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女人迷職場大調查》,有超過 1,500 名專業工作者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他們都有被微型歧視的經驗,但到底怎麼來因應那些令人不舒的話呢?⚒️

📣 【用一句話來回應那些讓人不舒服的微型歧視】

1️⃣ #身形外貌歧視
‣ 同事酸言酸語評價身材
‣ 自己曾被資深女主管經常明示該減肥
‣ 長得漂亮被當花瓶

💬 或許可以這樣回應:「我的外表不應該成為工作中的討論焦點,專注於工作的能力和貢獻才是重點。」

2️⃣ #年齡歧視
‣ 都 30 歲了,還做總機
‣ 被認為年輕等於沒工作能力
‣ 二度就業被年輕前輩冷嘲熱諷

💬 或許可以這樣回應:我的經驗和技能是我在這職位上的主要貢獻,而我是透過這些來展現我的價值。年輕或年長不應該成為判斷工作能力的標準。

3️⃣ #婚育歧視
‣ 孕時被稱呼「那個懷孕的」,後來被稱呼為「那位新手媽媽」
‣ 主管認爲適婚年齡女性隨時要生小孩。
‣ 主管會覺得女生就是嫁到好人家就好,會覺得女性的工作不太重要。

💬 或許可以從兩個面向回應:
1. 面對稱呼的回應:
「我的身份不僅僅是懷孕或是當了媽媽,我同時一位工作者,也是一個有著自己專業能力和價值的人,所以我希望你的稱呼我的名字。」
2. 關於工作價值的強調:
「每個人都是基於他們的能力貢獻於工作中,而不是基於性別、家庭狀況或婚姻狀態。而我希望你能看重的是我的專業價值。」

♦️ 在工作中,專注一個人的工作表現與職能發揮,讓每個人成員都能有發揮最大價值。

📣共同營造心理安全感,創造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從每個人開始!

你需要這份全方位的 DEI 指南!幫助求職者理解臺灣職場的產業洞察。
💬 留言「✊🏻」下載《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白皮書》

#女人迷#Womany#多元共融#DEI#DEI白皮書#多元共融白皮書

發佈時間:2023-12-07 19:00:00 +0800
查看社群貼文
回到 Story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