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受到父母極大的影響,而最後你會發現,原諒誰並不一定能療癒自己。我一定要接受父母的錯誤嗎?一起聊聊。

文|片田珠美

發現自己的父母很可怕後,是沒有必要原諒他們的─這是由暢銷書《父母會傷人》的作者蘇珊・佛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所說。

佛渥德認為:「為了讓你對自己擁有良好的關係,將自我毀滅的人生改造成具有建設性的人生,因此,沒有必要非得原諒父母不可。」

這與「原諒是痊癒的第一步」這種論調,是截然不同的。

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原諒』,其實是一種陷阱」。

「人類的感情,其實是無法無條件地理解、接受不合理的事情的。若是以『不可以不原諒』這種理由,勉強自己,也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更危險的是,封閉起來的感情會持續凝滯的狀況。所以憤怒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會一直在心底深處不斷累積。單單告訴自己『我已經原諒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認識這份怒氣。」

累積在心底深處,沒有被好好理解的這種感情,在精神分析上稱之為「被壓抑的感情」。尤其,「被壓抑的怒氣」,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讓自己更煩惱。大致上會以下面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首先是第三章所說,變成心病的狀態,其中以憂鬱症的狀況最多。由於無法直接將憤怒或敵意朝父母發洩出來,便反轉朝向自己。因而變成生病的情況,好讓父母痛苦─也就是迂迴地透過自我處罰來向父母復仇,但卻幾乎毫無自覺。

另外一種是如同第二章所說的「置換」,即改變怒氣的矛頭,將之發洩在毫無關係的對象身上。

換句話說就是遷怒。明明很氣父母,卻因為不能對他們生氣而壓抑,怒氣會因此逐漸累積。但累積的怒氣若不發洩出來,會無法取得內心的平衡,所以不管對象是誰都好,就是想遷怒。因此,總是看起來很暴躁,會讓身邊的人覺得是「很容易生氣的人」、「很可怕的人」。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因為勉強自己寬恕父母,沒有好好面對自身的怒氣,任其逐漸疊加。然而,怒氣往往是「無法接受」某事的警訊,所以,不好好地面對自己的怒氣是不行的。

當你被侮辱、被視若無物或是感覺自己被利用,怒氣都會逐漸累積。所以,要好好意識到「生氣」這件事,也要好好分析自己生氣的原因究竟為何。若這原因是出自父母,而父母是不會反省、不會道歉的,所以自己也「沒有非得原諒父母的必要」。應該說,我們都必須好好地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


圖片|來源

STOP !停止要求自己原諒爸媽

對於覺得自己必須原諒父母而煩惱的人來說,我真的誠心奉勸你,不要再對這件事情付出努力了。

原因很簡單。越是認真努力叫自己要寬恕的人,就更會責備「無法原諒的自己」,最後只會被「一定要原諒」的心情,與「無論如何無法原諒」的心情糾纏,而煩惱不已。想斬斷這種糾葛,就得從「非得原諒不可」這種道德觀中脫身不可。

從我們孩提時代,就一直被家庭或學校灌輸「非得原諒不可」這種道德觀。此外,這種道德觀也被整個社會大力地宣傳,甚至有提倡這種觀念的宗教。

然而,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如果這是很簡單就能做到的事,就不需要人來教導「非得○○不可」了。事實上,正因為原諒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所以才會在家中、學校中,甚至社會中,反覆告訴我們「非得原諒不可」。

對於會灌輸這種道德觀的情況,佛洛伊德巧妙地指責為「對文化的不滿」,是因為「人對人是狼」(出自《幻想的未來/對文化的不滿》,暫譯)

佛洛伊德說,人類是「對於自己想攻擊的對象,會無報酬地榨取其勞動力,未經同意就對其取得性的利益,搶奪其私有物,給予侮辱、痛苦,甚至加以拷問、殺害。」(同前書)

很遺憾地,他所說的是我們不得不認同的事實。而且,本書行文至此,也已經介紹了許多父母毫無自覺地攻擊孩子,讓孩子痛苦的案例。甚至也有未經同意,便在性欲方面利用孩子,或是將之殺害的父母。

若是因為父母的關係而受害,想必會無法寬恕吧。關於怒氣,就如同第三章所說的,會與報復的意念連結在一起,若是無法停止,一心只想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想著要復仇的狀況,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會演變成什麼狀況呢?孩子會攻擊父母,最糟糕的狀況就是「犯下殺害父母的罪行」吧?父母也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能被殺,「要在被殺之前先下手」,因而犯下殺害孩子的罪行也說不定。

如果弒親或殺子案件頻繁發生,社會也會隨之崩壞。為了不要演變成這般地步,請停止「一定要原諒」的念頭。不要再邊想著「不能不原諒」,卻又因為做不到而煩惱不已的想法。

當然,可以原諒是最好的,但實際上有很多人無法做到。例如,孩提時代因為父母而體會的痛苦經驗,至今仍以苦痛的形式糾纏著自己——那麼,無法寬恕父母也是理所當然的。身為孩子的你沒有任何責任,請盡早停止那些要求自己原諒父母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