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y & Boston 的共事與共識專欄,每週以一千字的對談,告訴你職場上沒人告訴你的真心話!第三回,這個工作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Assuming what?首先,工作不會是每分每秒愉快的,接著,如果工作跟你想像的不同,比起抱怨,你更該先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功課做得不夠?

面試你的主管、錄用你的公司,也不知道你是否跟他們想像中的一樣!真實生活與電影或電視劇肯定不一樣,面對未知的人、事、物,試著不要有太多的預設立場或假想腳本,適應能力的強度正反映著你在職場上的寬度! ​  

B:很多年前有一位年輕人來職棒的雜誌部門應徵,他帶了一份很完整的簡報冊,很有系統、條理地整理出各大報有關職棒比賽與事件的圖、文,以及自己所下的註解跟感想;簡報條理分明,思路清晰,文筆流暢;跟所有來應徵的人一樣,他說:「我對棒球非常有熱情,我很希望加入這個行業。」在告訴他工作內容與上下班規定之後,我們錄取了他。

一個禮拜後,人事的同事跑來告訴我:「OOO離職了,他說我們的工作內容跟他想像的不一樣。」,我除了心理嘀咕著你不想幹了也不來跟主管(我)說一聲外,我更想要問他的是「那你當初覺得我們的工作內容應該是怎樣?」

推薦閱讀:【女力領導專欄】這個時代,我們都被「熱情」綁架了

C:我對這個故事很有感,想當年我剛進唱片公司工作時,也有類似的想法。總以為天天會見到歌手、名人,而工作環境、執行模式應該都是跟電視上看到的一樣,除了沒有手拿麥克風、站在鎂光燈下,一切都是很光鮮亮麗且不費吹灰之力的。

其實不然,而我當時的老闆找了一個機會清楚地跟我說:「他們的工作是演出,你的工作是協助完成他們的作品、表演,不是來公司跟藝人交朋友的。你們都是公司的員工,各有各的職責。」這個當頭棒喝告訴我們——與同事變好朋友、急於在短時間內有所表現... 等,都不該是你加入一個新公司的首要工作。

B:我必須承認,職棒這個行業,除了比賽的部分以外,或許真是一個不容易被外界了解的行業別;不過就像妳說的,來職棒工作的內容是絕對不包括「和職棒選手變麻吉」的。但我忍不住要問的是,在應徵一份工作之前,是不是該花點時間把功課做好,盡量去了解你現在去應徵的單位,或是應徵的職位,它的工作內容大概是什麼?

C:我覺得應徵新工作就像認識一位新朋友一樣,雙方對彼此都是從陌生出發,再經過時間、溝通及透過他人進而慢慢熟識。想更進一步了解一位新朋友,你應該會要求加入臉書好友並瀏覽照片及 PO 文,藉由公開的資訊認識對方多一些,你也可能會從朋友那打聽,透過他人的經驗對新朋友有更多的了解。不管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認識一位新朋友多少是需要做一些功課並給予一些時間去發展。

預設立場多了,新朋友就跟你想像中的不一樣,但,其實他一直都是他原本的樣子。對新朋友的接受度越寬,你認識的世界就越廣。

B:我想交新朋友這個比喻很好,你在見面前越能夠了解對方、在見面後越能夠加快認識對方,對雙方之間的相處一定更有加分的效果。應用在找尋工作這方面,在應徵前如果能夠更加充分了解這份工作的性質、內容、還有盡可能了解的各個面向。

我過去最常用來詢問應徵者的一個問題是『根據你的了解,你覺得這個單位需要加強的弱點或缺點是什麼?』,你有沒有在應徵前試著了解這份工作,這一題的答案絕對會很誠實地反映出來,除了用來自己評估是否真心想要投入這個工作之外,你不但會有更好的機會獲得這份工作,你在未來工作的期間也將更有發揮的空間。

推薦給你:職場筆記:努力的報酬不是成功,而是成長

說穿了,職涯不就也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嗎?

C:我知道大家對自己的未來難免總有些想像,相對的,面試你的主管、錄用你的公司,也不知道你是否跟他們想像中的一樣,而他們卻有膽識給你機會加入他們的挑戰!

【更認識 Cary&Boston】

Cary   

小時為外交官子女,目前任職零售業高階主管。多年的公關、行銷及業務實務經驗,先後任職過外商及本土產業,加上多年社會歷練的洗禮,職場上力求最理想的「Win-Win-Win」三贏策略。

職場座右銘:Work hard in silence.  Let success make the noise.  

Boston

高中畢業後即赴波士頓求學,一邊讀建築一邊看棒球,曾經深信紅襪隊永遠被詛咒。返台後投身職棒工作十餘年,處理國際事務、國際賽會與法令規章。2014 年初自中華職棒離職,現任美國職棒電視球評與世界棒壘總會亞洲特派,擺脫機構員工的身分,繼續關心台灣棒球的發展。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It's all matter of minds. If you do not mind, it would not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