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強迫性行為?童年陰影再現,心中有抹不掉的傷痛
小時候受過虐待的孩子,可能會做出虐待動物甚至自殘的行為,那是一種過去受到傷害時的情景再現⋯⋯
小時候受過虐待的孩子,可能會做出虐待動物甚至自殘的行為,那是一種過去受到傷害時的情景再現⋯⋯
MBTI 16 型童年人格,你會是現在的大人,其實有跡可循!從五分鐘測驗開始,回憶你的童年時光,都是什麼樣子?以及你現在有可以如何呵護你的內在小孩?
內在孩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討論,1940 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 中,以 child within 指稱兒童原型,他研究自己內在著孩子般的情感後而提出。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則是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女孩總是獨立,卻獨立成了「情感疏離」。心理師陪她一步步探索過去,原來修復創傷、表達自我,是必學的人生功課。
以思蒨來說,她應該先好好思考「花言巧語」或「容易花心或變心」的人有什麼特質,她腦海裡一開始都充斥著原生家庭給她的經驗和概念,好比外婆、媽媽或是阿姨們的二手經驗,她要試著運用自己成年後與人互動的一手經驗,去試著幫自己找出辨識「壞情人」的方法,例如:是否習慣對伴侶「說謊」是很好辨識指標,說謊與誠實和一個人的忠誠度可能更相關。然後她需要增加自己的第一手經驗,檢驗自己的新概念,讓自己對人事物的新規則更加完備。思蒨開始試著不要在第一時間就排斥那些「熱情追求」自己,或被自己列為「能言善道」的異性。
作為曾經是孩子的你,願你在受傷過後,重視自己難言的感受,並能找到懂你的人,勇敢地修復自己⋯⋯
如果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罈酒,彼此之間的對話、互動累積出關係的品質,就如同一顆顆豐碩甜美的葡萄。而當關係中的壞葡萄出現時,該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