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國際社會調查計畫」的問題中,有一題描述是「看著孩子成長是人生最大的喜悅」,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法國成人回答「同意」或「非常同意」,而美國成人如此回答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五.五,英國成人如此回答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一.一。因此,法國父母其實非常關心孩子,他們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心肝寶貝遠離戀童癖患者、過敏和窒息的危機,並會做一些合理的預防措施,然而他們不會時時刻刻擔心子女的身心靈是否健康快樂。法國家長比較冷靜,因此比較能夠訂下合理的規範,同時讓孩子保有自主的空間。

美國中產階級的育兒方式需要改進,我絕對不是第一個點出這件事的人,成千上百的書籍和文章都針對這個問題仔細地分析批評過了,專家甚至還替這些問題取了術語,像是「過度教養」、「超過度教養」、「直升機教養」(指父母過於關注子女,像直升機般成天盤旋在孩子身邊)等等,還有一個說法我特愛:「孝子孝女」(kindergarchy)。作家約瑟夫.艾普斯坦(Joseph Epstein)表示這個問題是「對育兒過度投入,對子女有害無益」。另一位作家茱迪絲.華納(Judith Warner)則將這種現象稱為「子女至上的文化」(totalmotherhood),意指社會對於母職的極大化期待,認為一個母親從懷胎起就要竭盡所能增進子女身心靈各層面的福祉,而且隱藏著母親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是相衝突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華納女士也是從法國回到美國後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在美國,「育兒」似乎是含辛茹苦的同義詞,不只專家頗有微詞,就連美國家長自己也不愛。

自一九八○年代起便有大量的資料數據和輿論宣稱,家境不好的兒童之所以課業表現不好,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外界刺激,且幼兒時期的教養尤其重要。中產階級的父母就信了這套理論,認為給孩子的教育和刺激越多越好。突然間,美國父母有了迫切的壓力,開始忙著將孩子培育成菁英,讓孩子從小(最好還要搶先其他同年齡的小朋友)學習各種該學的技能。

除了這種競爭式教養之外,我們的社會也出現另一種日漸普及的觀念,那就是兒童的心理十分脆弱,需要嚴加保護。現在的年輕家長正好是最信仰精神分析理論的一代,我們認為父母做的每個決定都有可能傷害到孩子。除此之外,我們這一代成年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掀起離婚熱潮的一九八○年代,因此我們會更希望自己別像父母當年那麼自私,應該以孩子的福祉為優先。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美國人發展出一套充滿壓力的教養方式,壓得家長喘不過氣來,然而現在到了法國,我卻看見另一種可能。我下定決心要查個清楚,了解法國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就姑且稱我的行為是一種「研究型教養」吧。為什麼法國小孩不會隨便亂扔食物?為什麼法國爸媽不會失控大罵?環繞著法國人的那種隱形的「文明感」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我可不可以調整腦袋裡的育兒電路,用法國人的方式教養我的小孩?

我深信只要好好觀察,一定可以找出法國父母的錦囊妙計,只是以前沒人留意過而已,因此我在媽媽包裡塞了一本筆記本,展開調查生涯。從此無論去看醫生、赴晚宴、帶小孩去找其他小孩玩或去看布偶戲,我都會抓緊機會觀察眼前這些活生生的法國爸法國媽,試圖找出他們「不能說的育兒秘密」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我又在巴黎生下兩個孩子,這段期間我仍繼續尋找各種線索。現在,我想我終於洞悉了法國父母獨特的育兒之道。

我所說的「法國父母」當然是一個概括的集合體,實際上每個人的情況應該稍有不同。我所認識的法國家長大多住在巴黎市或巴黎郊區,幾乎都有大學以上學歷、從事專業工作,且收入在法國社會的平均之上,但並非極端富裕,也不是什麼媒體菁英,簡而言之就是法國社會中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上階層,而我用來對照的美國家長也是差不多的社會身分。

儘管如此,我到法國其他地方時,仍在法國各地勞動階級母親的身上觀察到與巴黎中產階級差不多的育兒觀念。事實上我十分驚訝,法國父母對於自己的育兒哲學雖然沒什麼意識,但他們教養孩子的方式幾乎差不多。我很快便意識到,原來在法國育兒並不需要「選擇」某一套教養哲學,因為法國人心中有同一套不容置疑的大原則,光是這點就可以讓為人父母的心態輕鬆許多。

儘管法國家長很認真養兒育女,卻不會過度投入,他們認為即便是再稱職的父母,也不該讓孩子有求必應、隨傳隨到,在他們眼裡,父母無需因為自己無法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感到自責。曾有一位巴黎媽媽這樣對我說:「我認為晚上就是父母自己的時間,如果我女兒想,我可以讓她待在我們身邊,但總之晚上就是大人專屬的時光。」法國家長也希望提供孩子許多刺激與教育的機會,但他們並不認為孩子需要每天從早到晚密集教育。當美國父母忙著讓他們的幼兒學中文或接受識字前訓練的時候,法國幼兒卻在做幼兒該做的事:搖搖晃晃地四處走動,以他們自己的步調認識這個世界。

除此之外,法國人養兒育女的比例非常高。許多歐洲國家都面臨人口衰退的危機,但法國卻正掀起一股嬰兒潮。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二○○九年的調查指出,法國在所有歐盟國家中生育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愛爾蘭。法國的社會福利措施非常完備,這的確讓生兒育女顯得比較吸引人,壓力沒那麼大,畢竟法國家長不必付托兒所學費,不必擔心醫療保險,也不必替小孩存大學學費。不少法國人就因為生了孩子,每個月都會有補助款項直接匯入他們的銀行戶頭。

但這些社會福利絕非法國式教養與眾不同的成因,我感覺法國人育兒的觀念框架簡直和我們天差地別。每次我請教法國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他們總會愣上好幾秒才意會過來,然後便說:「喔,妳是說我們都怎麼教育小孩嗎?」很快我就明白了,對法國人來說,「管教」是個狹隘且他們不常用的方式,管教的目的是懲罰,而「教育」(與教育制度無關)則是他們認為自己每天對待孩子的方式。

多年來,報章雜誌上不斷疾呼美式教養的失敗,坊間光是教導美國人養兒育女的書就有數十甚至數百本,每一本都宣揚著截然不同的理論。而我沒有理論。我有的,就只是眼前活生生上演的情景:我看到的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所有小朋友吃得好、睡得好,父母也輕鬆自在。這個成果就是我的出發點,我設法從這個令人欣羨的成果反推回去,試圖瞭解法國人的秘訣

結果我發現,原來想成為不一樣的父母,不一定要換一套育兒哲學,只要重新了解「孩子」是什麼就夠了。

更多資訊請閱讀《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孩子犯錯時,這三句話千萬別說!
〉〉親密是教養的起點:給孩子自由
〉〉芬蘭教育這樣改:教得愈少、學得愈多

圖片來源:來源