望能不再失望;你總是在受傷以前,先弄傷別人,你的灑脫只為包裹自己的脆弱;你依舊深刻地愛著那些路過你生命的人,卻總在幸福的時候懼怕墜落。

有時你也懷疑,不過想好好地愛一個人,為什麼這麼難呢?


圖片|《手札情緣》劇照

成長過程裡我們不斷透過愛與被愛,學著建立屬於自己的親密關係,總是懵懂地勾勒愛的樣態,偏離那些童話故事裡的幸福結局,在人生中不斷拾起一段關係又將其丟棄,每個人期待的親密關係其實都與愛裡的依戀類型有關。

推薦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由英國心理學家 Dr. John Bowlby 提出,原先理論是為研究親子間的依戀形態和模式,後於 1987 年被學者套用至成人的戀愛關係。逃避型依戀者為其一依戀類型,逃避型依戀者,習慣於人際關係上保持距離,親密關係與分享情緒有時會對他們形成龐大壓力,為逃避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通常選擇拉開心理與物理上的距離。(註一)

你若總在愛裡感覺喘不過氣,想逃避太過親暱的情感關係;總是在需要幫助的時候逞強,要自己在愛裡保有獨立;不侷限自己去愛,卻總很快地對愛的責任與承諾感到恐慌,急著逃離。倘若要愛,你要愛得保有剛剛好的甜膩,可以愛人,卻不能愛得太靠近。

獻給如你一般的逃避型依戀者,Loretta G. Breuning 博士在親密關係心理學中提出三個愛裡的練習課題,愛情或許不需細水長流,只要曾認真地為愛努力一場就夠。

我們會愛也會受傷:試著接受自己在愛裡的需求

你總認為不去依賴,有天倘若愛人離開,自己依舊能獨立自主,天不崩地不塌,你還是能在愛的一場翻覆裡,撐起自己。你替自己套上了層層防備,太過柔軟的心如果不被看見,就不會有撕心裂肺的一天。

嘗試表達自己在愛裡的需求,你可以在愛人面前感到軟弱,需要肩膀的時候,你不必用一人的堅強抵禦太過巨大的憂傷。

給逃避型依戀者的練習課題,收起保護自己的尖刺,明白一段親密關係裡需要的是互相信賴,你不必把明天寄託予誰,卻能嘗試在與愛人相愛的時候給出自己,對自然的互相依賴感到自在,這是穩定關係的基礎,從信任伴侶開始,探索廣袤世界。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愛的本質是,就算不能走到最後,也要用力去愛


圖片|《戀夏 500 日》劇照

若他讓你感覺自由:不要懷疑愛裡的真心

擁有了總害怕有天會失去,他是一個終於讓你在愛裡變得柔軟的人,撫去你的防備讓你的悲傷能夠流淌,去相信他在生命裡走了長長一段路,捧著沉甸真心奔赴於此,只為與你相愛一場。

看進他誠摯愛你的眼神裡,不去懷疑愛裡的真心,亦不為不確定的未來放棄相愛的勇氣。

給逃避型依戀者的練習課題,若他如一道微光照亮你心底最幽閉的地方,試著不要過度分析與焦慮,感受相愛的溫度,讓愛磨去彼此稜角,找到最適合的角度,你終於能與戀人深深擁抱。

愛,所以願意說出不安:嘗試溝通而非逃脫

愛裡的人們,有著患得患失的惴惴不安,你總為自己的任性感到懊惱,他總因你的逞強感到挫敗,為什麼彼此相愛卻總互相傷害,你們似乎隔著一段遠路相望,渴望愛卻愛不到彼此心底。

別再讓不安隔開彼此渴望擁抱的真心,因為想好好地愛,所以願意說出那些最扭捏的不安:我害怕,因為太過在乎你。

給逃避型依戀者的練習課題,試著說出你對愛的疑惑與不安,用溝通與愛人練習屬於你們的默契,說出你的憂慮,也尊重伴侶保有自我意識的權利,用愛包容思想的差異,反覆溝通的過程,都只為繼續相愛。

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深深需要你,淡淡收留你一輩子

It would be a privilege to have my heart broken by you. 能為你心碎將是我的榮幸。——《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不論是哪種依戀類型,我們不斷在生命裡體會愛與被愛,人的一生,倘若有那麼一次全然地給出自己,儘管心碎,也是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缺憾,這場愛讓你更懂自己,原來,你也能毫不保留地去愛一個人,為他感到心痛,感受脈搏跳動,甘心為一人撤去自己的堅強:

這是我的真心,喏,都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