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公當家》也提點出了台灣的現況——高齡化的社會下,我們真的瞭解年長的阿公阿嬤們,在想什麼嗎?

臺灣有許多家庭的小孩,都是隔代教養下成長的。人們小時候跟阿公阿嬤相處的記憶,可能比跟父母的還鮮明許多。

不知道你的這份記憶是怎樣的?至少在我的臨床工作裡,聽到那些回憶裡的阿公阿嬤,總是動作很慢、過度節儉、不太親近人的沒精神老怪誕⋯⋯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

我們要想成這樣的老人?還是有點不同?不如先從了解他們開始!


圖片|Photo by Tiago Muraro on Unsplash

年輕的我們無法想像的年老

年輕的我們總是行動迅速,急著達到目的地,因為世界對十幾歲乃至三十歲的人來說,仍然是敞開而充滿未來與想像的。

我們今天身體健康,可以前一秒還在水平賴床,下一秒便跳起來,做個刷牙洗臉的直立人。

我們能夠在出門忘記帶東西時,用十秒速度就爬完五層樓梯回頂樓,然後只用五秒回到地面。

我們的「當下真實」不允許我們了解老年的模樣,佛洛伊德說潛意識不懂死亡,但大概它也不懂死亡前的年老,所以無法想像。

即使課本有教,長輩也有經驗談,但我們十分有限,無法想像當老了以後,自己不再像今天一樣從床上跳起來,因這樣做可能會直接暈倒,又無法想像老人家要緊抓扶手慢慢走的苦。

他們每次出門前,都得確定需要的東西都有帶好,否則,他們下個樓再爬上去再下來,公車也走了幾班。

除了這些生理上的,當然還有心理的因素。

早已年過半百的他們,往往生命中充斥許多失落與唏噓,年少的我們沒有這些經歷,是看不透他們眼神裡的哀愁反映著什麼。

這讓我想起電影《阿公當家》因為喪偶而意志消沉的阿公 Ed,雖然被女兒接到家裡住,但他整天只是坐在唱片機旁,哀愁地看著窗外在夕陽前搖搖曳曳,不知道哪一刻便會倒下來的樹。

無論他的小孫女 Jennifer 怎樣逗他,Ed 也只想一個人獨處,她便跑去問媽媽:「外公是生病了嗎?」。

小時候的我們,甚至今天已二三四十歲,也許仍參不透家中的阿公阿嬤在想甚麼。卻只知道他們傳統、守舊、不想改變、慢、不太親近人⋯⋯

就像林夕填詞的〈離家出走〉一曲中所寫道:

曾經反叛也是我運氣 天與地
年老了不再飛 無那份勇氣

雖然歌詞原本是指追求愛情的勇氣,但確實,若果年老了不再飛,是因為我們不再擁有少年時的反叛,也缺乏挑戰與改變的勇氣。

老年人無法想像的老年

佛洛依德曾指出,過了四十歲,心理治療大概對這些「老人」沒什麼幫忙了。

雖然今天的心理治療認為老人仍可能從中受益,但無可否認,因為老年人活得久,許多生心理的習慣、想法的固執、認知的僵局是很難改變的。

心理學家 Reik 老年時,有一天跟老朋友在紐約的中央公園坐著閒聊,那位朋友說到:

「我年輕時都去看女人的腿,我對她們的鞋子感興趣,高跟鞋的咯咯聲使我著迷。但現在不是了,我是看男人的鞋子,因為我的腳痛要了我的命⋯⋯我注意看男人穿什麼款式的鞋子,奇怪他們為何走得很舒適又沒有怨言。」[1]

事實上,年輕人最愛看的長篇小說──越長越好,那多情的晚上或教室裡的無聊日子,便能得到消磨──人老了便不太喜歡了。

故事中的情感變化起起伏伏,害他們失去耐性。因此,他們只喜歡短小、簡單、易懂又穩固的東西。

這些都是許多老年人在「老了」的一刻,才突然發現自己無法想像老年的事。

我思考電影《阿公當家》裡因喪偶而沒精打采的阿公 Ed,是怎樣康復起來的?房間被 Ed 進駐的孫子 Peter 跟他宣戰,要奪回自己的房間,而 Ed 也認真起來,告訴他的金孫:「戰爭就是戰爭,而不是遊戲!」。但有趣的是,後來二人的惡鬥就有點是在遊戲,又在遊戲中惡鬥。

老人與少年,是時候和解了

雖然《阿公當家》是一齣笑片,但當中也不乏些許心理學洞見。

在差點把房子拆掉和鬧出人命以後,阿公 Ed 突然發現自己的愚蠢和幼稚,怎會活像個老頑童般,去跟孫子惡鬥一番。他理應是「成熟」而沉穩地獨處,過完餘生的「老人」才對!

正在這時,孫子 Peter 向阿公道歉,說其實很愛他,阿公亦是如此告訴金孫,二人終於成為了和平的朋友。

阿公從失落中康復,是因為他找回了自己「反叛」的力量,即少年們身上多到溢出來的力量;同時,孫子 Peter 的道歉與擁抱,也代表他從阿公身上有所學習與成長,並與阿公和解。

這個和解使得「反叛的歷程」不會走向惡鬥的悲劇,卻是化作心靈的成長。他放下了喪偶之痛,並重新交了個老女友!

老人與少年,是一組對立但有關的力量與原型。

榮格學派的分析師希爾曼,主張為了心靈的成長,老人與少年得作找到一種「不安穩的並置與和解」(Hillman & Moore, 1990)。這是什麼意思?

就像 Ed 和 Peter,即使二人已經和解,於同一屋簷下並置,但在電影最後,阿公因為要跟女友約會而放鳥跟 Peter 的行程時,Peter 的眼神中又準備做出反擊了!

他們的關係,是如此的不安穩,但作為觀眾的我們又能夠從電影的結構上,體會到這是一個開心且有活力的結局;就算又有新的戰爭發生,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卻變成是好玩的!

同場加映:寫實家庭國片《老大人》:父母年老後,子女如何照顧?

結語:反叛的力量與女性特質

年老的反叛,能喚起兒童身上最強的力量:遊戲(playing),因為遊戲代表活力與生機。

而當我們敢於接受這份改變的力量,即接觸自己與他人的「少年」層面時,「反叛的歷程」便會讓「心靈的成長」變得可能。

Hillman 強調「老人與少年的不安穩並置」,換言之,這兩股力量必然一輩子在小打架、小衝突、彼此衝康,但這不會造成大傷害,卻是生命力的所在。一如《阿公當家》的結尾所暗示的。

從榮格派換回來精神分析的語言,「反叛」其實也是女性特質的某個面向,因為老人現在需要更多耐性,去對抗內心的懶惰,去接近後輩的世界。

為何是女性特質?就像懷孕過的女性,她知道不能沒有耐性,母親必須耐心孕育九個月,然後又具耐性地撫養小孩長大。

老人的活力也來自他對少年們的耐性、愛才、關切,他不能高高在上當個被敬仰的智者,卻要下來地面,跟少年們一起生活,有喜樂有磨擦,但實實在在地生活⋯⋯最終,他(她)便找回自己的潛意識力量(女性特質)。

一個人年老時,他必須做比年輕時更多的事。

德國詩人歌德

你呢?再過個二三四十年,你想當個怎樣的老人?

你會喜歡:《艾瑪畫畫》重寫年老:我們對孤獨,有太多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