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要溫柔又可愛;男生要酷又勇敢!」
你聽過大人對孩子這樣的讚美嗎?
#欸你知道嗎?這樣的 #無意識偏見,可能會限制了孩子未來發展⁉️
在小學生的世界中,他們喜歡的職業就因性別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分佈。根據 2024 年兒少大未來問卷調查顯示,小學生最喜歡的職業前 3 名:
👦🏻 男生是:運動員、電競選手、程式設計師,偏向運動、理工領域;
👧🏻 女生則是:麵包糕點師、畫家、歌手,多為藝術領域。
STEM WOMEN 2023 年的調查發現,女性就讀 #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 )科系、畢業後選擇 STEM 領域做為職涯發展方向的比例僅約 25% 😵 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社會學名譽教授瑪麗杜魯蓓拉指出,男女興趣取向與天生關聯較少,與後天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環境的關係較大。
在樂高新研究中發現,社會將「甜蜜、漂亮、可愛」用在女孩身上,比男孩高出 7 倍;而「勇敢、酷、創新」用在男孩身上的比率,是女孩的 2 倍。這樣的無意識偏見,可能會限制了孩子未來發展。哈佛培訓育兒研究者 Jennifer B Wallace 就曾指出:「有偏見的語言強化了傳統性別角色,這可能會限制女孩的創造力,並延續制度上的不平等」。
樂高的研究還發現,將近三分之二 5-12 歲的女孩表示,大人的話語常讓她們「擔心犯錯」,覺得自己不該嘗試,或強化了對完美的追求。在樂高的「超越完美計畫」中,他們邀請了 5 歲女孩進行兩次挑戰任務,有更多女孩表示,如果犯下的錯誤能被更經常地被鼓勵為是「學習機會」,她們就不會那麼害怕嘗試新事物。
身為大人的我們,在和孩子相處時,可以從 3 個小地方開始做起,減少無意識偏見的產生,培養孩子的創意與信心:
1️⃣ 交叉使用讚美形容詞
例如上述提到的「甜美、漂亮、可愛、美麗」等形容詞,與「酷、勇敢、天才、創新」,可多混合使用在孩子身上,以確保沒有詞彙僅限於一個性別。
2️⃣ 職業不分性別,留意日常使用詞彙
在談話中留意職位和角色的稱謂,例如英文單字中使用「消防員(firefighter)」而不是「消防男(fireman)」;中文中可以使用「空服員」替代「空姐」,確保職業涵蓋所有人,並激勵兒童探索並看見自己在各種職業領域的成功。
3️⃣ 以身作則,從生活實踐開始做起!
可以試著從日常互動中開始做起,比如家務職責,來展示公平的態度和行為;或是使用包容性語言,不分性別地認識每個人的個別優勢,可以幫助孩子發揮潛力。
「企業品牌有責任透過加強新的創意思維以及培養歸屬感,來建設更好的未來。」—— @legotw_official 樂高全球品牌總監卡羅琳娜·特克希拉。
如果你的企業也正朝著多元共融(DEI)邁進,報名【女人迷 🔍 DBTA 多元共融願景獎】,打造企業品牌形象,成為台灣 DEI 先驅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