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對象的訊息,究竟要不要秒回呢?
英文中「 Play-Hard-to-Get 」的這個套路,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上來看,確實挺有道理——供給方暗示對方「我很搶手哦,大家都想要,快來找我不然沒機會了」;而需求方發現供給方存在其他的備選項,會意識到對方的「稀缺性」,即經濟學上的供不應求,因而增強了對對方的渴望。
供給方的「不好得手」傳遞出了「想要得到我,你得多努力一些才行」的信息。這時候,需求方往往被迫投入了更多精力(時間/金錢/關注),此時如若放棄。需求方的「沉沒成本」也更高了。
不過,以上都是理論層面上對於 Play-Hard-to-Get 的分析,現實操作又是另一回事——研究發現,從難度上來講,人們雖然不喜歡唾手可得的對象,但如果對方過於有挑戰性,也會讓人失去興趣。釋放出恰到好處的可得性信號,是 Play-Hard-to-Get 在實操當中得以成功的核心。
可是,要把握好分寸並不容易——要麼高冷著高冷著與對方沒了聯繫,要麼過於熱情從「單身狗」一步到位成了「舔狗」⋯⋯當你假裝對他沒興趣時,怎麼確定對方會因此更渴望你,而不是因此對你失去興趣呢?
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想根據最小興趣原則來展開掌控權博弈,在關係前期並沒有那麼簡單。想要在掌控權博弈中勝出,必須達成兩個標準:
1. 我們比對方的感情投入更少
2. 對方沒有除了我們以外的可選項
可是,在雙方都尚未完全確定是否進入關係的情況下,你有自信自己就是他最好的選項麼?
現實中,套路學很難把握好尺度。好在,心理學家們用研究證明,對於想要進入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的朋友們來說,會不會套路其實根本不重要:心理學家 Lawrence Josephs 和他的團隊(2019)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考慮長期關係時,並不喜歡那些很懂套路的對象;從長期來看,Play-Hard-to-Get 不僅不能維持關係,反而會讓關係更不穩定。也就是說,即便 Play-Hard-to-Get 真的起到效果,也只對那些短期的、不那麼認真的關係有用。
Dai 等研究者(2014)發現,採取 Play-Hard-to-Get 手段雖然能夠讓對方更強烈地渴望我們,但同時也損害了他對我們的喜歡程度。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對方對我們的渴望只是出於「越得不到越想要」的不服輸心理,而這份心情不僅不包括對我們的感情,還阻礙了對方在心中對我們產生愛意。
對於想要進入認真的親密關係而不是把感情當成遊戲的人來說,Play-Hard-to-Get 只會是一種得不償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Play-Hard-to-Get 只是在激起對方的征服慾,而並沒有讓對方真的渴求建立親密關係。在他的眼裡,採取此種手段的我們,不過是值得挑戰的「戰利品」,而不一定是要深入了解、平等尊重的人。作為「戰利品」,我們總有一天要被「征服」。
但在這之後,又要如何維繫關係呢?
在關係的前期琢磨套路,看似是通過經濟學原理科學地抬高自己的「價格」並追求心上人,實際上卻是主動把自己當成了可被定價的商品,從而關上了和對方真誠了解的通道。研究還指出,在關係中沉迷於若即若離的套路,可能是不懂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的體現。同時,關係中感到焦慮和不安,也可能使我們傾向於選擇 Play-Hard-to-Get,或是受到「套路高手」的吸引。
因此,如果在開始一段關係前,你發現自己常常琢磨如何套路對方/試圖揣測對方的套路,這反而可能是雙方並不適合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信號。追求喜歡的人,什麼手段安全有效,沒有副作用?
很簡單,be yourself。
展現真實自我的人比擅長套路的人更有吸引力,也會讓別人更願意與他進入親密關係。同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排除了個人性格與外表對於吸引力的影響。也就是說,「做自己」所帶來的吸引力,無關乎我們是否足夠美貌/帥氣、個性是否足夠有趣。展現真實自我之所以更有魅力,是因為真實本身就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當然了,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夠保證讓我們喜歡的對像也喜歡上我們——這也是在關係前期必然存在的不確定性。
對於一些人來說,Hard-to-Get 的意義可能並不在於如何得到對方,而是「即便失敗了,也不至於太尷尬。我就假裝自己沒有喜歡過他」。但真誠的戀愛本來就是一次探險,在探險開始前,沒有人知道我們會到達怎樣的終點。可是,比起終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過程中獲得的自我成長。
每一次的真誠面對,都在慢慢積攢我們面對未知的勇氣,以及對於那個真實自我的接納。這份成長,不來自於他們是否因此喜歡上我們,而來自於我們更喜歡自己了。所以,去享受探險吧!
文|fufu
#女人迷 |#womany|#好文分享 |#女人迷選文
#心理學|#曖昧|#撩|#套路|#做自己|#PlayHardto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