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應該是雙向,重新學習與孩子相處,就是懂得理解他的需求,也許我們也會有不一樣的成長噢!

談判行動最常見的定義,多繞著商事貿易打轉,但就算「談判」的根源跟重利的商業行為劃不清界線,不過不可否認地,今日的談判已經演變成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們跟老闆談判、跟合夥人談判、跟親近的人談判……因為談判就是全球通用的一種解決爭端的方式。

談判是家中每天常見的行為

所謂家庭是由有血親連結的一群人所組成的團體,家庭擁有法人身分、一個姓氏、一份共同的祖產,家庭成員之間也存有法律規範的、道德上的以及物質上的權利和義務。當然,孩子的教育和幸福也名列家庭存在的理由之中。

二十世紀初期的家庭結構多半為威權制,一位嚴父對子孫輩有無上的權力,另外還有一位慈母負責執行父親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談判當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某種民主開始在家庭落腳生根,談判於是有了大展長才的機會。

然而,我們都沒有受過訓練,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談判,也不知道如何去克制與平衡可能會阻礙彼此清楚、敏捷且有效率地看清各方目標的情感和愛。

延伸閱讀:你是在「溝通」還是在「自言自語」?

隨著時間過去,家庭的概念在近二十年來有了大幅度的改變。

盧卡斯今年九歲,我們問他家裡有些什麼人,他這麼回答:「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學校同學和臉書上的一堆朋友。」但盧卡斯卻忘了哥哥、妹妹、阿姨、爸爸的新太太……但這些成員無一不影響著父母和子女之間所維繫的關係,所以家庭概念的擴大解釋一定要納入考量。

我們問盧卡斯,哪些人對他影響最大?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的朋友!」

親愛的父母,看來我們有得忙了。

談判到底是什麼?

在多位談判方目標分歧、彼此利益互相衝突的狀況下,有下列幾種談判策略可以運用:

僵持不下:「我不答應你,你也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們沒轍了!」雙方堅持立場,不願讓步。最後雙方都不滿意。

轉趨強硬:「馬上給我上床,我不想再聽到你說話!」

這種策略有它的好處,或者說是正當性,但這算不上是種談判。最後只有一方滿意,另一方沮喪。

一心退讓:「只要你做完功課,我就給你一包糖,而且你還可以比平時更晚上床睡覺。」

在開始比賽之前就輸了,因為根本還沒談,你就讓步了。最後只有一方滿意,另一方沮喪。

乾脆擺爛:「你不想整理房間?很好,我慢慢等著,你一定會比我先受不了的。」

耐得住性子者贏,而孩子通常比父母更有耐性。最後雙方均不滿意。

談判:「你呢,你想先玩電動;而我呢,我希望你先整理房間。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你一定得整理房間,所以我建議你馬上去整理,這樣一來,你就會有時間玩啦。」

明白舉列雙方目標,兩者是可以互補相成的,於是出現了折衷方案。最後雙方都滿意。

推薦閱讀: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學會尊重孩子的成長

談判,並不是大家圍成一圈坐下並商討問題這麼簡單。談判是要在兩個或多個目標迥異、但希望能得出一個能讓大家雙贏的結果的談判方之間,找出共通的協議。要談判,談判方一定要有談判的意願,而這分想要尋求折衷方案的意願,有時候正是跟對方談判時的第一項議題。不過在我們所謂的親子談判範圍中,卻恰好相反,因為對孩子來說,什麼都可以談!

延伸閱讀:相信你的孩子!五個和孩子當好朋友的幸福溝通術

 

更多精彩內容在《超有效!談判專家教你如何和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