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性格面向很多,社群上的樣貌並非一個人的全部,所以不論我們看到什麼,都不該以偏概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比較心中解放出來。

高成本的社會比較

青少年總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我們自己年輕時會這麼做,現在我們的孩子也會。

但有了無所不在的社群軟體,我們的孩子更會日以繼夜拿自己和經過精心修圖的同儕做比較。這麼做對她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好處。

為什麼呢?因為她是在拿對自己的認知—她完整、複雜,而且不完美,去和同儕精心修飾、毫無深度的網路貼文做比較。這就像拿我們住的房子和展示家具用的樣品屋比較一樣不公平。

如果評分的標準是外在形象,那樣品屋不可能會輸。而社群網站設計的目標,本來就是展示每個人的外在形象。

當女孩(有時候,也包括成年女性)忘了這一點時,她們會一邊看別人的貼文,一邊覺得自己不夠好。確實,研究證明,如果女孩檢視社群網站上看起來更快樂、更漂亮或人緣更好的同儕,會對她們的自我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也告訴我們,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網路上的社交比較下產生負面反應,也許是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化在教育她們要重視自己的外表。

我們沒辦法每次都成功阻止女兒和其他人比較,但我們能幫助她們對網路世界有比較舒壓的看法。 最近某一次去買咖啡時,我又再度見識到,青少年的社會比較搬到社群網站上後變得有多複雜。

同場加映:社群動態回顧捎來了提醒,不妨仔細看看現在的自己

我站在咖啡廳長長的隊伍末端,我的一個好友夏娜從隊伍前方溜了出來,排到我的後面。我們打過招呼之後,她說:「現在遇到你滿有趣的,我昨晚差點就要打給你了,但想想又覺得好像沒有嚴重到需要打電話。我們現在可以聊聊嗎?」

「當然了。」我回答。我是真心的。雖然和朋友們在一起時,我不太會展現工作的那一面,但如果他們詢問我的意見,我很樂於幫忙。

她壓低聲音,提起她的十三歲女兒:「丹妮奧昨天晚上的狀況很不好。」她頓了頓,整理一下思緒,然後繼續說:「她在學校有一群很不錯的朋友,但她想要進風雲人物的圈子裡。

昨晚,我們聽見她在房間裡哭。她一開始還不肯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後來她就全說了。丹妮奧給我看了一張她張貼的照片—一張她在房間裡的自拍。風雲人物那群人裡,有個人截圖後轉發到和幾個同學的群組裡,在訊息裡說丹妮奧『有夠假』。丹妮奧的一個朋友把這個訊息轉發給她,我覺得那個朋友只是單純好心,但丹妮奧就崩潰了。」


圖片|Photo by Luis Cortés on Unsplash

夏娜繼續解釋:「為了讓我理解整件事,丹妮奧給我看她的自拍,她得到的讚數和留言比某些風雲人物的自拍還多。這整件事實在太奇怪了,我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我同情地搖搖頭,並告訴夏娜,我以前也聽過類似的故事。

夏娜補充道:「昨天晚上,丹妮奧說她太難過了,今天不想去上學。早上起床之後,她的狀況好多了,所以沒多說什麼就去上學了。我在她出門之前抱了抱她,但我實在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很遺憾發生了這件事。」我說。「目前來說,你可以告訴她,那個風雲人物的所作所為很過分,並且表示你覺得她跟現在這群真朋友玩比較好。」

「我有跟她說,而且似乎有點幫助。」

「至於以長遠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你可以考慮和她認真談談,其實在社群網站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真誠』這件事。」

我們走出店外,好好享受克里夫蘭難得的好天氣—氣候溫和、陽光普照的二月天。我們來到停車場,靠在我的車上,一邊啜飲著咖啡,我一邊繼續說:「女孩們對於自己貼在網路上的東西非常焦慮,很擔心別人會怎麼看她們。這當然是青少女的天性,但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她們從這件事中退出幾步。」

「沒錯。」夏娜說。「但我真的好想刪掉社群網站,它佔據丹妮奧太多心力了。」

「我知道,但就把這當成和女兒溝通這個話題的機會吧。」 夏娜點點頭,示意我繼續說。

「我們得讓女兒知道,在網路上評斷別人是否『真實』或『真誠』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並幫助她們認知到,我們所有人—青少年和成人都一樣,都試著在網路上塑造自己的某種特定形象。」

「嗯,這是事實。」夏娜說。「我知道我在用臉書的時候,就會想讓自己看起來有趣幽默。我絕對不會分享腦子裡所有的想法,如果有時候貼文看起來不太對勁,我還會回頭去編輯它。」

「對。」我說。「每個人都一樣,這不是個問題。問題是,有些青少年會覺得,這個二次元像素所構成的平台能夠準確地呈現一個人完整的樣子。」

「對。但我要怎麼和丹妮奧提起這件事呢?」

「我覺得,你就照剛才和我說話的方式告訴她就好了:每個人都有個在網路上分享東西的目標,你也有,每個人都有。」 當我們提醒女孩,社群網站只是個大型樣品屋的時候,她們就會覺得好多了。

根據社會學家吉兒.沃許(Jill Walsh)針對青少年使用社群網站的研究,年輕人(當然也包括很多成年人)會用貼文來展現自己生活的精彩片段。

你會喜歡:社群時代的戀愛模式:別讓愛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眼光

她們會從一百張自拍中選出一張最好的來上傳。她們會不斷修改自己在網路上的形象,好獲得更多的讚數和回應,而不是讓人知道真正發生在她們生活中的事。

我們當然可以輕易批評青少年使用網路的習慣,但如果社群網站在我們那個時代就已經存在,我們也許也會做一樣的事。因此與其批判,我們更應該提供支持。也就是當青少年一邊看著別人的精彩片段,一邊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和他們聊聊如何減輕這樣的壓力。

沃許博士指出,青少年透過社群網站說自己的故事,而我們可以幫助女兒用比較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待那些敘述。「我們也許可以問問女兒,」她說。

「『你覺得那張照片如何?』或是『她為什麼要拍那張照片?』或是『這是要拍給誰看的?』並和她們討論照片背後的目的。」問這些問題也許不會讓女兒決定放棄社群網站,或是讓她們停止自我比較,這些目標並不實際。

我們的終極目標其實只有一個:提醒女兒,她們在網路上所看見的東西,並不代表、也無法代表她們同儕獨特而複雜的特質,就像她們自己的貼文也無法完全展現她這個人。 

延伸閱讀:網路時代的「無痛社交」:什麼時候開始,你不再與人真心四目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