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慕月

▶︎黑色西裝的告別: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出席喪禮?

救護車的聲音轟隆作響,車上壓抑著一股木已成舟的氣氛,家人間只好彼此低頭相隔著沈默的空氣。安靜到只剩下機器與救護人員壓著手壓式甦醒球的聲音。
「阿公,我們要回家了喔!」隨車人員早就習慣「留一口氣回家」的這類場面。一直到下車後,一切彷彿是既定的命運,早已準備就緒。

▶︎誰會喜歡參加喪禮?

這裡所謂的「不喜歡」,指的並不是對於親人的離世。而是指「參加喪禮」這件事情的本身。
在喪禮的現場,雖然大家都帶著悲傷的情緒,但彼此之間對於所愛之人的離開,都有各自專屬與亡者最獨特情感的交會區域,或多或少都和別人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比方說:有人認識是他沈默、安靜的一面,有人則是在某些機緣下,才有機會發現他親近、善解人意的另外一種面向。這樣的「相遇與理解」很需要某種機緣與巧合,在世的親友討論起來,還會覺得有些落差。
不過,在喪禮上面對繁瑣的喪禮儀式時,需要馬上消化,反而會有種強烈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會妨礙我們面對哀傷時,對亡者回溯情感的深層連結。
因為我們對於離世的人,有時記憶起的片刻,是與他相伴時光中,自己連結著某種純粹而樸實的生活感覺。但喪禮的某些儀式太不像人、太不親近與溫暖。

▶︎再見,親愛的你

告別所愛之人,經常是在儀式結束後,才開始轉為漫長的新頁。
夜深人靜時,總會想起:從前的時光中是否少做了什麼?某些東西,是否做得還不夠?沉澱儘管傷痛,卻有機會在過程中轉化為內在更新的力量。
思考的時候,內心的失落仍舊會伴隨著困惑、未解與未知的答案,但試圖勇敢的去相信,攜帶這一整團和所愛的人之間的困惑、關係裡未解的情緒一同前進。
直到有天,終於覺得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或夠長的時間能夠承接。於是,一種瞭然而生,才能在心中緩緩地浮現出來,例如漸漸明白:「無論當時做出何種選擇,仍會有局限、無法完善的地方。
但因著所愛之人曾有的連結,足夠彼此收納失落與未完成的。再隨著時間的消化與轉變,已能夠前往所應要前去的世界了。」必須經過如此層層的尋找後,在世的人才能更踏實的活著,承受失落的重量或練習告別。
在這天來臨前,對於自己的悲傷,僅僅能做的經常是一邊的等待、一邊繼續生活,一邊嘗試新的事物,偶爾試著感受、試圖理解過去尚未理解、明白的。
直到某天已足夠得到某種深刻的體會,例如:「雖然失去那些曾經的共有,但或許也已漸漸超越這些。那些存在也不曾因離世而消失,反而轉化為更新更超然的力量,重新再現於心中不同的面貌與能量。同時能這樣再次的去重新愛人,亦如同所愛的人也曾那樣愛你。」
後來我總算恍然大悟原來難以參與喪禮儀式的人,是因為傷心的感覺需要漫長的時光獨自沉澱。
記得那天下著大雨,直到儀式結束後,大家都各自靠近圍好的火爐旁一一的燒掉了喪服。活著的人彼此又再一次在車站各自告別,回到原來的住所去,大家各有歸依。

那些遺留在心中關於失去所愛之人的空洞感,彷彿也隨著火燒逝去,終得以所願、了結一生。大家都共同完成了最後陪伴彼此的記憶。雖然儀式結束了,但療傷對於某些人來說,或許才正要啟程。而那些不願參加的人,可能也早就已經啟程。

這會不會跟失戀很像呢?失去所愛之人必須面對那些不告而別、永遠都未知的解答、空氣中可能依然無言以對的沈默、某些你再也無法當面爭論的觀點、談不清楚的各種要求或界線,還有消失在人群中不復蹤跡的愛情。
對於那樣的理解,唯有超越身體的感知,在時間中與萬物近乎一同的時刻時重新存在,才能終得所歸依於平靜。

還想知道更多故事嗎?
詳見: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5948
________✍🏻

你喜歡寫文章嗎?希望自己的文筆能被更多人看到嗎?女人迷敬邀讀者們一同來投稿創作!只要您在貼文裡加入「#女人迷讀者創作」,作品就有機會曝光在女人迷IG和官網,讓更多人看到喔!(註:文章需經過女人迷編輯部選文,如確定要刊載會與你聯繫。)

#女人迷#womany#好文重讀
#女人迷讀者創作#女人迷讀者投稿#與女人迷一起寫寫#葬禮#告別

發佈時間:2020-12-20 18:00:25 +0800
查看社群貼文
回到 Story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