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孤獨裡學會如何與自己共處,當你接納生活的面貌,面對內心的孤獨感,才能真正地體驗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

有個講溫尼科特背後哲學思想的老師,是個巴西的老爺爺。他說,人都是極孤獨的。

我每次翻譯這句話,自己都會重複一遍,對,是極孤獨的。

我十九歲的時候脫離集體生活,自己獨住。在此之前的整整七年,我都住在集體宿舍裡面。七八個女孩子住一屋,任何時候你回去宿舍,掀開簾子,彼此打擾彼此慰藉。直到我自己出去讀書,開始一個人住。

推薦閱讀:留給自己生活十種空白:再忙,都要獨處

當最初的新鮮感過去之後,剩下的是無盡的孤單感。除去生活中的瑣碎,你不必和任何人發生什麼關係。我意外地得到了大量的時間,自己和自己相處。


圖片|來源

然後,你看見自己內心無數的恐懼、低落,覺得生活了無意義。你遇見高興的事情便真的高興,遇見不如意的事情會沮喪或是逃避。然後你都會回歸到生活不變的買菜、做飯、上課、社交上來。偶爾有些外來的刺激,就像拳擊場上你偶爾撞向彈簧繩── 忽地突出了那個四方形邊界,還來不及環顧四周,又被重重地甩回賽臺中央。

推薦閱讀:獨處美學:學會自己一個人,才能享受複數的生活

你不得不回來面對日復一日的瑣碎、平凡、不確定、驚喜、失去、悲傷、痛苦、興奮、抑鬱。你沿著自己內心的通道一階一階往下走,然後你看見孤獨這個孩子,正堅定地站在空蕩蕩的地板上,回頭看你。

溫尼科特說,一個人在長大的過程裡面,不斷地和周圍的環境建立關係,在和媽媽的關係中、和家庭的關係中、和社會的關係中,不斷地整合、確認自己的存在。人有那麼些日子不再感受到孤獨── 你有朋友,有家人,有社會,有你的社會身分⋯⋯你幾乎都知道自己是誰了!而當年老的時候,你慢慢能夠看清之前這一切不過是個幻象,你回歸到嬰兒時候的狀態 ── 無力感回歸,你重新回到那個真正孤獨的位置上。唯一的區別是,你開始接納這種無力感,你能夠放手,能夠去迎接死亡。

這麼講起來頗有點兒消極的意味。至少我每次談起這個來,朋友總說,你為什麼不能積極一點呢?尤其⋯⋯你是個心理諮詢師呢!

可是,我想,

只有當你接納生活的本來面貌,面對內心的孤獨感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去發現、去體驗這超越自己控制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

你學會和孤獨相處,學會和自己相愛。

有個朋友跟我講,說她在多年前看過一本書,書中的老太太說:「我經歷了這樣的一生,有這樣多的嘗試和體驗,但是我還沒有嘗試過死亡。我期盼它的到來,我想迎接新的體驗。」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面對極孤獨的、長長的一生。

你想要的永遠、完美、幸福、長久,終不過是幻想和期待;你想要的理解、支持、被愛和努力去愛,終都必然摻雜各種欲念和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