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覺察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建立自己第一手的全新經驗,是跳脫原生家庭陰影,最重要的一步。

文│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妳為什麼要買這個呀?在這裡買一定會被坑的呀!巴啦巴啦⋯⋯」男人看似熱心地靠近思蒨,想找話題跟她建立關係。

但思蒨聽了直想翻白眼,想著「我買東西關你什麼事?我最討厭別人對我指手畫腳了⋯⋯」

無法給對方好臉色,雖然她心裡很清楚對方只是想交朋友沒有惡意,而自己來參加聯誼性質的戶外活動也是為了多認識人,但她就是沒辦法自然地和眼前主動示好的男生多聊幾句。

事後想想,思蒨也知道那些對自己獻殷勤的人,也許攀談的技巧不夠高明,但都是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是應該給機會彼此認識一下,但她總是習慣在心裡默默審視對方,深怕看漏了對方隱藏的缺點,導致她和別人互動時都掛著冰塊臉,把對方原有的一點欽慕都嚇跑了。

(延伸閱讀:家庭心理學:帶著原生家庭的創傷,就無法建立一個新的家?

缺席的父親

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來晤談室聊聊,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樣,對男生表面上的小缺點一笑置之,讓自己異性緣更好一點。

「為什麼我這麼討厭男人?」被問到的心理師我一開始也是毫無頭緒,不過根據過往晤談經驗,人對某事物的強烈負面情緒,除了出自本身的創傷經驗,也可能從觀察重要他人的經驗而來。


圖片│Photo by Tamas Munkacsi on Unsplash

我們從嬰兒時期起,就是透過和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來認識這個世界,即便長大了,小時候建立起來的主觀經驗仍舊對潛意識有影響力。這種自小累積的內在情緒經驗和一般所指的觀察習得經驗不同,常常隱藏在我們不自覺的習慣裡,難以察覺卻又根深蒂固,追究起來時連自己也想不起具體的原因。思蒨對男性的慣性負面態度就是來自於此。

思蒨從來沒想過自己對男人的態度源自家庭,因為她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大一點之後才聽外婆說,媽媽生下思蒨不久,父親就外遇和別人走了,從外婆嘴裡媽媽就是年輕無知,才會被巧言令色的父親欺騙感情,而外公年輕時也是和外面的女人牽扯不清。

思蒨一直跟媽媽住在外婆家,去年才搬出來自己住,印象裡媽媽沒什麼其他朋友,下班後就和外婆及獨身的小阿姨一起宅在家裡,後來連大阿姨也離婚回家住了,仔細分析起來,思蒨自小生活在一群被男人辜負的女人堆裡,莫怪她心裡對男人總是戒備著,對能言善道或對自己熱情追求的男性更是抱著不自覺的敵意。

母親眼中的男人

仔細回想,你現在對於人的觀點,那些你特別喜歡或討厭的類型中,是否隱藏著你對兩性或某些人格特質的刻板印象或偏見,這些偏好極可能追溯回你的原生家庭甚至家族,是你的大腦從小到大日積月累從重要他人那裡吸收而來「關於世界與人事物的二手資料庫」。

要降低原生家庭習性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力,就要重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資料庫。

探索了原生家庭對男人隱藏的負面態度後,我跟思蒨一起回顧她和男性互動的小細節,找出一些她心裡的隱藏規律,像是「能言善道=花言巧語」、「熱情追求=容易變心」等。

當我們一起把藏在意識下的定律拿出來檢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連結並不總是事實,但是這些連結卻足以讓思蒨對男性抱著敵意,破壞了可能有好結果的互動。

你也可以試試看,寫下你最近和別人互動的事件,再練習用第三者角度回顧一次,找出故事主角(你本人)對人的內在假設。如果發現有點困難,也可以和自己親近的朋友討論,讓他們幫助你,特別是那些性格和你不同或是互補的朋友,他們的答案往往更能幫助你。你可能就不適合找家人一起做這個練習,特別是父母,因為他們受到原生家庭或家族的影響甚至比你更深。

推薦閱讀:面向原生家庭|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停止憎恨父親

建立自己的一手概念

最後練習在與人互動時,逐步打破你自己想改變的那些內在定律。

以思蒨來說,她應該先好好思考「花言巧語」或「容易花心或變心」的人有什麼特質,她腦海裡一開始都充斥著原生家庭給她的經驗和概念,好比外婆、媽媽或是阿姨們的二手經驗,她要試著運用自己成年後與人互動的一手經驗,去試著幫自己找出辨識「壞情人」的方法,例如:是否習慣對伴侶「說謊」是很好辨識指標,說謊與誠實和一個人的忠誠度可能更相關。

然後她需要增加自己的第一手經驗,檢驗自己的新概念,讓自己對人事物的新規則更加完備。思蒨開始試著不要在第一時間就排斥那些「熱情追求」自己,或被自己列為「能言善道」的異性。

透過多和那些人對談的結果,她發現更多對方的個人特質,交到更多朋友,偶而也需要練習遠離不適合的對象,或是試著和對方溝通自己的不愉快,整體而言,她變得在人際互動中更自在,更像自己。

很多人在自我療癒時,往往停留在檢討過去負面經驗,這樣只做了一半的功課,建立自己新的經驗是第二部分的功課。唯有增加屬於自己,讓自己喜歡且有信心的新經驗,過去經驗的影響力才能降低,就像陰影見了陽光自然退到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